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气象
2.2.1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                        38.7℃
年平均最高气温                      29.9℃
年平均最低气温                      -7℃
年平均气温                          20.4℃
2.2.2降水
年平均降水量                      1099.9mm
年平均降水日数                    112.8天
历年各月最长连续降水日数为16天。
2.2.3雪、雹
暂时不考虑。
2.2.4雾况
全年平均雾日为30.2日(多出现在3~7月),年最多雾日为45日,年最少雾日为17日。
2.2.5风况(根据61~83年资料统计)
强风向和常风向均为NNE,最大风速为32.6m/s(59年8月30日),历年平均风速为6.62 m/s,大风日数(≥6级)最多为131天,最少年为64天,平均年为91天。
本地区多年各风向频率(%)、平均风速(m/s)、最大风速(m/s)和五十年一遇风速(m/s)资料详见表2-1。
风向频率和风速表  表2-1
风向
N
NNE
NE
ENE
E
ESE
SE
SSE
频率
5
28
25
8
2
1
1
2
平均风速
4.1
8.2
8.4
6.5
4.1
3.6
3.9
4.0
最大风速
24
20
24
17
14
18
14
14
五十年一遇风速
34.86
31.63
31.63
24.32
22.21
22.01
21.73
23.15
风向
S
SSW
SW
WSW
W
WNW
NW
NNW
C
频率
4
8
7
2
1
0
0
1
5
平均风速
4.6
5.8
4.7
3.5
2.7
3.2
2.5
3.4
最大风速
18
20
18
18
9
8
10
12
五十年一遇风速
22.60
23.02
23.11
21.71
17.56
13.07
22.12
28.64
2.3 水文
2.3.1潮位
本港无长期潮位观测资料,1984年曾进行过一个多月的潮位观测,分析验潮资料,潮汐属半日潮型,经与同一海区的其它长期站潮型资料进行相关分析整理后,本港各设计水位如下(黄海基准面):
极端高水位                          4.25m
极端低水位                          -3.33m
设计高水位                          3.04m
设计低水位                          -2.38m
施工水位                              0.00m
本港潮差较大,验潮期间出现的最大潮差为6.10m,流速一般在0.3~0.5m/s。
2.3.2波浪
湾内主要受来自外海NE~SE向风浪的影响。
拟建防波堤前设计波要素(原始波向NE)  表2-2
波浪重现期
计算水位
H1%(m)
H4%(m)
Hs(m)
T(s)
五十年一遇
极端高水位
4.72
4.06
3.35
7.6
设计高水位
4.59
3.96
3.28
7.6
廿五年一遇
极端高水位
4.30
3.70
3.05
7.6
设计高水位
4.15
3.54
2.95
7.6
二年一遇
平均潮位
2.49
2.13
1.74
7.6
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设计波高由于东侧防波堤岸线的掩护作用,NE方向入射的大部分波浪能量不能直接传入港池,使得东侧港池内波浪较平稳,有效波高都小于1米,结构物前的波高小于N、NW及NNW方向波浪入射时的波高拟建码头和护岸前的五十年一遇设计波要素见表2-3。
拟建结构物前设计波浪要素汇总  表2-3
位    置
水  位
H1%
H1/10
H1/3
海陆资料
T
控制方向
新建东防波堤内侧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28
0.98
0.8
3.7
NNW
原码头及原停泊岸线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49
1.23
1.0
3.7
新建码头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61
1.30
1.06
3.7
NNW
一期护岸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64
1.33
1.08
3.7
NNW
二期护岸
极端高水位和设计高水位
1.16
0.92
0.75
7.6
NE
2.3.3泥沙运动与港内淤积分析
本港目前没有泥沙资料,但通过84年及88年两次地形测量图的对比,在天然状态下,冲淤变化不太明显,仅局部地方略有淤积,年回淤量约在60cm左右, 95年4月份又在该地进行了钻探,从钻探测深的30多个点中发现,多数点的冲淤变化只在2~3之间。
地形及地貌
勘察场地位于东营港现有防波堤南侧海域至渔港码头区域内。渔港码头附近地形条件较为复杂,部分钻孔位于海域,部分钻孔位于渔港码头已有防潮堤所围成的陆域区,部分钻孔位于潮间带,部分钻孔位于石油钻井平台及抛石附近,使得该区域附近钻孔泥面高程起伏较大,为+3.21m~-4.40m。其它区域地形则较为平缓,泥面高程在-2m左右。
2.3地质构造
2.3.1区域地质构造
勘察场地位于华北坳陷区之济阳坳陷东端,整个华北地台以整体运动形式,历经三次大的沉降,两次大的升起。第一次沉降始于古生代早期的寒武纪和早、中奥陶纪,沉积近2000.0米海相碳酸盐地层,第二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晚期中、晚石炭纪和二迭纪,沉积近700.0米的
