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十条实操
马凡舒简介 个人资料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以来,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经济困难,六十年代 的活动,七十年代的上山下乡,八十年代的计划生育,九十年代的分流下岗,这代人可 谓一路风雨。然而他们中的一些却还得品尝失独的惨痛。据估计,不久后的中国将有千万失 独家庭。
失独心理援助实际操作方法与技术,已成为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心理服务工作者、失独者 本人及亲友,还是关注这一现象的人,都可以从中汲取助人助己的力量。教学与科研也可从 中到实证的依据。
失独是失去独生子女的一种社会现象。失独者是指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失独家庭是以失独 者(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为内核的包括其他与失独者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如爷爷 奶奶、外公外婆在内的家庭。失独家庭的社会关系,还应拓展到与失独者相关的家庭社会成 员,如叔叔、伯伯、阿姨,以及与失独者生活相关的邻里、组织。
失独体一般具有诸多共同特征。从失独发生的时间上看,有刚刚发生一个月的,有长达七
八年的,也有已经十多年的,失独是一种状态。从失独类型上看,有因突发事件死亡和病故 两大类型。突发事件中,地震、建筑事故、车祸、被杀、牺牲、自杀等情况不一,病故中也 有久病人财两空、暴病突然离去、先天染病夭亡等多种情况。从关系上看,失独的核心是丧 失,是父母对独生子女的丧失,但从家庭、社会关系上看,绝非只有失独者的夫妻、亲子关 系那么单一。这里有隔代的爷孙关系、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个人与社会关系等多种关系。 作为心理服务工作者,我们应当如何根据失独发生的时间、类型,以及失独带来的一系列家 庭社会关系变化,有效开展失独家庭的心理援助呢?
一、不要急于介入沉痛期
大量实践经验表明,失独者的心路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失去孩子半年至一年,大多数失独者不愿与人沟通,不愿相信失去孩子的事实, 称为回避期;
把你的名字写在烟上第二阶段是失去孩子2静悄悄照样子写词语3年,失独者已接受事实,但终日哀伤,沉浸在痛苦中,故称哀伤 阶段;
第三阶段为失去独生子女多年后,逐步走出阴影,乐意接受新生事物,称作新生阶段。 这三阶段中,哀伤阶段是失独者能否“重生”的关键时期。
陕西大学排名失独者体很少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因为在他们看来,即使从悲痛中解脱出来也不 可能改变失去孩子这个事实。失独者的亲朋好友不能单方面要求心理咨询师介入。
无论处于哪个阶段,都不要轻率让失独者讲述他不愿回忆的痛苦历程,除非他们需要倾诉。 这对咨询师了解情况造成一些困难,但总比“打开”后不能很好“缝合”造成“二次创伤” 要好。日子久了,许多信息自然会汇总起来,别期望像来访者主动来到咨询室一样的交谈, 那样的来访者心中积蓄了许多话语要倾诉,而失独者面对初次见面的陌生人回避都来不及。 因此,陪伴是主要的。
二、陪伴也是主要方式
案例一:不愿接受事实的失独者
某街道计生办科长发现失独者张某(女)情绪不稳定随即让她跟心理咨询师作个面谈,她答 应了。
张某现年66岁,丈夫葛某67岁。他们的儿子生前在某区机关担任领导工作,20125月 的一天,因公出差期间突然暴病去世。所以夫妇俩至今不能接受儿子已经离世的事实。他们 瞒着3岁的孙子,对孙子说:爸爸到国外去了,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来。他们特意搬了家, 不让原先和新居住地的邻居知道失去儿子的情况。夫妇俩经常到儿子墓地,久久不愿回
家…….
心理咨询师通过初次交谈感到:张某夫妇需要通过陪伴接受失独事实。 陪伴,是失独家庭心理援助的主要方式。
首先,援助者要注意首次接触,寻求被接纳。也许与失独者接触过程会给人有一茬没一茬的 感觉,这要看他们的心情与需要,能保持接触就好。第一次接触要精心设计,可以随街道人 员的上门慰问,可以在街道办事机构“偶遇”。第一次介绍自己时要突出能为他们做什么, 可以暂时不提自己是心理服务人员。要做好被拒绝的准备,那些处于回避期的,那些知识层 次越高的,那些已经想好了自己该怎么做的,那些感到自己冒然被打扰的,那些性格上有敌 对、怀疑倾向的失独者,都有可能拒绝陌生人的介入。
不打疫苗感染追责
其次,要善于发现和校正不合理、非理性认知,这似乎更符合心理范畴,给咨询师更大 的施展空间。常见的认知问题有:孩子走了,千万别被人知道,免受人瞧不起;她长的就是 克子、克夫命相,孩子死了,都是她惹的祸;本来这件事是可以避免的,这全是我的错;孩 子没了,谁都欺负我,邻居冷落我、居委会干部歧视我、社会遗弃我;年纪越来越大,身体 越来越差,以后的日子怎么办...等等。还要能够正确诊断抑郁、焦虑、偏执等症状,明确需 作何种调整或。
再次,要做长期伴随式服务的准备。可以在电话里问候,过年过节是打电话的良机,而且适 用于老年人;在网上陪伴,告知有人在关心、重视他们的话题,但这适合于知识层次较高者; 在聚会上陪伴,帮助他们到合适的场所,而我们则可退居一边;在遇到难题时陪伴,以此 建立信任关系,这种陪伴,不止一年、两年,也许需要更长的时间。
三、自我疗伤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案例二:“星星点灯”,点亮了什么?
