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位置和范围教材剖析
作者:刘宇
来源:《地理教育》2014年第01
        一、教材分析
        本节在修订版课标中要求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由于亚洲是七大洲中最大的一个洲,同时也是我们生活的大洲,按照选择我们所在的区域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亚洲作为大洲学习的案例。与旧教材相比,本节改动较大,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从亚洲的自然环境中分离出来,独立成为一节内容。这样调整有以下优点。
        1)准确把握区域的位置、范围。通过对七年级上册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自然地理的基本要素,但对于学习一个区域还欠缺综合分析能力。让其了解到在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过程中,地理位置是最基本的因素,特别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它们对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起决定性作用,而气候又是所有地理要素中关联性最强的要素,它不仅决定或影响着区域内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形成,而且影响着该区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区域地理位置,就会使区域内各组成要素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区域地理特征。
        2)帮助学生建构地理思维。区域地理的学习方式以案例法为主,让学生了解某个区域的同时,掌握区域学习方法,并迁移到其它区域的学习。本节通过对亚洲案例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地图和相关资料的分析,明确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进行,然后通过活动题呈现北美洲图文资料,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原理举一反三迁移到北美洲相关内容。比较法是地理思维教学应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可以是相同或相似事物或现象的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事物或现象不同发展阶段的纵向比较。
        3)图文变化培养读图分析能力。教材通过大量图片和数据,阐述了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引导学生建立形象直观印象,发现亚洲自然和人文各要素的相互关系。教材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将亚洲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有机联系,培养学生对区域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由于区域特征具有的独特性和不断变化性,所以研究区域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及两者联系时,要求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分析、推理其中的因果关系,加强分析能力。
        重点:亚洲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难点: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
        疑点: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而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根据经线和经度特点,南极洲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半球位置,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大洲位置特点的方法,并以北美洲为例与亚洲对比分析。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析图法结合地图分析亚洲、北美洲所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进而归纳总结掌握一个大洲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通过与其它大洲对比,了解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通过对图文资料、信息交流等认识教材案例反映所在地区的典型环境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明确我们所生活大洲的地理位置和地位,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的情感,激发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其思维能力发展迅速,求知欲旺盛,接受信息能力较强。思维具有形象性特点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且自控能力较弱,很难长时间单一学习。本节课内容有大量数字和图片,如果只是简单读图、析图会比较枯燥,因此在教学的活动形式与语言设计中一定要注意形象生动与多样化。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彩、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教学实例1】生活展现情境,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观察的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本课设计以寻我的家引入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谷歌卫星地图让学生到自己的家并介绍家庭住址,归纳学生发言可以看出,家庭住址主要从所在街区、门牌号及周围明显的事物标志等方面来描述。通过提问我们
的家都在哪个大洲承转到亚洲,通过类比发现,认识一个大洲和认识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范围、边界。亚洲位置可通过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是经纬度位置,也称为绝对位置,通过亚洲所跨经纬度来确定亚洲位置,就像住家所在街区及门牌号。第二种是相邻位置(海陆位置及半球位置),也就是出亚洲的左邻右舍。运用贴近生活的导入,直观生动。
        【教学实例2】亚洲海陆位置的学习,学生先自学读图、析图,并运用谐音记忆法记住各大洲分界,如亚欧分界线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可简化为乌乌里大黑土乌黑的屋(乌)子里有一大堆黑土,再利用自制七大洲、四大洋拼图到与亚洲的相邻关系,并让学生报出其它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给予奖惩。在活动中,学生将教具组合成有地理意义的地图或物体形象,帮助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现象。
        2.合作探究法与竞赛学习法
        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一方面可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相互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也有更多交流机会,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同时适时进行分组竞赛,有
利于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实例1】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可进行分组竞赛算一算环节,设计如下问题:跨纬度数;地球上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距离相差约110千米,亚洲南北距离长多少;海陆资料跨经度数,大约差多少时区;读教材图6.4“七大洲面积比较,得出亚洲面积,并计算其相当于几个大洋洲的面积。这一学习环节不但让学生明确一个区域可从面积、所跨经纬度、东西距离等方面描述,另外通过组内分工协作完成可培养其合作和竞争意识。
        【教学实例2】亚洲分区的学习,分别给予各组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图马可·波罗游记路线图,让学生合作去探寻玄奘西天取经路线和马可·波罗游记路线所经过的亚洲分区,将简单的读图变得更具趣味性。
        【教学实例3】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由于初中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组织、指导作用。教师精心设计探究内容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关键,然后再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如对教材图6.6“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的学习,可设计如下问题: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与当地自然条件(特别是气候、地形、河流等)有何联系?还可继续拓展与
延伸,请学生利用景观图、视频资料、旅行见闻等介绍亚洲其它地区的民居和生活文化习惯,并分析其差异和原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并参与讨论,及时点拨,选代表总结发言。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学习,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思维,层层深入掌握知识与原理,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