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地层,第三次沉降发生在古生代时期的中、晚侏罗纪,沉积近1450.0米的陆相地层。三次沉积厚度共计4150.0米。第一次抬升造成晚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到早石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另一次抬升造成三迭系地层的区域性缺失,仅在山东省西部的临清坳陷才保留了一些三迭系地层。在这段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里,构造运动的主要形式以地台的缓慢升降运动为主。
进入中生代中期,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猛烈俯冲,燕山运动日趋强烈,华北地台阶梯,高山耸起,断裂纵横。从此山东属于一级构造的隆起、坳陷已见雏形。强烈的断块分离,把各隆起、坳陷又分离成次级的凹陷和突起。
渤海的基底是一种粉砂质的冲积区,在地质上属于前震旦系的花岗片麻岩构造,地表沉积总厚度在500~900米之间,呈现多次交叠,砂土和粘性土相隔的地层。
该工程区域覆盖层地质属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为黄河冲积与海陆交互沉积。
2.3.2地震活动分析
根据国家地震局资料,胜利油田周围是强震活动区。历史上本区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40次,7
级以上地震13次,8级以上地震2次。其中1888年渤海7.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曾在胜利油田附近造成烈度七度甚至七度强的破坏。
根据近几十年来地震发生的规律看,华北地区在历次大震发生之后几年、几十年内都有晚期强余震发生,但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至今三十多年,在余震系列中尚缺少6级左右的强余震,因此,未来几年、几十年内在它的余震区内发生晚期强余震的可能性很大,该工程设计应当考虑这一因素。
工程地质条件
勘察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层分布较有规律。自上而下主要分为两大层:②粉质砂壤土、③1重粉质壤土,现将各土层特征按东西段防潮堤和南北段防潮堤两部分分别描述如下:
3.1.1东西段防潮堤(包括剖面A及剖面1~剖面6,设计桩号K0+000~K2+900)
②粉质砂壤土:褐黄,灰,中密状,土质不均匀,含砂粒,该层分布连续,层位稳定,分层厚度为6.5m~15.5m,分布底高程为-12.67m~-17.32m。在D13、D44 、D45、D47 、D49和D58孔表层分布有淤泥质土,厚度0.6m~4.3m。
表3.1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项目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q值
压缩        系数  av0.1~0.2      MPa-1
压缩          模量  Es0.1~0.2      Mpa
标贯  击数        (击)
件数
107
62
62
107
107
107
26
26
43
43
43
最大值
31.1
20.9
0.82
35.6
12.7
0.90
41
29.9
0.24
26.19
26
最小值
17.6
18.9
0.51
24.0
5.9
﹤0
16
26.4
0.06
7.72
5
平均值
23.4
19.6
0.66
30.7
9.8
0.25
24.2
28.8
0.11
16.11
16.6
变异系数
0.09
0.02
0.10
0.07
0.15
0.75
0.25
0.03
0.32
0.27
0.35
小值平均值
20.5
19.3
0.59
27.4
7.9
0.25
20
27.6
0.08
11.92
10.8
大值平均值
27.2
20.3
0.74
33.2
11.3
0.57
33
29.3
0.17
21.15
21.3
1重粉质壤土:灰,软塑~可塑状,土质不均匀,夹砂斑,在D1~D13、D47、D56、D57、D59孔中揭露该层,在D4、D5、D7、D8、D9、D11孔分布有粉质粘土夹层,D2和D12孔分布有淤泥质软弱夹层。
表3.2  物理、力学性指标分层统计表 
项目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q值
压缩        系数  av0.1~0.2      MPa-1
压缩          模量  Es0.1~0.2      Mpa
标贯  击数        (击)
件数
18
7
7
18
18
18
2
2
9
9
17
最大值
40.0
20.4
1.12
46.6
26.8
0.98
34
4.5
0.77
4.24
5
最小值
21.6
17.7
0.58
32.1
11.1
0.05
17
2.9
0.49
2.74
2
平均值
35.3
18.3
0.99
42.1
21.7
0.67
25.5
3.7
0.62
3.44
3.5
变异系数
0.12
0.05
0.19
0.09
0.16
0.30
0.47
0.31
0.17
0.15
0.29
小值平均值
28.4
18.0
0.78
37.1
16.4
0.36
21
3.3
0.56
3.09
2.8
大值平均值
37.6
19.3
1.05
44.4
24.2
0.83
30
4.1
0.69
3.84
4.3
表3.3  东西段防潮堤物理、力学性指标建议值 
层号及土名
含水率W%
重度
γ
kN/m3
孔隙比
eo
液限
WL
%
塑性
指数
Ip
液性
指数
IL
抗剪强度
Cq值
kPa
抗剪强度
φq值
压缩        系数  av0.1~0.2      MPa-1
压缩          模量  Es0.1~0.2      Mpa
地基土容许承载力f (kPa)
粉质砂壤土
23.4
19.6
0.66
30.7
9.8
0.25
20
27.6
0.08
11.92
130
1重粉质壤土
36.6
17.8
1.08
42.3
21.9
0.74
21
3.3
0.58
3.06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