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学视角的“十二五”期间我国海陆统筹方略
鲍
捷1,吴殿廷1,蔡安宁1,2,胡志丁
1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2.淮阴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江苏淮安223300)
摘要:对“十二五”规划海陆统筹战略从空间范围和目标范畴上界定了其内涵,从地缘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态角
度进行了初步述评,
认为海陆统筹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提出了我国海陆统筹战略对策建议,认为海陆统筹的核心内容是海陆区域复杂系统的协调,其过程包括海陆生态环境子系统的统筹,海陆经济子系统的统筹,海陆社会子系统的统筹以及海陆之间社会、经济、生态子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从空间层次和规模尺度转换的角度,
构建了我国海陆统筹战略选择模式,旨在从地理学的视角搭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同时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海陆统筹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初步建议。关键词:海陆统筹;地理学;“十二五”规划;方略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11)05-0001-11
Overall Strategy on Developing China ’s Land and Ocean during the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Geographic Perspective
BAO Jie 1,WU Dian -ting 1,CAI An -ning 1,2
,HU Zhi -ding 1
(1.School of Geograph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2.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Huaiyin Normal University ,Huaian 223300,China )
Abstract :The article defines the meaning of overall strategy of land and ocean during “Twelfth Five -year Plan ”from its spatial extent and target areas ,and presents a preliminary review from a geopolitical ,socio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point of view.The strategy is not only based on the need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security ,but also the urgent requirements of coordinating the regional economy.Some advis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at the core of the strategy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coordination of complex systems ,
which includes the synchronization of land and ocean economic and ecological subsystems ,social subsystems coordination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tegration among all subsyste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level and scaling ,an operational model is built in order to construct a preliminary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and provide an initial recomme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dur-ing “Twelfth Five -year Plan ”period.
Key words :overall strategy of land and ocean ;geography ;“Twelfth Five -year ”Plan ;strategy
收稿日期:2011-02-22修回日期:2011-04-25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105560GK )资助。
作者简介:鲍捷(198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分析与规划。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0。一、引言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
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
1
“发展海洋经济”的章节中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①。这是党中央在全面系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6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科学地提出“五个统筹”方针以来,明确将海陆统筹纳入国家战略的范畴。追溯海陆统筹战略思想,可见自20世纪末海洋战略便得到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重要的行动方案领域之一①。而海陆统筹理念最早见于2004年,海洋经济学家张海峰在北京大学“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报告会上提出“海陆统筹兴海强国”[1];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在2006年2月14日《中国海洋报》发表文章:“统筹发展应该包括‘海陆统筹’,除了大力做好现有的‘五个统筹’之外,还应该再加上‘海陆统筹’。‘海陆统筹’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2]。”全国政协委员张登义、王曙光在2006年全国政协会议提案中指出:“海陆统筹”
应列入“十一五”规划之中[3];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是总书记在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4]。”首次倡导将海洋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该战略在“十二五”规划中最终出台奠定了基础。
