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的变迁》教案一
江西省景德镇一中
钱中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认识到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明白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层层探究、步步求证的学习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海陆资料本课教学主要采用互动探究、分组合作、设疑讨论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学案、地球仪、相关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方法一:
复习检测:展示“大洲大洋分布示意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
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
导入方法二:
板书: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提问:什么原因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什么原因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向学生介绍:沧海桑田,可简称沧桑,出自《神仙传·麻姑》。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
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活动: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片“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荷兰的围海大坝”思考: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
问题?②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③荷兰的国土面
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么不断扩大?
学生回答:①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
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②反映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是陆地,现在变成了
海洋。③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不断扩大的原因是因为围海造陆。
教师归纳、总结: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的变动(主要原因)
地壳上升易使海洋变为陆地;地壳下沉易使陆地变为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易使陆地变为海洋;海平面下降使海洋变为陆地。
(3)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就目前而言主要指沿海地区填海造陆使海洋变为陆地。
目的: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同时也可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图表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板书: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
提问:地球表面海陆轮廓怎样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面积是固定不变吗?
利用多媒体并结合教材阅读材料“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初步介绍魏格纳提出大陆
漂移学说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大陆漂移学说。
展示课件中的“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学生读图思索这两大洲就轮廓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东海岸及非洲西海岸的轮廓大致可以吻合在一起。
教师归纳、总结:这就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学说
认为大约在两亿多年以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状况。
活动;
利用多媒体依次给出“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图”、“海牛、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示意图”、“非洲、南美洲古老地层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你认为大陆漂移假说,是空
想呢,还是有科学依据的?如有依据,请列举相关证据。
学生回答:有科学依据。通过课件呈现的图可以明显看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相互对应,
非洲和南美洲海牛、鸵鸟具有亲缘关系,非洲、南美洲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教师归纳、总结:大陆漂移学说的科学依据:
是有科学依据的;
1.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非常吻合,各相邻大陆的边缘轮廓也大致吻合。
2.大西洋两岸的许多生物都存在亲缘关系及古生物化石的相似性。
3.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古老地层有许多相似性和连续性。
4.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海陆的分布状况至今还在发生着极其缓慢地变化。
……
目的:培养学生分析处理相关资料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
板书:三.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提问: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使大陆漂移呢?
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要求学生阅读后思考:如何结合七大洲四大洋来看六大板块?
学生回答:亚洲、欧洲主要位于亚欧板块,非洲主要位于非洲板块,大洋洲主要位于印
度洋板块,南北美洲主要位于美洲板块,南极洲主要位于南极洲板块;太平洋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主要位于印度洋板块,大西洋主要被美洲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瓜分,
北冰洋主要位于美洲板块、亚欧板块。
教师归纳、总结:六大板块的大致范围
板块名称大致范围
太平洋板块以太平洋为主
亚欧板块以亚欧大陆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澳大利亚大陆,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
非洲板块以非洲大陆为主,包括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
美洲板块以南北美洲为主,包括亚洲、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
南极洲板块包括南极大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一部分
利用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运动示意图”,结合教材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板块运动方
式有哪几种?运动方向如何?容易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学生回答:板块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张裂和挤压,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挤压在陆地常形成山脉。
教师归纳、总结:
板块运动方式:张裂、挤压
易形成裂谷、海洋扩大易形成山脉、海洋变小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图”并结合教材图片“世界主要火山、地震
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要求学生阅读并思考: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的分布有
何规律?
学生回答: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及主要山系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
教师归纳、总结: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世界上两大火山、地震带:①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最大)。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交界地带。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主要山系(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等)都主要分布于板块交界地带,都是因为板块碰撞挤压隆起而成。
活动:利用课件给出相关材料并结合教材,引导学生用板块运动理论自主分析红海的扩
张与地中海的收缩、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两大现象。
学生回答:红海的扩张与板块张裂有关,地中海的收缩、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碰
撞相关。
教师归纳、总结: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发生张裂,使得交界处地壳断裂下陷,从而使亚非之间的
距离扩大,故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在扩张。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交界处发生碰撞,使得欧非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故位于它们之间的地中海在收缩。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发生碰撞,使亚欧大陆于印度次大陆受挤压力继续靠近,
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表不断隆起,于是形成了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
目的:进一步巩固和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板书设计
一、沧海桑田——海陆变迁
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大陆漂移学说
1.提出人:魏格纳
2.主要观点:大陆在不断地漂移。
3.依据
三、板块的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1.主要观点
2.相关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世界地理内容之一,主要讲述海陆变迁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中要深挖教材知识,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等充分调动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思维积极性,引导学生初步养成运用基本原理综
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同时尽量做到讲练结合,以便更好贯彻课程标准理念。
此外,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层次性,不要用同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针对基础薄弱、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的学生尽量在课后及时辅导和解析,力图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思考题
思考:两个板块发生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那在海洋里常形成什么?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