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四下一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解读与学习活动设计两则
解读与设计一
四时田园杂兴其古诗二十五文本内容的教学解读
部编版语文教材四下第一单元的导语是“淳朴的乡村,一道独特的风景,一幅和谐的画卷”。阅读训练要素是“抓住关键语句,初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翻开教材的第一课,由三首古诗词构成,即:杨万里(宋)的《宿新市徐公店》、范成大(宋)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辛弃疾(宋)的《清平乐·村居》。编者这样选择安排,肯定意味着这三首古诗词的内容是契合人文主题的,那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该如何通过这三首古诗词落实语文阅读训练要素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三首古诗词到底在写什么?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选取篱落、菜花、儿童、黄碟等意象,呈现出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暮春农村生活景。有稀疏的篱笆、幽深的小路,还有那欢乐捕蝶的天真儿童。景物与人物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成功地刻画出农村恬淡自然、宁静清新的风光。字里行间都透漏着诗人对田园情怀的敏感度,语言清新、形象鲜明、富有情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初夏江南的田园景,有花有果,有有形。尤其是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民劳动的情况。夏天日长,篱笆边无人过往,那是因为初夏时节,农事正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后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愈发显得乡下生活之静谧。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上阕头两句,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
来了。三四两句,形象地再现了一对老年夫妻边喝酒边聊天的和谐、温暖、惬意的幸福生活。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和盘托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从事辅助劳动,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躺卧在溪边剥莲蓬吃,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跃然纸上。鲜明的人物形象,简单的情节安排,真实反映了农村生活的和平宁静和朴素安适。纵观这三首古诗词中描绘的场景,无一不与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田园生活”相契合,三位伟大的诗(词)人,通过白描的手法,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情趣一览无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李竹平老师对本单元阅读训练要素目标进行了细化,如下所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