学术界先后从不同角度对海陆统筹及相关理念进行了探讨,如吴传钧最早提出把人地关系的研究拓展到人海关系研究,提出了“地理学要面向海洋”[5];其后韩增林认为人海关系是广义人地关系组成部分和延展,他阐述了人海关系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与特性,分析了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空间结构和地域类型,并讨论了人海关系优化的问题[6]。而刘桂春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具体描述了人海关系和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理论[7],一些研究涉及了海洋和陆地在经济、生态环境等某些领域的协调与关联,如盖美提出近岸海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海陆一体化调控措施[8],宋薇以辽宁省沿海地区为例,进行了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关联分析[9]。较为系统的研究体现在海洋经济地理学领域,韩增林等认为,海洋经济地理学涉及了海岸带管理、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研究、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沿海城市经济研究、海洋地缘政治与经济研究以及滨海旅游空间结构研究、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10]。而明确地提出海陆统筹概念的研究,多偏重于某个具体领域,如徐志良等将中国沿海地区看成“新东部”,提出海陆区划统筹的初步构想[4];李义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认为中国是一个海陆度值高、兼具陆地大国和濒海大国双重身份的地缘实体,在战略上需要消解海陆两分的现实,而
采取海陆统筹的全方位选择[11]。叶向东等提出海陆统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12],张海峰从海陆产业结构调整[13]和树立科学能源观[14]的角度探索了海陆统筹的途径。
国外类似海陆统筹的研究集中在海洋与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上,较为宏观的研究如C.L.Mitchell 分析了加拿大政府的海洋战略与可持续发展管理框架[15],R.J.Rutherford,G.J.Herbert和S.S.Coffen-Smout探讨了海洋综合管理和协同规划过程[16],By-ron Blake研究了加勒比海可持续发展管理与规划[17],Bilian Cicin-Saina和Stefano Belfiore研究了整合海洋与海岸带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实践[18],以及Juan Luis Sua’rez de Vivero对欧盟海洋政策的总结[19]等。相关研究均将海洋可持续发展和沿海地区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但范围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较少涉及涵盖整个大陆与海洋国土的总体协调战略。总体看来,海陆统筹还没有形成明确的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相关研究或高屋建瓴(如吴传钧等对人海关系的阐述),对指导实践还有待落实;或局限于政治、经济某一视角,缺乏全局的把握。从战略高度进行理论梳理和综合分析还有待加强。
由于海陆统筹理念的战略性、系统性、综合性,与地理学之长于宏观分析及重在探讨综合现象的复杂性,“关心于整个统一体中发现的任何重要现象之间关联性的探讨”的学科特性相适应[20],因此地理学能为此领域提供更为完善的理论支持。本文拟从地理学的性质出发,以区域综
①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1994。2
合性、系统性以及空间规模尺度转换为出发点,在对“十二五”规划中海陆统筹战略进行内涵界定和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海陆统筹战略对策。旨在为我国“十二五”期间海陆统筹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可行建议,同时也提出地理学视角下海陆统筹问题的研究框架。
二、海陆统筹战略的内涵
海陆统筹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地理学问题,籍此本文从地理学的特性出发,提出我国海陆统筹战略的对策分析框架。地理学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系统性,从地理学的角度,更多关注各系统的相互作用,
强调系统的整体性。因此,从地理学视角来看,海陆统筹其实就是对陆地和海洋的统一筹划。首先,从地理范围上来看,海陆统筹内涵里包括了海洋和陆地两部分,
这里的陆地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陆地国土,而海洋则有不同的理解,狭义上指海洋国土部分,包括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广义上则包括海洋、海岸带、岛屿以及与海洋联系密切的沿海地区。二者的交汇地带在沿海地区,狭义上仅只海岸带,而广义上其范围则可以看作受海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陆地,习惯上包括沿海各省、直辖市,但其范围可以一直延伸,直至涵盖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的陆地领土和海洋国土。其次,从战略方向上来看,考虑到我国过去的发展战略过于偏重陆地,如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七五”期间、“九五”期间的三次国土规划中均忽略了海洋
[21]
,因此,海陆统
筹战略在此更主要强调海洋战略的优先地位,主要内容包括海洋权益维护,海洋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
海陆资料图1海陆统筹的概念内涵及地理范围
注:根据参考文献[22]修改而成。
综上分析,海陆统筹战略是国家陆地战略与海洋战略的整合与衔接,战略重点在海洋国土部分以及沿海地区(主要指沿海各省市),其影响涉及国家整个领土范围,
并拓展到国际上与我国战略利益密切联系的区域,其目标是促进国家安全及社会经济生态的全面进步。
三、海陆统筹战略的意义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海陆统筹
战略,与其他“五个统筹”并列,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体现了海洋对于整个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
(一)从我国的政治地理形势来看海陆统筹的必要性
我国位于太平洋西岸,拥有1.8万千米的海岸线,沿海共有12个省市区
[1]
,是我国脆弱的软腹
部。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
相关条款的3
