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妹图片中国传统节日,都有几千年的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对于中国到底有多少传统节日这个问题,答案是不少于二十个。而国人一般较为熟悉的,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端午节、中秋节与重阳节。而实际上,在中华文明发展的长河当中,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延续下来,例如寒食节、中元节、下元节与腊八节,但这些节日因为现在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已逐渐式微,有些仅存于某一小块地区的风俗之中,有些更只能在民俗书中看到。
这些传统节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而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在遥远的古代都可以追溯其渊源。
中国传统节日的溯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部分节日起源于远古时代的祭神、祭天地、祭祖活动。如春节,学者一般认为出自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而中秋节,据史书记载最早是始于周朝的祭月;至于七夕,据研究最早来源于古人对星宿的崇拜;还有重阳节,是起源于先秦时代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
人们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类似的还有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作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
一部分节日则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某位拥有良好品德的人物。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自尽的贤臣屈原;如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的忠臣介子推;
有的节日是带有宗教的印记。如元宵节古亦称“上元节”,与中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蟹黄堡 具体来说,刘楚恬爸爸妈妈正月十五上元节庆元宵,七月十五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下元节,健康证在哪办吃冷食熟食以纪念贤人,它们并为道教的三大节日;如地藏节,则是来源于佛教传说,是为了敬拜地藏菩萨。
有的节日则是由古老的节气转变而来。如清明节是源自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转化而来;而冬至也属于这类节日。
如何消除考试紧张在国民的文化血脉中,这些传统节日早已深深地扎下根基。在这些节日的活动里,几乎可以囊盖古代所有的民间活动。如春节的习俗里就包含了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贴剪纸、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吃年夜饭、给压岁钱、
拜年、走亲戚、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至于古时的正月十五夜元宵节观灯,则类似于现代人欣赏联欢晚会的文娱消遣。而古时的清明节不仅承载了扫墓的目的,在其间也进行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衣食住行、文娱消遣、体育活动,不一而足。
然而,许多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社会中,却因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外来文化的入侵以及节日习俗本身的老化,而不再受到应得的重视。
国家政策之前只有把春节这个传统节日列入国家的法定节假日,而其他的传统节日并没有收到同样的待遇。在当代社会民众工作繁重、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果没有传统节日不能够成为法定节假日,不能够被给予一个重要的地位,即使民众有心于庆祝这些节日,客观上时间也不允许。
而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带入了情人节、万圣节以及圣诞节这类原本属于宗教节日的西方节日。部分中国民众在没有这些西方节日意义的情况下,仅仅把过西方节日当作一种新鲜时尚的活动抑或是一种带有外国风情的盛大狂欢。他们对西方节日的认可度甚至超过了春节、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如果说外国文化的进入是客观的原因,那么
这部分国人的崇洋心理则可以说是从主体上造成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的没落。
节日习俗本身的老化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以寒食节为例,寒食节习俗,有吃冷熟食、上坟、郊游、斗鸡子、荡秋千、打毯、拔河等。在现代社会中,这里面的一些习俗已不再适合作为普通民众日常的活动,如斗鸡子与打毯;而之间的一些习俗也已经结构到日常人们的活动中,如荡秋千与拔河;一些习俗则因与其他节日有共性,而逐渐被其他节日所承担,如上坟。因此可以看出,寒食节本身所承担的复杂的习俗功能需要精简、发展,否则人们也会共同对其失去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究竟有什么意义,对国人能有什么有益的影响?只有把这个问题考虑清楚了,人们才能够真正去重视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才能传承与发展下去。
首先,中国传统节日是维系传统文化的纽带。国人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典书籍,另一方面则是亲身体验,后者又比前者来得重要得多。而传统节日,从古到今,跨越了几千年,囊括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包含了生动的历史故事、以及有益的思想哲理。人们通过庆祝传统节日,参与传统节日的活动,能事半功倍地了解与
学习传统文化。
其次,中国传统节日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如重阳节提倡尊老,清明节与寒食节提倡缅怀先人,下元节与端午节提倡敬重贤人。这些节日对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国民素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再者,庆祝传统节日可以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庆祝传统节日,使得国民为中华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能够培养国民的爱国情操。
最后,保持中国传统节日可以促进区域间、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以中元节为例,日本、朝鲜、新加坡与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也有庆祝中元节的习俗,但各国的习俗又不尽相同。学者可以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而加深各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我国国民到这些国家旅游中也会为其有类似的节日而产生共鸣,他国国民到中国旅游亦然,这些都会增进双方对彼此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
关咏荷主演的电视剧以上四点谈到了中国传统节日在当代的意义与影响。我们可以看到,弘扬传统节日确实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如何去弘扬传统节日,我觉得其中国家与民众需要共同参与。
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制定要充分考虑传统节日占有的比例。至08年以来,国家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个传统节日法定节假日,这点已是很大的一个进步。但我觉得这个比例还是不够的,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重阳节等都应该考虑设为法定节假日,相应地,可以减少五一、十一长假的休息天数以平衡总的法定节假日数量。
在时间上确定下来有了保障之后,国家在一定程度应发挥主导的作用,加大宣传,形成民间办节的热烈气氛,而不是让传统节日流于一个普通的休假日。这方面,也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民众需要剔除传统节日中的糟粕以及一些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的习俗,而保留那些传统节日习俗中的精华部分,然后积极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去。例如前面提到的寒食节,其精华在于思念贤人、贤人所蕴藏的人性关怀以及吃冷食、熟食的过节习俗。这里面契合了儒家思想又带有文化底蕴的节日习俗,此部分精华就可以作为一个节日的精髓而被保留下来。以上两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要:立法定假,去粗取精,共同参与。
此外在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上,还应注重对传统节日所有权的保护。05年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他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做法是一种公然的盗窃行径,但是中国对此无能为力。因为我们对这方面还不够重视。今后,我们国家应该尽力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探究传统节日的渊源,以及搜集传统节日所包含的民俗活动,尽快把尽可能多的中国传统节日申请为我国的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是对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化结晶有一个交代。
中国传统节日历经千年能延续至今,可以说,这些节日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经进入民众的血液之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承担起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节日的责任,共同地把这笔财富带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