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表演的真实感与信念感]浅谈理想与信念
我们了解到,作为演员,要真实地“生活”在舞台规定的情境中,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思考,达到表演的真实、有机和自如,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说过,“舞台上,要在角的生活环境中和角完全一样正确地、合乎逻辑地、有顺序地、像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思想、希望、企求和动作。演员只有在达到这一步以后,他才能接近他所演的角,开始和角同样地去感觉。”
这期间,我们分别做了集中注意力、合理想象、真实感与信念感、规定情境和观察生活等元素训练,开始慢慢了解,创作第一步的要求就是整个精神和形体天性的完全集中,要求演员的全部形体和心理能力的参与,集中于舞台上的事物,转移开对其他一切事物的注意;想象是演员在改造过去所感知的形象材料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活动;演员要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有真情实感、真诚相信;规定情境则是演员在舞台上身处的一切情况的总称……在这里,我想着重谈一下真实感与信念感。
真实感与信念感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术语,表演技术的诸元素之一。它指的是演员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有真情实感,并真诚相信的技术。二者互为条件、互为作用、同时存在。没有这两者,就没有体验和创作。演员处在舞台上和镜头前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充满信念,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的动作的真实。演员要进入一个“我就是”“我存在”“我生活着”“我和角同样的感觉和思想”的创作状态。若要获得真实感与信念感,可借助合乎逻辑、合乎顺序的形体任务和动作,并用“假使”和规定情境来为行为和动作依据。
2010年东三省小品大赛,我出演过一个小品,创作的是一个去西北支教的故事。我在去之前,情绪起伏、变化无常、敏感、
多事。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必须深刻揣摩人物的心理、性格。设置台词的时候,我都会思考主人公当时的心情,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另外,还要体现语言的行动性。演小品的时候,要真实地“生活”在舞台的规定情境中,真听真看真感觉真思考,尽一切可能与人物融合,达到表演的真实。规定情境中的言行举止,都要符合剧情,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为塑造人物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爱的承诺》的演出中,我要对剧情所虚构的一切有真情实感,时刻提醒自己就是小品中的人物,全身心地投入演出。这也正是演员处在舞台上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充满信念的道理,要相信所体验到的情感的真实和所进行的动作的真实,进入一个“我就是”的创作状态。我是真的剧情
在排练的时候,头脑中没有什么概念。在老师的指点之后,才实实在在地去感觉与感受。也是不能急于求成、匆匆了事的,心里要想着对方的回应,再一句句地接应台词。
总的来说,人的内心活动总是会以某种外部动作表现出来,而人的外在动作也是有其一定内心活动的依据的。可见,表演中的真实感与信念感是何等重要。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有鲜明、细致、富有表现力的外部动作,还需要有充实的内心根据和相应的感情体验,做到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获得真实、感人的表演。表演艺术的这一基本要点,也是我们在基础训练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中心环节。我们
在第八届东三省小品大赛中《爱的承诺》,以生活化的语言和平淡的风格,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富有大学气息和都市特征的校园故事。《爱的承诺》以小品的形式,在舞台上创造出了一种近乎完整的日常生活幻觉,这种幻觉唤起了观众对熟悉的大学生活的回忆,使他们在观剧时始终有一种真实感相伴,这种真实感正是此剧编、导、演、舞美等在艺术创作上的一致追求,也是此剧最成功之处。
真实感首先来自剧本。剧中用大量细节描绘了几个大学生成
员,从剧中人本身来看,这些人物无疑是真实的,作者选取的细节在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爱的承诺》这个剧名是富有象征意义的,爱有其“承诺”,这个“承诺”应该和剧中的全体成员有关。因此按照戏剧结构的规律来说,或者“爱的承诺”和戏里每一个人的“爱”直接联系。
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艺术表演的对象,并采用常人的眼光来描写它,在文学上已有一些成功的例子,然而在戏剧中成功的却还不多见。作者采用这种眼光来表现他所熟悉的生活,其勇气和见识是令人钦佩的。只是日常生活一旦进入戏剧,它就不再是原来的日常生活,而是戏剧中的日常生活,它就不仅受生活的法则支配,也受戏剧的法则支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用戏剧性去代替真实性,而是要用戏剧的集中原则去规范日常生活的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