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国家统治机构(历代官制)
220.207.18.*
1
四、五千年前,黄河和渭水流域出现了皇帝、炎帝、蚩尤三个部落联盟。皇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世代通婚,联合起来在涿鹿打败了蚩尤部落。后来炎、黄两个部落联盟又在扳泉大战,皇帝部落取得了胜利,合并了炎部落。合并后的炎黄部落成为华夏的主体。



在那之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尧、舜、禹三个军事酋长。尧舜禹时期时禅让的世代:军事首长的职务是军事统率,担任主祭。最高权利机关是四岳十二牧,也即部落酋长会议,军事首长的产生必须经过四岳十二牧会议的同意,不知道这样的形式能不能称为军事民主制。

禹即位后,逐步扩大职权,开始由部落联盟首领向国王转化,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国家,作为国家管理机器的官僚机构也应运而生了。


夏:

夏朝的统治已经具有国家的特征,禹把他统治的地区划为九州来管理,《左传》里记载道: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这个就是中国又称九州的来由哦。

夏朝已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统治机构。中央设有羲和、牧正、庖正,车正等官职。地方行政长官称为夏朝也已有了刑狱和军队,夏台(也叫钧台)就是夏代的监狱。夏代奴隶制国家仍保留着某些氏族制的痕迹:土地基本上国有,在父系大家族的基础上形成了宗法关系。

商:

商朝时,商王与各级奴隶主贵族统称为百姓,因为那时只有奴隶主才有姓。商代奴隶从事农业生产的称为众人,放牧牲畜的称,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称。此外还有大量的家内奴隶称等。

商代的国家机构比夏代更加完备。商王掌握了国家的最高权利,其下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官僚机构。中央官员称为内服官,协助商王统治王畿。他们有辅佐商王管理政务的尹、卿士;管理宗教的巫、史、卜;记事的史官作册;管理军务的射、多马;管理奴隶和生产的小籍臣、工、宰等。地方官员称外服官,是商王分封在王畿以外的诸侯,称侯、甸、伯等,他们要向商王交纳贡赋并率兵随商王出征。诸侯以外的地区为臣服于商的方国。各种官职都由各级奴隶主贵族世袭。

商朝中央设有常备军。甲骨文中有王作三师:右、中、左的记载。

商代奴隶主还塑造出一个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上帝。上帝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能决定人间的祸福。商王自称是上帝的子孙,是受命于天代表上帝来进行统治的。商人尚鬼,事无大小,都要祈告于祖先,以求先公先王的庇佑。而沟通天人之际的是御用的巫祝。

周:

我对周最感兴趣,当时看了《十二国记》,总有种熟悉的感觉,就翻出书来查,才发现《十二国记》里的理想国家,它的国家机构和周几乎完全一样。

分封制:为了加强对广大被政府地区的统治,西周沿用并发展了商的分封制,大封诸侯,成立邦国,建立藩卫。除了王畿由周王室直接管理统治以外,周公和成王把征伐得来的其他土地和俘虏,分授给其兄弟、亲戚、功臣和归属周朝的大部落或小国首领,建立起许多诸侯国,使之成为王室的屏藩。周初建立的71个封国中,姬姓占53个。各国诸侯也同样将其封国的大部分土地和土地上的奴隶分封给其属下的卿大夫,封地称为采邑

宗法制:宗法制度把同姓各支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在政治上是全国共主,在宗法关系上是全体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并享有主持奉祀宗庙祖先的特权,即为大宗。每世周王的嫡长子称为宗子,是土地、王位的法定继承人,并可世代保持大宗的地位。

嫡长子的兄弟们称为别子,受封为诸侯,他们无权继承王位,也不能奉祀始祖。因此,诸侯对周王来说就是小宗,但他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则是大宗。

诸侯死后也由嫡长子继位,并享有奉祀第一代诸侯的特权。不是嫡长子的别子,则受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是小宗,而在其采邑内则是大宗;卿大夫死后也由其嫡长子继位,不是嫡长子的别子则为士。
2005-4-20 23:15
回复
220.207.18.*
2

在这种宗法关系中,尊祖敬宗是基本的信条。


三公六官:周朝的中央统治机构是以最高统治者周王为首,下设三公:太师,太保和太傅,其中师保是大臣中最有权势的,是国王的辅佐。六官:与师保地位相当的是天官冢宰,就是宰相,为六官之首。下有地官司徒,管理民政和土地;春官宗伯,管版籍和臣爵禄;夏官司马,管军政;,秋官司寇,管理刑罚和监狱;冬官司空,管手工业和建筑工程。

还有管理农业的农师、农正、农大夫,管理文书典册、传达王命的太史、内史,统兵作战的师氏、亚、旅以及负责卜筮的卜等官职。官职多为贵族世袭。

周王和诸侯都拥有军队,西周军队最大的单位,前期为,后期为

周礼包括吉、凶、军、宾、嘉等所谓五礼


秦: 

秦王政认为自己地广三王,功盖五帝,必须改号易制,不更改则无以称成功。秦王政自己制定:改皇帝,取古代泰皇之,五帝之,以显威严;废除过去君主死后,由臣下、嗣子议论先王行为的谥法;规定自今以后皇帝死后的名号按世代排次,第一代称始皇帝,第二代称二世皇帝,三世四世,至于万世,传至无穷

