总第259期
2013年11月(上)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9
November2013(A)
摘要2013年8月11日林丹与李宗伟在广州发生第33次碰撞,最终林丹以总比分2:1再次逆转取胜,五次蝉联世锦赛男单冠军。本文对2013年世界羽毛球锦标赛林丹VS李宗伟的比赛技术运用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分析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为羽毛球爱好者及中国羽毛球队提高水平,以及为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羽毛球世锦赛林丹李宗伟
Technique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the Men's Singles Fi原nal in2013Badminton World Championships//Sun Jian'gang
Abstract In the33rd contend between Lin Dan and Li Zongwei in Guangzhou on August11,2013,Lin Dan reversed again and retained the title of the champion for the men's singles of world championships for the fifth time with a score of2:1.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echniques used by Lin Dan and Li Zongwei in this compet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spectively,and
proposes feasible sugges-tions,aiming to provide beneficial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badminton enthusiasts and Chinese badminton team,as well as their future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s.
Key words badminton;championship;Lin Dan;Li Zongwei
现今羽毛球男单比赛的速度、力量、进攻性比以往更加强大了,几乎每个一流高手的后场能力都很强,现代羽毛球竞技运动的技术特征集中体现为快速、全面和突出特长几个方面。快是竞技体育的共有特性,尤其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特征,但是林丹自2012年奥运会后,在几乎一年没有参加比赛的情况下,速度方面下降很多,但是却能保持世界一流的竞技水平,在与李宗伟的决赛中取胜。显然,对于林丹取胜的原因,以快制快的说法是不能立住脚的,大量的资料对林李的技术进行了分析,但关于林丹的技术转型的讨论较少。随着年龄的增长与体力状况的变化,林丹的技术风格先后经历了防守反击、拉吊突击到现在的全面控制,本文重点研究林丹在年龄偏大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世界顶尖水平的原因,尝试探索羽毛球运动发展的新趋势,为专业和业余羽毛球爱好者提供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男子单打决赛录像,以参加比赛的男子单打选手林丹与李宗伟为研究对象。林
丹在2013年世锦赛之前由于10个月没参加比赛,世界排名下滑至290多名,本次世锦赛属于持外卡参赛,林丹曾获得过17次世界冠军。李宗伟目前世界排名第一,但是从未获得过世界大赛的冠军。2013世锦赛之前林丹VS李宗伟的胜负比为22:9。
表1林丹与李宗伟的基本情况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与羽毛球有关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了解相关研究现状和进展情况。广泛收集并整理针对林丹和李宗伟的相关报道和文献资料,对其技术指标的科学性、有效性进行分析。
1.2.2专家访谈法
就羽毛球运动特征请教上海体育学院和全国羽毛球培训中心专家,访谈某高校羽毛球教练员,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3录像观察法
在羽毛球教练员及羽毛球专项研究生的指导下,由专人就比赛运用统计表,对比赛运动员的技术进行分类记录。1.2.4数理统计法
将相关记录数据录入Excel表格,以百分比描述每项指标分布状况。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发球与接发球
表2林丹与李宗伟的发接发特点
(注:所占比例为表格每行三局总数/每项三局总数,如,林丹发球网前所占比例为41/47)
本次世锦赛,林丹与李宗伟的发球差异不明显,两人都姓名年龄(周岁)
林丹30
李宗伟31
主要成绩
17次世界冠军
世界排名第一
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决赛技术统计与分析
孙建刚
(皖西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六安237012)
中图分类号:G8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31-0149-03
作者简介:孙建刚(1985-),男,山东日照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学。局数
发球网前
后场
林丹
1
14
3
2
19
1
3
18
2
李宗伟
比例%123比例%
89.513111270.6
10.573529.4
接发球网前62321.695838.6后场10111060.87151056.1吊球2129.8001  1.8杀球2027.8101  3.5
149
. All Rights Reserved.