规定,属于中国拥有和管辖自然资源所有权的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海洋国土相当于陆地国土的1/3。但是,我国的海洋战略空间受到来自地缘上的挤压与威胁,虽然海洋国土面积广阔,但均由内海和边缘海所构成,缺乏直面大洋的通道。由北起日本岛、琉球岛,中接台湾岛,南至菲律宾、大巽他岛等一系列弧形岛屿带构成的第一岛链,以及由日本的小笠原岛、硫磺列岛和美国的马里亚纳岛等岛屿组成的第二岛链,将中国通向太平洋的道路层层阻隔。因此,海洋战略是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开展全球战略的关键。同时,海洋战略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台湾地处第一岛链中部,是中国领海唯一直面太平洋的海岸线,是突破封锁,走向大洋的关键结点。
此外,在全球范围内,我国的海洋权益不断受到来自部分国家的威胁,我国与海上八个邻国均存在海上领土争端,钓鱼岛和南沙问题一直悬而未决;同时,重要的国际水域和航道面临着不安全因素,海上运输航线安全受到威胁。因能源运输问题带来所谓的“马六甲困境”(表1),以及红海印度洋航线上日益猖獗的索马里海盗等,对我国海上权益提出了挑战。因此,通过有效的海洋战略解决全球范围内的海洋争端迫在眉睫。
表1中国主要海上运输线路目的地所经地区
中东地区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沿海港口非洲(西非)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非洲(东非)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非洲(北非)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好望角———马六甲海峡———中国沿海港口东南亚地区马六甲海峡———台湾海峡———中国沿海港口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23]
“十二五”海陆统筹战略改变了我国传统战略决策思维,在规划建议中提出“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从总体战略来看,有了明确的海洋战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对海洋的管理和控制。传统上,我国一直被认为是大陆型国家,按照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中国大陆属于“内新月型”地带[24]。历史上,主要面对来自枢纽区的威胁,陆地是战略重心而海洋一直是天然的屏障,因此有成熟的大陆战略而缺乏相应的海洋战略。自工业革命以来,通过广阔海域联系起来而逐渐形成的外新月地带对内新月地带构成了新的压力,中国的主要威胁开始由陆地转到海洋上,从两次战争,中法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中国面对来自海洋上的挑战
均遭到失败。此外,根据马汉的海权论,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25]。规划中提出“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十分必要。因此,海洋战略是在全球范围内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基本保证。“十二五”海陆统筹战略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在战略决策思维上由传统大陆国家向海陆兼备国家转型。
(二)从经济地理格局上来看海陆统筹的紧迫性
我国陆地资源重心和经济重心的偏离造成沿海地区发展瓶颈,而不合理的区域政策也加剧了沿海与内陆地区的矛盾,因此海陆统筹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沿海省份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以13%的陆地面积,滋养40%的人口,创造65%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其中海洋生产总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10%①。但是,东
①资料来源:中国国家海洋局局长、世界海洋和平大会联合主席孙志辉在第33届世界海洋和平大会暨海委会成立50周年庆典致辞,2010年9月。
4
部沿海地区却面临着资源能源短缺,土地空间紧张,人口压力巨大,生态环境恶化以及社会矛盾突出等严重问题,对资源能源的追求和对生存空间拓展的渴望促使人们将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
1.庞大人口压力,是沿海地区发展最突出的
矛盾。在此用海岸线人口压力系数(CHP )[22]
反映
我国海洋所承载的人口负担,海岸线人口压力系数(CHP ):
CHP =WP /CL
这里WP 表示世界居民数量,
CL 表示各国海岸线长度(千米)。照此式计算,20世纪末,每千米海岸线上平均有名居民11000人
[22]
,而2010年,
以我国沿海11个省市区总人口来计算,每千米海岸线上居民人数达到了28888人,而以全国总人口来计算,则达到了72222人,我国的海岸线承载着更大的人口压力,对海洋空间利用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
2.当前我国资源能源重心和经济重心相对偏离,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资源能源的严重缺口。
一方面,如图2所示,以重要的能源煤炭和原油为例,我国所有沿海省市均是煤炭资源净调入地区,也是原油净消耗地区,对资源能源的需求庞大,加之其陆地资源能源匮乏,
对内地资源大省和海外资源能源输出国严重依赖;然而另一方面,沿海地区所属海域的海洋资源能源开发潜力巨大,却未能有效利用。我国海洋石油储量可达22亿吨,天然气储量达480亿立方米,而且各个大海区不断有新的油气田发现。据估计,我国的海底石油资源储量约占全国石油资源储量的10%-14%,海底天然气资源量约占全国天然气资源的25%-34%①。显示了我国海上油气开发的可观前景。
在经济发展的驱使下,向海洋寻资源和能源成为促进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目前对海洋资源能源的开发利用存在着水平低,规模小,威胁生态环境,海洋权益争端日益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亟需科学的海洋战略引导沿海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
图22008年主要省份煤炭净调量及2007年主要省份原油净供给量
数据来源:中国煤炭资源网http ://www.sxcoal /port ,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
3.海洋经济持续增长,海洋产业综合效益不断提升。2009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1964亿元②。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9.53%,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5%。海洋产业增加值18742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3222
亿元。2009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270
①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 ://www.cme.gov.cn 。②资料来源:中国海洋经济信息网http ://www.cme.gov.cn 。
5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