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在很多领域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渊源,园林艺术也是如此。由于两国地域、文化和社会历史演进的差异,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庭园文化。
中日园林可以说是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但几千年发展下来却风格迥异。追本溯源,是两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的不同所使然。
一,文化影响
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一开始都是受到老子的道学思想影响,无为而崇尚自然,这儿之后中国经过了汉武帝早期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近两千年来儒学经久不衰;而日本文化早期虽然多数来源于中国,也略受儒学影响,但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学更符合日本的国情,盛行颇久。这些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园林建造上。
简单看一下中日两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中国殷周中时期已有初园林的雏形,当时只是园、圃、囿的形式,以动植物为主景;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已小具规模,主景为高台建筑,如阿房宫;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以自然山水为主景,至隋唐宋时的写意山水园虽仍以山水为主但融入了很多的人文彩,人工因素增多;最后到了元明清三朝的诗画天人园,中国园林走到顶峰与末路,人文气息更浓,园林如诗如画,人工因素更加显著。而日本的园林起步较晚,公
中日园林可以说是一衣带水,关系密切。但几千年发展下来却风格迥异。追本溯源,是两国的地域差异和文化的不同所使然。
一,文化影响
文化方面中国和日本一开始都是受到老子的道学思想影响,无为而崇尚自然,这儿之后中国经过了汉武帝早期的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近两千年来儒学经久不衰;而日本文化早期虽然多数来源于中国,也略受儒学影响,但经中国传入日本的佛学更符合日本的国情,盛行颇久。这些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园林建造上。
简单看一下中日两国园林发展的历史。中国殷周中时期已有初园林的雏形,当时只是园、圃、囿的形式,以动植物为主景;秦汉时期的建筑宫苑,已小具规模,主景为高台建筑,如阿房宫;魏晋南北朝的自然山水园以自然山水为主景,至隋唐宋时的写意山水园虽仍以山水为主但融入了很多的人文彩,人工因素增多;最后到了元明清三朝的诗画天人园,中国园林走到顶峰与末路,人文气息更浓,园林如诗如画,人工因素更加显著。而日本的园林起步较晚,公
元239年至894年日本不断派汉使来华,故早期的园林显示出与中国相似的布局形态和文化内涵而在时间上相对滞后。日本大和、飞鸟时代(相当于中国的晋惠帝至唐睿宗时期)的苑园始以动植物为主景,而奈良时期(唐睿宗至唐德宗)的池泉式自然山水园林为中国式园林,而到了平安前期(唐德宗至唐昭宗)更是多仿唐制,但只突出池、岛。而到了平安后期的藤原时代(唐昭宗至南宋孝宗)随着遣唐使的停派和佛教的传入日本渐渐脱离了中国而走上了自己的轨道,寝殿造园林和净土式园林相继出现,完成了方向性的改变。镰仓时代(南宋孝宗至元惠宗),武家统治登上了政治舞台,佛教兴盛,僧侣造园家“立石僧”国师梦窗疏石开创了枯山水形式。而到了尽洒“潇洒飘逸之风”的室町幕府(明太祖到明神宗)时期,回游和舟游结合的池泉园和枯山水发展来的石庭出现,而至了桃山和江沪时代(明神宗至清穆宗)的茶庭和带茶道和枯山水的回游式池泉园,则完全是日本自己在佛教影响下枯寂,瞑思的杰作。
从两国的园林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园林是渐变式的,背景一直是道学所提倡的自然山水,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为自我发展型。在山水骨架中为山型园林,在儒学的影响下人文气息比较浓,园中多有楹联题匾,而且建园手法多样,如框景,仿景等,是人型园林。就连园林与宅院的布置上也是前宅后院 这与儒学的先入世后享乐的观点是一致的。且
从两国的园林发展历史上可以看出,中国的园林是渐变式的,背景一直是道学所提倡的自然山水,没有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为自我发展型。在山水骨架中为山型园林,在儒学的影响下人文气息比较浓,园中多有楹联题匾,而且建园手法多样,如框景,仿景等,是人型园林。就连园林与宅院的布置上也是前宅后院 这与儒学的先入世后享乐的观点是一致的。且
最高境界是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诗人画匠也积极参与到园林设计中来,如王维的辋川,苏州的狮子林(如图),讲究可观,可游,可居。而日本园林则不然,他早期引进的是中国的园林,后来在佛教的影响下独立发展,是引进发展型。且其从真山真水到枯山水是真与假的质变,从石庭到茶庭是有与无的质变,整个发展过程是质变式的。而日本一直强调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而园中人工的痕迹不明显,在枯山水中,也是用石藤等来描绘“浓缩的自然”,究其根本还是以自然为蓝本的,所以说它的园林是天型的。它的最高境界是神佛第一,有佛而无我。其思想盖源自宗教“凡人下神佛上”。如日本的龙安寺(如图)(具体分析见注释)。
