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风景
--论亦舒与琼瑶言情小说之差别
流金岁月小说结局是什么
秦宇慧
    当代中国大陆最早的读书热潮,大约就应该算是在八十年代初期流行的港台言情与武侠小说,后者自有金庸、古龙称雄,而前者,虽然知名者甚众,但真正值得进行理论探讨的,大约也只有亦舒、琼瑶少数几位。以至于出现了这样的提法“香港有亦舒,台湾有琼瑶”,使对这两位女性作家的比较,成为一件趣事。
    首先亦舒与琼瑶的创作中有一定相同之处。除了同样以爱情为主要题材外,她们又都是作品多产的畅销书作家,这样众多的作品便难免出现重复、雷同现象,即她们的作品已经各自形成一定的模式。比如,作为通俗小说,为了增加可读性,亦舒在作品中虽然很少作肖像描写,但
字里行间显示出主人公也大多是俊男美女,而且有时为了向通俗小说的传统靠拢,亦舒也会强设一些巧合、偶遇,如《我的前半生》中结尾,子君最终在事业和婚姻上都到了完满的归宿,这个结局未免显得过于理想化,至少翟君的出现显得有点离奇、突兀(在渡假时偶遇,条件奇佳,独身,而且喜欢子君)。这种对通俗传统的认同虽然可以满足一般读者对“大团圆结局”的渴望,但显然会使作品的现实深度遭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至于琼瑶,已经有许多人专门对这一点进行过论述,这里就不再重复。
 
    对于琼瑶的研究在大陆已经不少,今天我论述的重点,是试图以之为参照对象,探究一下亦舒小说创作的独特风格。
 
(一)两者适应的时代背景与读者层次不同:
    香港文学界认为大陆的流行节奏一般比港台要晚一二十年,当大陆处于“琼瑶热”之时,香港早已在提亦舒了。这种说法是客观的,这种现象,与这两位作家各自适应一定的时代背景
有关。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读者会产生不同的接受倾向。就琼瑶和亦舒来说,传统文化环境中,一般人缺乏在现实生活中过多抉择的余地,日常经验平淡乏味,琼瑶的理想主义情爱模式在这时完成了普通人织梦的愿望,因而大受人们欢迎;而亦舒却只有在商业经济开始发达,普通人,尤其是女性,开始追求精神独立并充分接触纷繁的社会环境,开始产生种种困扰之感的时候,才会被人所理解。因而在八十年代初期、中期大陆流行琼瑶,而时至九十年代中期,可以预计,亦舒将会在大陆流行起来。
 
    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当下读者的结构中推测出这种阅读趋势:
    琼瑶的读者大多是一些年轻的女性,其作品尤其受校园中的女学生和家庭主妇青睐。因为长期以来,中国传统女性在生活中的位置大多是处于从属地位,缺乏经济独立的能力。“家庭”,当然也包括组成家庭的前提“爱情”在她们心目中便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女性一生的“事业”都是在一个狭小的家庭圈子中进行的。因而,琼瑶以“爱情、家庭”为重心为传统女性
编写的神话便成为她们移情的最好载体,在其中,她们既可以到一定的与自己生活理想的相通之处,又能体验现实生活中感受不到的浪漫快感。这样琼瑶的作品便成为八十年代中国大多数女性寄托日常情感,进行精神漫游的媒介,受到她们的广泛欢迎。
    而时至九十年代,商品经济的新型社会中,人们的“个性”渐渐得到发挥,许多女性更在传统的家庭之外看到了自己可以发展的更大空间,家庭开始成为她们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而“爱情”的神奇与浪漫在成熟女性心目中的地位也不再高于生命、自由甚至事业。此时琼瑶式的“缠绵痴狂”在她们的眼中便显得有些矫情。都市中现实的新一代读者期待的不再是琼瑶式的“唯爱情”小说,而是更加贴近她们心态、更加贴近现实的作品与作家。
    而亦舒的作品,“既真实传神,变幻多姿,更充满着现代精神和城市味道。”从而使这“白领新生代”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当然,可以预见,还会有相当数量的年轻女性,尤其是尚未入世的中学生们将继续沉迷在琼瑶式的爱情梦幻中,而且这一类的作品也会大批量地面世,当下我们已经可以在书摊上随处可以见到动辄几十册一套的系列作品,一些与琼瑶相比更浪漫更不切实际的年轻作者们(如席娟、于晴等)以更快的速度在推出她们的作品,成为新的流行热点。
 
