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匆匆。
现代人干啥都着急,匆忙吃饭、睡觉,过马路闯红绿灯,没时间看书、休闲……有句话说得好:“人生的终点都一样,谁都躲不开,可中国人怎么就那么急着往终点跑呢?”白岩松翻阅与梁漱溟先生有关的一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很有感触。梁老认为,人面临三大问题,顺序错不得: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问题,接下来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问题,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自己内心之间的问题。想想我们的成长轨迹,也在遵循这个法则。从小求学到三十而立,有了学历、工作、房子、车子,解决了人与物之间的问题;而后为人丈夫、妻子、父母、朋友……又是人和人之间的问题。但随着人生脚步的前行,我们发现自己越来越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因为它被不安、焦虑、怀疑、悲观所充斥。苏州荣格心理咨询中心高级督导王国荣分析说,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国民幸福感下降的根源在于,我们进入了一个“物性时代”,“人们将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关注心灵少了,结果我们的心变得没有生命力了。”
2.爱发牢骚。
白岩松说,三十多年的改革给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幸福并没有随着物质的丰富如约而至。整个人中,充满着抱怨之声——官高抱怨,位卑抱怨,穷的抱怨,富的也抱怨。有调查发现,不幸福的人平均每天1/3的时间都用来发各种有声无声的牢骚,这种心理上的消极暗示让人们被各种情绪折磨得焦虑不堪。在抱怨和不安之中,幸福早就溜得没了踪影。
3.缺少信仰。
白岩松曾说过:“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没有信仰一定不幸福。”他走在人中,会习惯性地看周围人的手腕。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都会戴一个手串。其中,有人仅仅为了装饰,更多的是追求一份祈福与安心,手串停留在装饰与信仰之间。但信仰不是简单地带上手串或是去寺庙拜佛,而是发自内心的力量源泉。你要把它当成人生理应遵循的规则,督促自己前进、自省。这个过程不仅是对心灵的洗礼,而且有助健康,因为世界上有1000多项研究证实,信仰与长寿之间存在关联。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