二,地域差异产生的影响。
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岛国文化。中国以山水为根本,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地大物博,材料充足,山体多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国土广大本国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园林相对较大,多仿景。
而日本以池岛为根本,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日本塔多不上人,又国中高楼高阁少,视点低,所以浓缩景观,以适合人的视野。地少物薄,材料不足,多累石,铺沙。由于国土面积小,本土景物体量本身就小,使日本园林体量上较小,走向缩景。
二,地域差异产生的影响。
中日两国分属大陆文明和岛国文化。中国以山水为根本,山为骨,水为血,土为皮,木为毛。地大物博,材料充足,山体多为整块石材雕刻而成。国土广大本国的山川水岳本身就大,园林相对较大,多仿景。
而日本以池岛为根本,海为母,岛为家,木为衣。日本塔多不上人,又国中高楼高阁少,视点低,所以浓缩景观,以适合人的视野。地少物薄,材料不足,多累石,铺沙。由于国土面积小,本土景物体量本身就小,使日本园林体量上较小,走向缩景。
中心:从根源上说,中心思想源于《易经》。儒家哲学不仅以“中庸”为上,而且在环境方位上也也以居中为上。从庭院的中庭、园林的中海、陈设的中堂,到布局的中轴和中心,“中”字在各个领域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把中的位与德的公和正结合时,就有了坐北朝南的规划思想。中心思想随《易经》和《中庸》等传入日本后,不仅在城市规划上,讲究中心,而且也应用在园林中。但由于两国的地理条件和物资不同,两国的中心布局采用的方式也各有千秋。从园林的中心布置来说中国园林视觉中心较强中心式园林中:以水、岛为平面中心,以山亭为视觉中心。平面中心与视觉中心通常不重合。多级中心山水建筑、亭岛皆可为中心,一般水池为一级中心,大岛或园中园为二级中心,其内的建筑为三级中心。且重轴线。平面中心较强。而日本园林的中心式园林中,以水、沙、岛、石为平面中心和视觉中心。平面中心与视觉中心重合。通常为一级中心,除山科南殿庭园、平等院阿弥陀堂庭园、桂离宫等有岛屿中建筑外,其他园林很少有。岛上只置石松等,且园的面积小,几乎没有园中园,所以也没有次中心。枯山水多数是以沙池中石岛为中心。重中心。
三,一点浅见
日本枯山水看似与中国园林的山水主流大相径庭,其实中国园林中也时常有类似枯山水的小庭园和盆景装饰。枯山水在佛学影响和日本本土条件的制约下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而完整
三,一点浅见
日本枯山水看似与中国园林的山水主流大相径庭,其实中国园林中也时常有类似枯山水的小庭园和盆景装饰。枯山水在佛学影响和日本本土条件的制约下形成了一套独特成熟而完整
的理论。国师
日本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而中国走的是大而博的路线。其实两者的园林精髓是一致且同宗的。
注释:
“龍安寺為十五個石與白沙所構成之石庭。構成的手法以簡樸化及抽象化為主。東端之石組為「三尊石」,西端為「龜石組」,中央石組為蓬、方丈、瀛洲三仙山,石下植栽為杉苔。龍安寺的「七五三石組」,源自中國陰陽五行的思想,為宇宙構成的象徵。從石庭的左側開始,由西向東排列,分別為五石、二石、三石、二石、三石,共有十五石所組成。五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代表萬物生成天;二為地之概念,三即為天地人三才的代表。河圖與洛書中亦提及一十五為天地自然及全宇宙之象徵。從不同角度看石庭,只能看到十四個,其隱藏之石蘊含著禪意。龍安寺方丈庭園又稱為「虎負子渡河」庭,為此石庭之中國故事傳說,描述母虎如何將三虎子(其中一隻為惡虎),順利越渡河川之故事,所以二石石組、三石石組亦代表著虎之組合,並且表示禪修過程之艱辛。其將石之間的關係,以高妙的想像力加以發揮。方丈東北庭有茶室藏六庵,前方有一蹲踞為「吾唯知足」,其意義類似
日本走的是小而精的路线,而中国走的是大而博的路线。其实两者的园林精髓是一致且同宗的。
注释:
“龍安寺為十五個石與白沙所構成之石庭。構成的手法以簡樸化及抽象化為主。東端之石組為「三尊石」,西端為「龜石組」,中央石組為蓬、方丈、瀛洲三仙山,石下植栽為杉苔。龍安寺的「七五三石組」,源自中國陰陽五行的思想,為宇宙構成的象徵。從石庭的左側開始,由西向東排列,分別為五石、二石、三石、二石、三石,共有十五石所組成。五為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代表萬物生成天;二為地之概念,三即為天地人三才的代表。河圖與洛書中亦提及一十五為天地自然及全宇宙之象徵。從不同角度看石庭,只能看到十四個,其隱藏之石蘊含著禪意。龍安寺方丈庭園又稱為「虎負子渡河」庭,為此石庭之中國故事傳說,描述母虎如何將三虎子(其中一隻為惡虎),順利越渡河川之故事,所以二石石組、三石石組亦代表著虎之組合,並且表示禪修過程之艱辛。其將石之間的關係,以高妙的想像力加以發揮。方丈東北庭有茶室藏六庵,前方有一蹲踞為「吾唯知足」,其意義類似
知足常樂之中國諺語。另外,石庭亦被譽為美學上的黃金分割比例之代表,甚至運用遠近法,可能受西歐整形庭園手法影響,藝術上的呈現完美畫面構圖。”――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