天子自称为;皇帝印章用玉雕,称;改,改;改。把行政、财政、军事权利完全集中于中央,控制于皇帝一人之手。

中央至地方行政系统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丞相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金印紫绶,掌武事。,助理皇帝统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为皇帝耳目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国师

下设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三公”“九卿概由皇帝亲自任免、调遣,不世袭,他们唯对皇帝负责,以皇帝制诏行事。

废分封而行郡县,郡下设县。分全国为36郡,秦末扩充到48郡。

县下设乡亭,乡亭下为里,里下为什,什下为伍。


西汉: 

西汉前期(前206年至前141年,从汉高祖刘邦至景帝刘启),秦朝的政制基本上被沿袭下来,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实行分封,郡国并行,弱干强枝,这样的制度给中央集权留下了隐患,出现了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削藩和吴楚七国之乱等一系列事件。

公元前20610月,刘邦率军进入咸阳,许多将士争先恐后抢夺金帛财宝,萧何却忙于接收秦朝丞相、御史等重要官署的图籍律令,从而掌握了全国的战略要地、户口和经济状况。

西汉初倡黄老之术,行无为而制,是西汉前期医治战争创伤的有效政策,残破的经济得以恢复。


西汉初,基本上沿袭秦朝的政治制度,最高统治者皇帝独揽大权,皇帝下设九卿。三公为:太尉、丞相、御史大夫,丞相时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一方面是副丞相,另一方面握有监察官吏之权,另一方面又兼掌文书图籍,还供内廷差遣。汉初丞相位高望重,所谓三公坐而论道,皇帝比较尊重丞相的意见,形成了相权太重的局面。到武帝时,为了加强皇权,武帝亲自处理朝政,令九卿不通过丞相直接向他奏事。起用布衣公孙弘为相,此后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控制下,居职充位而已。武帝时又置大司马,冠以将军之号,位在三公之上,还常常通过内廷保管文书得尚书署裁决庶政,尚书地位逐渐重要起来。


王莽改制:

王莽废王号,恢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在中央分置四辅(太师,太傅,国师,国将),三公(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四将。三公下设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置六监。官名繁多,且更易无常。

王莽改制的主要动机是想针对时弊,建立一个尊行古制的理想政制,可惜只改名不改制,脱离实际,难以实施,反而被手下贪官污吏利用,以改制为名,诈取百姓,弄得民不聊生,以失败告终。
2005-4-20 23:15
回复
220.207.18.*
3


东汉: 

东汉君王崇尚柔道,刘秀主张: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这里的柔道,就是儒家仁政与黄老无为思想的揉合。为了防范功臣外戚篡位,大多数开国功臣享受优厚待遇,不掌握实权。

东汉官制基本与西汉相同,但是三公拥有虚名,国家大权归于尚书台,尚书被看作是皇帝的家臣,只是尚书台的权利虽然大,官职地位并不高,俸禄也不是很高。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机构一般是郡县,东汉部刺史一级地方长官,权利很大,处理政务可以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皇帝。这样,地方政权也直接在皇帝的控制之下,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东汉自刘秀称帝以来,就一直防范外戚乱国,可惜呀,东汉最终还是毁在外戚宦官手里。

隋朝:

隋文帝在综合两汉、魏晋、南北朝各代的中央官职基础上,确立了三省六部的新制。

内史、门下、尚书三省掌握实权。内史长官称内史令,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是审察机构,负责审核政令,驳政违失,长官称纳言;尚书是执行机构,负责执行全国政令,长官称尚书令,副长官称仆射。三省长官共同执掌汉时丞相的指责,互相牵制。

尚书省下设吏、礼、兵、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民部)、工六部,六部设置尚书,分掌官吏任免、考核、礼仪、军政、刑罚、户口赋税、工程营建等事务。六部制一直延续到清末,基本没有改变。

隋朝还设有御史台,长官称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各级官吏。

隋朝还废除了秦汉以来地方官自选僚属的制度,九品以上官员,都要由吏部任命,州、县佐官三年一换,不得重任,不得使用本地人,每年年终地方长官及重要僚属必须到中央报告工作,称朝集

创立科举制: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建立,从此,科举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隋朝用兵不到四个月,统一了全国,为唐朝的富强打下了基础。短短37年的隋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的影响也如此深远。隋文帝时国家繁荣,是历史上空前富裕的国家,史上记载,除官仓堆满外,天下义仓里也堆满了粮食, 连唐太宗也说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可以够吃五、六十年呢。 


唐朝:

唐朝政权组织是在沿袭隋朝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央设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因为李世民曾任尚书令,后来没人敢当此职。左、右仆射就是尚书省的长官。唐太宗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共同在政事堂议事,从玄宗起,尚书省仆射不再兼任宰相职位,只负责本省工作。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每部再设四司。中央最高监督机关是御史台,长官是御史大夫。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玄宗时很重视地方官人选,认为郡县者国之本,亲自出题考试,决定升黜。

今天就只看到这里,看了那么多朝代,纸面上闪亮的写着一行字:加强中央集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