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阅读(有答案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1月20日,长春的北风刮得很猛。我骑着自行车,只顾低着头,往前紧蹬。临近和平大路口,把一个边走边低头数钱的农民老大爷撞了个趔趄,他手中的一把人民币“哗啦”一声掉在地上。我慌忙跳下车,想赶紧把钱给老人拾起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散落在地上的钱已被“呼呼”的北风刮了起来,纷纷向四处飞扬。
正在这时,只见过往的行人都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的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霎时间整个路口喧腾起来。
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使老人大为吃惊,随后便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又抢,这可怎么得了,钱要没了。”我本想安慰老人几句,可说什么好呢?
没过多久,风似乎小了,“抢钱”的人们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到他手里,老人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
人们聚集在老人的周围,一再关切地要老人把钱数数。看得出老人有点情面难却,用微颤的双手数了起来,旁边还有人帮着数。数完,老人略微迟疑了一下,接着又数了一遍,还是26张。老人抬起头用疑问的目光瞅着四周的人们,并自言自语地说   不对  老人的话还没说完,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抢着喊开了        谁还没把钱送来    老人忙接着说:“不是少了,是多了。”“怎么会多呢?是您记错了吧?”有人诧异地问。老人肯定地说:“没错,我在家数得清清楚楚,明明是25张,都是五元一张的。”人们不解地对视着。那个小学生又喊开了:“谁又多送了?”话音刚落,只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说:“是我的,我拿着一张五元钱准备到商店买东西,刚才光顾帮老大爷‘抢钱’了,竟忘了自己手里还拿着钱,一起都交给了这位老大爷。”说完,人里爆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1.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趄(lié liè)落 (sǎn sàn)  微 (chàn zhàn)
2.给文中横线上加上标点。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突如其来:
(2)喜出望外:
(3)不约而同:
(4)自言自语:
4.文中“抢钱”二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5.文章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6.文章是按顺序写的。给前四个自然段各加一个小标题。
7.读了这篇短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示?
                                                     
                                                     
二、阅读短文
感恩的习惯
小侄儿在乡下读书,三年级要学英语,便利用暑假提前随我入城。学习之余,他每天总要画张画给我:或大或小的白纸,用铅笔勾出一花一草或一小人,写上一行不算整齐的铅笔字,有时是:“姑姑,谢谢你!”有时是:“姑姑,你辛苦了!”
我问小侄儿:“干吗送我礼物?”不善言谈的侄儿红了脸,轻声说:“老师教的。老师让每个小朋友们都要学会感恩。任何时候受到帮助,都能不忘了说谢谢。”我说:“姑姑是家里人,还用客气吗?”小侄儿说:“家里人,更不能心安理得。”
小侄儿的话让我感动了好长时间。我不知道是怎样的老师,能让孩子养成如此好的习惯。侄儿的行为,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我。
第一次,在我过生日时,我为母亲买了件羊绒衫,花掉三个月稿费。母亲摸了又摸,不相信地问我:“这么薄的东西,能比羊毛衫暖和?”冬天过了一大半,母亲也未曾舍得穿,倒是拿出来看过多次,每次都仿佛看自己熟睡的孩子,有一点折痕,都抹了又抹。她幸福地眯着眼睛,骂我浪费。这一切都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我为母亲创造了快乐,也分享着母亲的快乐。
第一次,在父亲节,牵了父亲的手祝他快乐。父亲不善言辞,以前一个月和我说的话,加起
来没有母亲和我一天说的话多。我曾羡慕人家的女儿勾着父亲脖子撒娇,为自己有父亲没父爱而伤心。现在想来,没有父亲起早贪黑,用辛苦的劳动铺平我的大学之路,我又怎能有今天?不知是不是因为我成人后,第一次牵了父亲的手,他和我的话竟多了起来。这让我悟得:原来家庭成员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
感恩之习,不仅给我创造了生机,亦给我的女儿带来了希望。耳濡目染中,7岁的女儿亦学会了感恩。有一次,她英语考了100分,她说成绩的取得,是老师和她一起努力的结果,于是自己动手制作了谢师卡送给老师。后来的课堂上,老师提问她的次数,竟因此增多了。
她终于不再害羞,敢于举手发言了。