 
(二)对“城市”的表现不同:
    虽然都是生活在现代都市,而且作品也大多是以现代都市为故事发生的背景,但“城市”在亦舒和琼瑶笔下的份量显然不同。
    琼瑶的小说往往淡化社会、时代背景,她的主人公很少真正融入现代都市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而作者也很少将描写的笔触伸向这个角度。这些人物在思想中较少受商业化社会金钱、名利观的影响,在作品中他们主要的“事业”就是用寻觅爱情、享受爱情并且为爱情而烦恼。相比之下,都市生活不过是一个无关紧要的背景,因此,当琼瑶把小说的背景改放到古代社会的时候(如已经被改编成电视剧的《梅花三弄》),读者并未觉得有何变异之处。
 
亦舒则不同,她的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而且主要是以香港和欧美的现代大都市作为背
景。她的作品虽然也都是在描写爱情故事,但主人公的感情发展与身边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重大的联系,而前者往往屈从于后者。可以说,亦舒是在演绎爱情的表面下展示一个冷漠现实的都市社会,展示在这种都市环境中,人的个性、心理所受到的种种压抑与异化。
    如《我的前半生》、《没有季节的都会》、《圆舞》、《心扉的信》等作品中对离婚问题及其对儿童妇女生活与精神的巨大影响(安儿与对方女儿的打斗)的描写;《朝花夕拾》中对未来社会中老人孤寂状态与人们之间冷漠关系的预言;《流金岁月》中对商业社会中激烈竞争及复杂人事纠葛的刻划;《喜宝》、《连环》中对贫富差异造成的命运、心理异化的深刻剖析……这些都显示着亦舒对社会弊端揭示的敏锐与尖锐。
    尤其是《喜宝》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亦舒最出最有深度的作品之一,是一部探讨人生的佳作。
  小说描述了在1978年,出身寒微的21岁剑桥大学高材生姜喜宝偶然结识富家女勖聪慧,受其邀请参加后者与脑科医生宋家明的订婚礼。她的才智、谈吐、美貌同时吸引了勖氏父子,为了读书和生计,她选择了虽已花甲但仍颇具魅力的勖存姿,然后她才发现勖某的财富远远超乎她的想象。她得到了金钱、珠宝甚至一座苏格兰堡垒,在开始时寂寞的她与勖存姿甚至
有很好的精神交流。然而勖存姿强烈的占有欲使喜宝感到失去了自由,倔强的她甚至为此故意与人偷欢,与中规中矩的宋家明调情,当她发现勖存姿掌握她的一切行动后她感到大为愤怒并失去了偷欢的兴致。终于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位年轻德国物理教授,后者与她相处融洽,使她感到精神放松甚至想离开勖某。得知此事的勖存姿感到了强大的威胁,于是当着喜宝的面开射杀了情敌。紧接着她的母亲在再婚不久自杀身亡,至此喜宝万念俱灰,放弃了自己努力多年的大学课程,开始酗酒。她发现金钱并不能代替感情,勖家的人虽然可以支配许多财富但他们却都不幸福:勖聪恕性格软弱,因得不到喜宝的爱而精神崩溃;宋家明虽有专业但为了欲望也在出卖感情和精力;聪慧与并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后发现真相于是远赴他乡离开亲人;大聪憩表面幸福实则在为丈夫的外遇而苦恼,并在做过乳腺癌手术后自杀而死;而勖存姿在遭受一系列家庭变故的打击后终于露出老迈之态,最后病死在床,一个亿万富翁的死,也不过就像一个平凡的老人。26岁的姜喜宝得到大笔的财富,但这些东西此刻对她却并无太大的意义,她已经失去了一切:青春、爱情、生命力。
    这篇小说事实上是在探索人生存的意义:金钱、爱情、健康,到底什么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东西,怎样才能生活得更加充实快乐?对这些问题,小说最终并未给出答案,主人公最后落入寂寞空虚之中。在几个人物中,似乎聪慧的最终选择是正确的,然而作者对此也并未做
出确切的肯定。事实上,关于人生的答案,恐怕没有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也正是因此,对生存的思考才成为文学的一个永恒的话题。
    小说中很多地方描写到喜宝童年生活的困窘,其中充满了对下层人艰难状况的不平与愤懑。如小说中写到喜宝在母亲自杀后的心理独白:
    “那么高的楼顶,在异乡,离她出生的地方一万多里,她在那里自杀,上帝,为什么?