是反手发网前球为主,偶尔偷袭对手后场,李宗伟在发球的选择上较林丹更加大胆,偷对方后场的次数占到了总发球数的1/3。
接发球方面,林丹对李宗伟发出网前球的处理更加偏向于推挑后场,推挑后场的比例为60.8%,回放网前球只有21.6%,而李宗伟面对林丹的发球更加偏向于回放网前球,回放网前球的比例为38.6%,推挑后场的比例为56.1%。面对对手的反手高远球和平快球,李宗伟偏向于杀球,而林丹则是吊杀均衡。但是本场比赛中,林丹在接发环节,对于平快球和高远球时屡屡准备不足,接连失误,第一局就有三次被动反手接发球失误,基于林丹后场接发球准备不充分,李宗伟反手发后场的次数因此增多,几乎达到发球总数的1/3。
2.2前场球处理
表3前场球处理
对前场球的处理,李宗伟明显倾向于回放网前球和挑后场,而林丹除此之外还会选择推球或者平抽。另外,林丹对网前的机会把握比较好,扑球的比例比李宗伟要多,但是有很高的违例概率。本次比赛中,林丹有两次扑网违例的情况,第三局扑网多数是杀球后的上网扑球。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挑后场与放网前的比例上,林丹更加大胆地挑对方后场,而李宗伟则更加大胆地回放对手网前球,挑后场的优势在于控制对手底线消耗对手体力,回放网前的优势在于保持进攻节奏,使对手无主动进攻机会。同样挑后场和回放网前都有自己的劣势,一个要面对对手的进攻,另一个要提防自己失误和消耗更多体力。
2.3后场球处理
表4后场球处理
对于后场球的处理,林丹和李宗伟差别最大的在于高远球,林丹以较均衡的吊球和高远球方式来处理后场球,李宗伟更偏爱吊球,这方面林丹明显更加全面。比赛中发现高远球并不是李宗伟的强项,本次比赛中,第一局李宗伟的高远球几乎全部是正手底线附近击球;第三局,李宗伟体力下降,吊球后上网步伐变慢,因此他选择不擅长的高远球的次数才逐渐增多,因此也增加了很多的主动失误。杀球方面两人相差不多,但是李宗伟的重杀明显多于林丹,林丹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点杀的方式,因此李宗伟在进攻中消耗了更多的体力。3结果分析
3.1发球与接发球
林丹与李宗伟都以反手发小球为主,偶尔发反手后场球,林丹在本场比赛前半段,后场接发准备不足,被李宗伟偷袭后场多次乃至失分,因此本场比赛中李宗伟反手发后场球的次数明显比林丹更多。
接发球,李宗伟更加大胆和主动,更加偏向于在接发中就建立主动优势,凭借高超的网前技术更多地选择回放网前球,迫使林丹挑球从而建立进攻的优势。另一方面,林丹的后场速度较快,后场进攻能力较强,李宗伟回放网前球逼迫林丹挑球是更合理的选择,倘若过多的挑林丹的后场,让林丹发挥后场进攻能力显然不可取,从这方面看李宗伟回放网前的选择比较合理。林丹的接发球方面,挑球与推球明显比回放网前要多,一方面,减少回放网前球的次数,可以避免回放网前时过度要求放自己的放网质量引起自身失误。另一方面,林丹的防守能力出众,多拍能力强,高远球与平高球路线以及落点控制更加精准而且质量较高,在非被动情况下,相比网前,更不担心对手在后场的进攻,因此林丹更多选择推球或者回挑高质量的后场球,达到控制对手底线与消耗对手体力的目的。
总之,发球与接发球方面,李宗伟选择技术合理,林丹在出球线路与战术的选择上更加明确合理。
3.2前场球
前场球的处理方面,林丹与李宗伟最大的区别在于挑后场和回放网前球方面,林丹仰仗自己强大的防守能力和底线控制能力,在回球的选择上比李宗伟更大胆地采用挑后场的方式,挑后场的概率比李宗伟多了近10个百分点。李宗伟更重视保持进攻的节奏,因此不轻易选择挑后场起高球,一方面是林丹的后场
进攻方式多变,能力强悍不宜防守。另一方面李宗伟网前技术高超,回放网前可以保证进攻的连续性。但是在本场比赛中,正是由于李宗伟更多地被控制底线,因此体力消耗更大。
3.3后场球处理
林丹在后场球的处理上更加开放,高远球、吊球、反手球都有,而李宗伟偏向于吊球,高远球的比例明显要少,一方面是林丹的后场进攻威胁较大,另一方面李宗伟高远球的控制能力略逊于林丹。林宗伟在后场球的处理上贯彻了一个思想,有机会就杀,无机会就吊,被动就高远,保持这样的节奏对体力的要求非常高。而林丹在后场球的处理上吊球与高远球的选择均衡,凭借自己高质量的高远球和吊球,以“敌不动我不动”的方式来消耗对手,只有理想机会出现才会采用杀球得分的手段,因此在后场球的处理上林丹优势比较明显,这也是李宗伟推挑林丹后场较少的原因之一。4建议与总结
4.1总结
本场比赛,林丹与李宗伟都发挥出了超高的技战术水平,林丹在本场比赛的打法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杀机,控制对手节奏配合防守反击,大部分时间控制对手底线,以蚕食的方式消耗对手,逐步建立自己的优势,赢得了本次比赛。李宗伟在近几年的训练中突出了体能与速度训练,进攻
局数
前场球处理放网前
挑后场
林丹
1
79
72
2
李宗伟简介45
33
3
75
50
李宗伟
比例123比例
49.182428058.3