20019月,8岁的儿子阳阳因患先天性心脏病在睡梦中去世,母亲王子美悲痛欲绝,那年
她正好40岁。老房子里处处是儿子的记忆,夫妻俩忍痛搬家到城市另一头。阳阳被安葬在 上海福寿园。王子美无意中发现,墓园的网站上可以发表纪念文章。于是,她在网站上为儿 子建立了一个“阳阳小屋”,每天上网、写文章,感到往事如溪水一样在心中流过,很平静。 她还发现,自己并不是唯一在痛苦的人。两年后,她决定请墓园的工作人员帮忙,邀请同样 遭遇的十对夫妻举行一次网友聚会。聚会的那天,网友们讲述着去世的孩子,边讲边哭,所 有人也一起流泪。从中午一直进行到晚上11时,大家久久不愿散去。相聚几次之后,大家 感到该为这个团体起个名字,最终商定叫作“星星港”。星星是孩子,天上每一颗星都是孩 子明亮的眼镜;港是港湾,告别痛苦、寻平静的地方。
星星港” 20037月正式成立,是国内第一家以提供精神支持为主的哀伤辅导机构,成 为失独者自我疗伤的一个典范。
“抱团取暖”,是失独者自己的发明。我们应有效地利用失独者自我组成的一些团体,给予 指导,倡导自救、互救。同时,抱团也是一种心灵相互抚慰,有利于社会稳定。一些知识层 次较高、心智较为健全者,抱团可以从中获益,而一些偏执、敌视、攻击者,则更适宜于个 别辅导,尔后逐步融入一些团体。
强调自我疗伤,实质上就是强调以当事人为中心。自我救赎的社会正能量,唯有失独者才能 自我释放。茅盾文学获得者、军队作家周大新在送别他29岁的独子之后,呕心泣血捧出了 悼亡文学作品《安魂》即是一例。
四、心理帮助往往在本质上侧重于实际层面而非心理层面【见注解1】 案例三:需要实际帮助的失独者
失独者徐某、杨某夫妇年龄都已60多岁。丈夫徐某中风卧床已有8年,一直是妻子杨某独 自照顾。平时把丈夫扶到卫生间淋浴已经很麻烦,如需下楼看病,60年代的老房子楼梯又 陡又窄,需要两三个人才能抬下去。妻子感叹自己身体状况大不如前,照顾丈夫力不从心。
目前最迫切的需求是街道能安排一位家政服务人员帮助照顾丈夫。就在十年前,儿子、媳妇 及孙子车祸全部死亡。
杨某表示,可以到街道咨询室与咨询师面对面沟通,也愿意接受电话随访,希望提供实际的 帮助。
当志愿者进入失独者家庭,一部分失独者已经度过了回避期和哀伤期,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 由解决丧失之痛转向解决生存之难。生活起居照顾、各种关系协调、孙子孙女抚养教育等问 题成为主要矛盾。心理服务人员应侧重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即使是新近发生的失独,也应注 意从帮助处理丧事、寻可利用信息、提供相关政策咨询等方面做起,而不是一味语言安抚。 五、创伤后应激障碍
案例四: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标准的确立【见注解2
1976年,著名心理学家埃瑞克•埃里克森的儿子的著作《荡然无存》。标志着人们对灾难 创伤看法的根本改变。书中的一些内容很快被纳入1980年第三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 计手册》,成为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标准。
埃里克森记录的灾难幸存者“威尔伯”两年后对自我心理的表述,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定 义。
首先,威尔伯反复梦见他再次经历灾难。“布法罗拉河上的经历是问题的根源,甚至在梦中 也会梦见这件事。我梦到我在水里不停地跑,不停地跑。整个事件一遍又一遍地在我的梦中 发生。”
其次,威尔伯的心理已经麻木。“我父亲去世时(大约在洪水后一年),我甚至没有去墓地。 我并没意识到,他已经永远地离去了…..我对死亡这样的事情不再有以前那种感受,这些事 不再像从前那样影响我。”注:西方人与我们中国有着一定的区别,子女独立后没啥事一般 不会与父母频繁见面或联系,国内则不一样,另外国内的丧事后续有很繁琐的程序,国外没 有。
再次,威尔伯出现了焦虑症状。“我关注新闻,如果有暴雨警报,我整夜都不会睡觉,就坐 在那里。我告诉妻子:不要给孩子脱衣服,让他们和衣睡觉。如果我看到有情况,就会有充 足的时间叫醒你们离开房子。”
最后,威尔伯也有幸存者的内疚。“她喊道:‘威尔伯,快来救我!如果你救不了我,就把 我的孩子带走吧!’……但我根本没想过回去救她,为此我一直很自责。她那时站在齐腰深 的水中,最好她家所有人都淹死了。”
后来,第四版《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最新诊断标准如下:(1) 经历了创伤性事件;(2)该创伤性事件被反复体验;(3)持续逃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通 常的反应是麻木;(4)持续过度警觉;(5)困扰,即标准(2)(3)及(4
的症状持续 时间超过一个月;(6韩国化妆品)困扰导致了需要临床医治的显著痛苦,或造成了社交、职业或其他 重要领域功能方便的损害。
适用于失独者的创伤应激障碍诊断,目前也有研究成果。瑞士苏黎世大学心理学系和北京师 范大学心理学院,通过两国科技部申请的合作项目“心理创伤网络自助”,希望借助“星星 港”关爱服务中心的网络平台为失独者服务。
创伤应激障碍的,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侧重于提供支持,帮助患者接受所 面临的不幸与自身的反应,表达和宣泄与创伤性事件相伴随的情感,认识具有的应对资源, 并学习新的应对方式,各种形式的心理在PTSD中都有报告,效果得到公认的有焦 虑处理、认知处理和暴露等。还需注意患者的社会支持情况。必要时可对症使用小剂量 药物,主要为抗抑郁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