1、第一段的示例在全文中起着哪些重要的作用?请列举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里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爱”?这种爱为什么需要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解释写出成语。(文中)
不擅长解说事情或与人交谈。()
心情,觉得事情理所当然。()
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影响。()
三、课外阅读
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派军队进攻赵国。魏国的军队很快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情况十分危急。赵国眼看抵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赶紧派人向齐国求救。
    齐国大将田忌受齐王派遣,准备率兵前去解救邯郸。这时,他的军师孙膑劝他说:“要想
解开一团乱麻,不能用强扯硬拉的办法;要想制止正打斗得难分难解的双方,不宜用刀对他们一阵乱砍乱刺;要想援救被攻打的一方,只需要抓住进犯者的要害,捣毁它空虚的地方。眼下魏军全力以赴攻赵,精兵锐将势必已倾巢出动,国内肯定只剩下一些老弱残兵。魏国此时顾了外头,国内势必空虚。如果我们此时抓住时机,直接进军魏国,攻打魏国都城大梁,魏军必定会回师来救,这样,他们撤走围赵的军队来顾及首都的紧急情况,我们不是就可以替赵国解围了吗?”
    一席话说得田忌茅塞顿开,他十分赞赏地说:“先生真是英明高见,令人佩服。”
    孙膑接着又补充说:“还有一点,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必定疲惫不堪。而我军则趁此时机,以逸待劳,只需在魏军经过的险要之处布好埋伏,一举打败他们不在话下。”
    田忌叹服孙膑的精辟分析,立即下令按孙膑的策略行事,直奔魏国首都大梁。齐军一边把要攻打大梁的声势造得很大,一边却在魏军回师的途中设下了埋伏。
    果然,魏军得知都城被围,慌忙撤了攻赵的军队回国。人马行至桂陵一带,齐军擂鼓鸣金,冲杀出来。魏军始料不及,仓皇抵御,哪里战得过有着充分准备的齐军。魏军被杀得丢
盔弃甲,还没来得及解救都城,便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战争,齐军大获全胜,赵国也得到了解救。
(1)根据句意,从文中出相应的词语。
①一下子心里开了窍。比喻豁然领悟、明白了。           
②多指作战时自己充分休息,养精蓄锐,等待敌人疲劳后,乘机出击制胜。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齐国为什么要去攻打魏国都城大梁?
                                                                   
(3)齐国能打败魏国,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魏军从赵国撤回,长途往返行军,疲惫不堪,面对有充分准备的齐军,无法抵抗。
B.魏军没有料到有埋伏,仓皇抵御,战斗力减弱。
C.为了攻打魏国,齐军做了充分的准备。
D.齐军的强大兵力把魏军吓坏了,他们闻声而逃。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课外阅读。(13分)
空 城 计
这一天,诸葛亮正在和部下商量怎样抵抗魏兵的事,忽然探子飞马传来消息,说司马懿带领十五万人马朝西城这边打来。这时候,诸葛亮身边并没有大将,只有一些文官,他所带的五千兵马有一半是运送粮草的,不能打仗。诸葛亮上城楼一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正分两路杀来。诸葛亮对手下的人说:“你们都可以放心,魏兵不敢进城!”于是连忙传令下去,叫人藏起所有的旗帜,禁止人们随便出入及大声说话,把四面城门打开,每一个城门,用二十个老兵装作老百姓,洒扫街道,倘若魏兵来到,不要惊慌失措。诸葛亮自己则披上鹤毛大氅,戴了丝织头巾,带领两个小童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不久,魏军来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都不敢前进,连忙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在马上远远观望,果然看见诸葛亮坐在城楼上,笑容满面,悠闲地弹琴。左面的小童手捧宝剑,右面的小童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来个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了,心中大疑。回到军中,连忙传下命令,叫后军充当前锋,前军改做后军,向北面山路退去。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兵,故意做出这样子,父亲为什么要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从不冒险。如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如果进兵,就要中他的计策。你等怎能知道!”于是,将两路兵马全部退去。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情的前因后果。(3分)
(1)起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