38.342294733.7扑205  1.72000.6推抽1552410.912597.4
局数
正手高远
吊球
林丹
1
28
40
2
26
26
3
36
40
李宗伟
比例123比例
37.021193227.1
43.652425254.9杀球1061010.72021212.8
反手高远434  4.5303  2.2
吊球334  4.1502  2.6
杀球00001000.4
体育研究
150
. All Rights Reserved.
总第259期2013年11月(上)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l.259
November 2013(A)
而,文艺向着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大方向变化的大趋势,不会
因为一个时期的曲折而失去生命活力。
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文化变革的大势,
中国动画迎来了又一个春天。20世纪80年代,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
创作基地,创作了不少反映时代文化特征的动画作品,
其中,以剪纸形式创作的《河蚌相争》,以木偶形式创作的《崂山道士》,仍然不失当年《金海螺》和《孔雀公主》的风范。
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渐发展,新型技术不断涌入中国,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技术上弥补了中国动画事业技术不足的缺陷,并为传播带来方便。于是,中国动画创作向着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并在社会生产和
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中国现代动画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特征,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必要补充
在吸收舶来文化的同时,中国现代动画也从中国丰富
多彩的文化中摄取了有益的营养。其中,
对传统民间美术中有益因素的吸收和利用,仍然是不可忽视的手段和方法。
从中国历史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现代中国动画发展的深厚土壤。民间美术中的造型形式与造型手段和方法,以及表现特征和风格,为中国现代动画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例如,《三个和尚》就是一部综合民间艺术的佳作。“这部电影最为与众不同之处便在于其音乐和人物”。现代动画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特
征,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必要补充,
它转化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视觉形表演(动作设计)有机的结合,
开创了舞蹈化的漫画人物动作新风格。[1]舞蹈和音乐是中国民间流传时间长与地域十分广泛的两种艺术形式,并且在人们的生产和生
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中国,
有些少数民族人口,生来就擅长音乐、歌舞,或者说,
某些民族就是“歌舞民族”。因而,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动画创作的思维及其表现内容,是自然主义创作风格的最佳展示。
与其说《三个和尚》开创了“一种舞蹈化的漫画人物动
作新风格”,还不如说,它掀起了动画表达以综合文化艺术
为标志的新的里程碑。那就是现代中国动画展现了民间艺
术精彩纷呈的新局面。尤其集绘画、
剪纸、木偶、泥塑等造型艺术,与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化,并渗透了教育、娱乐、游
戏、休闲等综合文化因素的现代中国动画,
不仅成为多彩艺术的表达形式,也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例如,在现代儿童动画音乐剧《贝瓦儿歌》中,动画形象的设计与音乐、舞蹈,以及场景的组合,形成一个有机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压缩包”,解读这个“压缩包”,既可以领略动画的审美刺激,又可以欣赏音乐的无限魅力,还可以从音乐的词汇中领悟教育的现实意义。在《贝瓦儿歌》这部儿童动画音乐剧中,创作者利用简洁短小的画面塑造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儿童上学的场景,一个是养鸭老人劳动的场景。创作者有意识地将两个场景用音乐及其台词紧密地串联起来,起到一语双关的