    我想到幼时,她自公司拾回缚礼物的缎带,如果绉了,用搪瓷漱口杯盛了开水熨平--我们连熨斗都买不起。
    我想到幼时开派对,把她的耳环当胸针用,居然赢得无限艳羡眼光。
    我想到死活好歹她拖拉我长大,并没有离开我。
    我想到父亲过年如何上门来借钱,她如何一个大耳刮把父亲打出去--是我替父亲拾起帽子交在他手中。
    我想到如何她在公众假期冒雨去当班,为了争取一点点额外的金钱,以便能够买只洋娃娃
给我。
    我想到上英文中学的开销,她在亲友之间讨旧书本省钱……我们之间的苦苦挣扎。
    所以我在十三岁上头学会叫男生付账,他们愿意,因为我长得漂亮,而且我懂得讨好他们。
    ……
    回忆是片断的,没有太多的感情,我们太狼狈,没有奢侈的时间来培养感情,久而久之,她不是不后悔当初没有把子宫中的这和组细胞刮干净流产。我成为她的负累。她带回来的男友眼睛盯在我初育的身上,到最后我到英国去了,她也老了。
    我母亲是个美丽的女人,然而她平白浪费了她的美丽,没有人爱她。
    我母亲的前夫连打最后一次长途电话询问她的死讯都不肯付钱。
    “……”
    同时,喜宝锐利的目光将所有人行为下面的自私、虚伪等个人目的揭出:如宋家明初遇她时唯恐后者危及自己地位而对她的防范;勖存姿之所以在她身上投入大量金钱的真实动机等等,在喜宝的眼里,这个社会是冷酷阴暗的。
    另外,对于喜宝命运的分析,作者也并未简单地把其悲剧归结到社会制度和贫富差距上。小说讲述了一个剑桥高材生“堕落”的故事,我们发现,她的选择是理智的、自觉的。“如果是在拍电影,我一定是个被逼卖身的苦命女子。在现实中,我是自愿的剑桥大学生,现实里发生的事往往比故事戏剧化得多。”(P55)(这使我想到了苏童的颂莲,然而后者尚无喜宝的清醒与自觉)喜宝的悲剧并非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悲剧,其中也有喜宝性格的内在因素,正如喜宝说:“我不会怪社会,社会没有对我不起,这是我自己的决定。”而且,只要社会中存在贫富差异,这种悲剧性的人生选择就一定会重演。
    事实上,喜宝之所以跟随勖存姿,绝不能解释为简单的“面对金钱的堕落”,做出这个决定很大一个原因是因她对男人的失望,以及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彷徨。她觉得即使不跟随勖存姿,自己也并没有更好的选择:“我并不觉得羞愧,事无大小,若非当事人本身,永远没法子明了真相,聪恕无法了解到我的心情。多年来的贫乏爱的贫乏,物质的贫乏,一切一切,积
郁到今天,忽然得到一个出口,我不可能顾忌到后果,我一定要做了再说。”喜宝选择的是一种生存的手段,与爱情无关:“爱情是另外一件事。爱情是太奢华的事。”
    喜宝在后来的确感到空虚,但即使她不选择勖存姿,她也不见得一定会快乐,这个喜宝是看得很清楚的:“我不介意出卖我的青春。青春不卖也是会过的。”“我已经太满足目前的一切。/我可以正式开始庆祝,因为我不必再看世上各种各样的人奇奇怪怪的脸,我可以开始痛惜我自己悲惨的命运沦落在一个男人的手中,做他的金屋里的阿娇。/只有不愁衣食的人才有资格用时间来埋怨命运。”(P52)
    同时,喜宝对勖存姿的情感也是十分复杂的,她因痛恨自己的命运而痛恨勖存姿,但她也感受到这个老人对她真诚的、心灵上的需要(对于一个孤独的人来说,被人需要无疑是非常可贵的),而且她也依赖着这个男人给她的精神助力。因此,当勖存姿心脏病发作时她惊恐无比,当宋家明询问她是否离开勖存姿时,她茫然地想:“我已经够有钱。要离开他现在我可以马上走。但还有谁会来听我的倾诉?谁有兴趣再读我长信中琐碎的事情?他的确已经年老。但他永远站在我的身后,当我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在那里。/年轻人。/他们的应允如水一般在嘴里流出来,大至婚姻、前途、爱情。小至礼物、信件、电话、约会。说过就忘记,
一切都是谎言,谎言叠上谎言,连他们自己的脑袋都天花乱坠起来,像看万花筒一般,转完又转,彩缤纷的图案,实则不过是小镜子里碎玻璃凑成的图案。我看得太多,听得太多,等得太久。一次一次的失望。/我想起我这二十一年的生命没有一件真事。/只有勖存姿。/不是为了他的钱。在他这次进医院之后,不再是为他的钱。在银行的现款已够我念完剑桥,现在不光是为他的钱,他是世上唯一爱护我的人。/别问我什么是爱,我不知道,勖存姿这样子无限的给予,应是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