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家乡风光
在辽阔又美丽的祖国母亲的怀抱里,有着我们可爱的家乡。家乡的古楼、家乡的高山、家乡的河流、家乡的田野……,聊起家乡,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有写不完的诗,也有唱不完的歌。穿越古今,跨越海峡,无论是鹳雀楼、庐山瀑布、黄山奇石,还是宝岛台湾的日月潭、新疆的葡萄沟,处处都展示着祖国大好河山的独特风华。
本单元内容围绕“家乡”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观名山,赏名瀑,游日月潭,逛葡萄沟,在游览观光中识字学文,借助课文引导学生感知自然风光的秀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学习独立识字,感受汉字的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
分类 | 内容 | 课时 | 教学要点 |
课文 | 古诗二首 | 2 |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
黄山奇石 | 2 | 用“像”说句子;借助文字想象画面,感悟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 | |
日月潭 | 2 | 理解描写日月潭美景的词句,感受日月潭的优美景。 | |
葡萄沟 | 2 | 能了解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和葡萄干是怎么制成的,产生对葡萄沟的向往之情。 | |
语 文 园 地 | 识字加油站 | 2 | 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能够用“像”说句子;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学写留言条;发现描写颜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背诵、积累描写风景的名句,初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
字词句运用 | |||
写话 | |||
我的发现 | |||
日积月累 | |||
我爱阅读 | |||
8古诗二首
文本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是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庐山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由于年龄较小,二年级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不可能很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再通过各种朗读方法,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在头脑中进行想象。理解诗的大意以后,再通过逐步引导,帮助学生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2课时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6个生字,会写“楼、依、尽、黄、层”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1.朗读并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2.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诗意图,谈话激趣。
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我们祖国的美丽风景那么多,大家又欣赏过多少呢?这个单元,我们就要到祖国各地去走一走,瞧一瞧。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到这个地方来参观。(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生答)这幅画面多壮美呀!有黄河、落日、小船、山峰……这壮美的景,一千多年前的一位诗人也看到了。他就是唐朝诗人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边,看到太阳缓缓落下,与山峰说着悄悄话,看到黄河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不禁感叹:这里的景太美了!可是他还想看到更远、更美的风景。同学们,你能帮他在图上个更好的观测点吗?(生指着图上的楼)
2.简介鹳雀楼和诗人,学习诗题。
过渡:对,这座修筑在山顶的楼叫作鹳雀楼。相传,经常会有鹳雀在这座楼的楼台上停歇,因此该楼得名鹳雀楼。其实,这座楼一直不为大众所知,直到诗人王之涣登上它并为它写了一首诗后,立即声名大振。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登鹳雀楼》。
(1)板书诗题:登鹳雀楼。学生齐读。教师对王之涣进行简介。
王之涣(688—742)盛唐时期诗人,字季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意境壮阔,音乐性强,很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可惜的是,他的诗只流传下来6首。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
(2)随题识字,提示字音。
预设:“登”是后鼻音;“鹳雀”又叫“鹳鸟”,是一种水鸟。教师可出示图片,让学生了解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即可。“雀”字在前面的课文《拍手歌》中学过,可再次提示学生含有“隹”这一部首的字与鸟有关。“楼”是要求会写的字,提示学生它为木字旁,因为古代的房子多为木头所筑,可让学生用手指在桌上写一写。了解诗题后让学生试着体会“登鹳雀楼”应该怎样断句停顿,指导据义断音,即“登/鹳雀楼”。
二、检测生字,指导书写
1.玩游戏,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过渡:刚才我们把诗歌读了这么多遍,同学们都认识里面的生字了吗?以前学过的字也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们来玩一个游戏——登鹳雀楼。鹳雀楼一共有三层,每一层都有一些生字宝宝等着你们,如果你们都读正确了就可以一层一层地登上去了。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第一层挑战:出示生字“楼、层”。(提示:“层”是平舌音。)
(2)第二层挑战:出示生字“依、欲、尽、穷”。(提示:“尽”是前鼻音。)
(3)第三层挑战:进行抽查,随机选字。
小结:大家可真厉害!这些生字宝宝根本难不倒大家啊!这些字现在大家都认识了,可以一层层地登楼了。待会儿我们就在楼上欣赏美丽的风景吧!
2.指导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这首古诗中的5个会写字:楼、依、尽、黄、层。
(2)学生观察生字的特点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重点指导。
依左窄右宽,注意笔画穿插。“衣”的长撇从横笔中部起笔,撇至“亻”侧。
尽上宽下窄。“尺”罩住下方两点,前两笔居上偏左,末笔捺穿过田字格中心,尽量写得舒展;下方两点斜向平行,都收笔于竖中线。
黄上部扁、宽,中下部长、窄。横、竖笔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
层半包围结构,全字上窄下宽。“云”两横上短下长,上横在横中线上,撇折起笔在竖中线上。
(3)学生描红、临写。
三、练习朗读,读出韵律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古诗中出现的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指名读,教师评价。
3.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古诗,学生再读,读完后检查,用笔圈出自己读错的字,正音后多读几遍。
4.教师范读古诗,或播放录音,指导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过渡: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现在听老师来读一读,再根据老师帮你们划分出来的节奏自由读,看看能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美。
无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1)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和节奏,再读古诗,让读得好的学生展示。
(2)多种形式练读,如: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合作读、接龙读等。
四、品读诗句,想象画面
过渡:诗人王之涣到了一个更佳的欣赏风景的地点——鹳雀楼,那么登上鹳雀楼的他又看到了怎样的风景呢?我们也快跟随他一起去看一看吧!
1.小组活动,图文对照,想象朗读。
过渡:刚才同学们读诗读得都不错,但是老师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大家都读懂这首诗了吗?接下来,请同学们边读诗,边看课本上的插图,多读几遍,看图似乎动了起来,就什么都懂了。
2.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远景)
(1)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图上出来。(白日、山。)
(2)想一想,画一画。
①理解“白日”:白日是什么?(诗中指傍晚落山时的太阳。必要时
可解释为何称“白日”:可能是因为想和早上初升的太阳区分开来;可能是因为当时山中有雾,遮挡了太阳的光线,使得太阳看上去像是白的。可提示学生这是诗意的表达,不必用科学常识去解释。)
②引导学生体会“依、尽”用词的贴切。
预设: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依”。“依”通常表示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亲密的感情,如“依靠、
依偎”,诗中就用“依”写出了太阳依着山慢慢落下的情景。太阳完全落下去了,就是“尽”,太阳消失了,看不见了。可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诗中描写的画面。
③教师画简笔画:连绵起伏的山,让学生添画“白日”,再次感受“依山尽”。
(3)朗读:太阳是慢慢地落下去的,所以“依山尽”要读得慢一些。学生试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诗:黄河入海流。(滔滔黄河水朝着大海的方向汹涌奔流。)(近景)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