作用。由此可见,一部成功的中国现代动画,
的确成为一个审美文化有机结合体。
总而言之,中国现代动画具有丰富多彩的审美文化特征,它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将多种文化因素像海纳百川一样吸纳在自己的胸怀中,并给以适当升温,不仅成为温暖人心的滚滚热汤,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调剂品。
5结论
中国现代动画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新成果,又一次证
实了这样的观点:中华民族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它将舶来文化因素(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紧密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的文化传播媒介,不仅被人们广泛地利用在文化生产中,也给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注入新气象。参考文献
[1]聂欣如.动画概论第1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孙立.影视动画第1版[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
[3]耿明海.动画视听语言赏析第1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编辑李前锋(上接第143页)
上更加犀利,依靠连续的下压进攻来击败对手,但是李宗伟在过渡球的选择上稍逊于林丹,在一些机会不好的情况下杀球或者吊球,几乎不选择回高远球,只有正手底线或者被动的时候才会回击高远球,回球方式比较单一,李宗伟的网
前技术高超,但是要保持球下压路线非常消耗体力,
因此从第二局的下半段开始,李宗伟的杀球上网速度已经明显变慢,最后导致大腿抽筋退出比赛。4.2建议
林丹与李宗伟年龄已经偏大,速度与体能等方面都不
比从前,林丹在打法上已经改变了很多,
不再像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样以狂风扫落叶式的速度击溃对手,现在的林
丹更多的是通过控制对手来取胜,
不再与对手拼速度,不再与对手拼体能。当然这需要强大的比赛阅读能力、
判断能力与防守能力作为基础,林丹在本场比赛中正是依靠自己对
比赛的掌控,将对手李宗伟拖入泥沼,
一步步消耗对手获得胜利。现在看来林丹打法的改变是非常成功的,
本场表现唯一瑕疵就是林丹在接发球方面注意力应更加集中,减少自己的失误。
李宗伟一直以来的方向就是在原有的路上继续前进,
提升体能与进攻能力,提升移动速度等等,
不断地将自己已有的优势淬炼升华,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样的打法势必不能长久,李宗伟能将这样的打法保持到现在已经十分不容易,但要想继续保持世界超一流的水准,应该考虑自己的
年龄问题,除了保持自己的体能与速度之外,
更应该加强自己比赛控制能力,而且应提前考虑更节约体能的技术战术。参考文献
[1]刘秀峰.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子单打决赛林丹vs 李宗伟技术对比分析[J].南京体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5):78-80.[2]戴金彪,管颖,卢志泉,蒋健.“21分制”对羽毛球男单技战术发展的影响[J].上
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2):86-88.
[3]刘建和.运动竞赛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40.
[4]胡效芳,张元哲,王西营.2011年羽毛球世锦赛男单决赛技战术特征探究[J].福建体育科技,2012,31(3):25-27.
[5]刘彦博,郑志刚.广州亚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技战术运用对比[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8):129-133.
编辑李前锋
151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