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其器”与“箕子入朝”之事
张睿祥
【摘 要】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所作“(异其)侯”之“(异其)”与箕子之“箕”虽然在字体上极为相似,但(异其)侯为姜姓,箕子为子姓,两者并非同一人.关于箕国地望,说法较多,但大抵超不出北京、辽西一带.周初燕国被封后向东北拓地,箕氏朝鲜逐渐迁移,最终进入朝鲜半岛.
【期刊名称】《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4)001
【总页数】4页(P109-112)
【关键词】亚其器;箕子;(异其)侯;箕国;箕氏朝鲜
【作 者】张睿祥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化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872
两汉以来,关于“箕子入朝”一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学者对“箕子入朝”一事虽大多认定,但也有人信疑参半,韩国、日本学者,则几乎持否定态度。造成观点不同的原因,既有书缺有间的问题,也缘于方法论的分歧。
20世纪以来,在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不断出土带有“ 侯”字样铭文的铜器,其铭文中往往有“亚”字图形,因此,此类铜器被称为“亚其器”。 氏铜器传世总数大约有二百余件,“上限约当商王武丁前后,下限可至西周康昭之际,表明这一族氏在商周历史上至少存在了三百年左右。”[1]尤以北京、辽宁喀左一带发现最多,达十余件,且辽宁喀左地区还是以窖藏形式出现,大部分器形表现出西周初期铜器的特征,间或也有商末的铜器。陈寅恪先生在为《敦煌劫余录》作序时说:“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笔者认为,虽然这批铜器在学术意义上并非如陈先生所说之重大,但它们的出现,确为研究箕国地望和箕子入朝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 侯与箕子
,从己其声,甲骨文中用作方国之名。[2]甲骨文中有“又老 侯”、“王其在 ”、“王……于侯”等记载,说明 国商时已存,商王频繁往之,说明商王室与 国有较紧密的联系。
卜辞提到的 侯之“ ”与箕子之“箕”字体如此相近,两者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更进一步地说 侯是否是文献中记载的箕子?这一疑问是古朝鲜史研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箕子问题上一个争论的焦点,下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辽宁喀左北洞村曾出土一件铜鼎,名为“右正斐鼎”,鼎腹内壁铭文二十三字,底部铭文四字。腹内壁铭文:丁亥, 商(赏)右正斐要贝,在穆,朋二百,斐□ 商,用作母己尊。底铭: 侯亚 。方鼎铭文大意为:丁亥日, 在穆地赏赐右正斐二百朋贝,斐颂扬 的赏赐,特作母己鼎。
侯亚 。铭文中共出现三个人物: 、斐、 侯亚。
徐中舒先生释 :“ ,像人跪降献戈之形”。[3]在卜辞中出现几率较高,且释义有别。“基方
。
”[4]释为献戈投降之意;“其 ,戈一斧九。”[5]意为仪仗列队。 作为人名,在甲骨文及金文中均有记载。如:
贞, 弗其底, 取。[6]《乙》2567
丁卯卜,争贞,呼雀 戎, □。[6]1225《乙》5311
丁卯卜, , 底□。[7]《甲》210
甲骨文中所记载的争、雀、 等人所处的时代已得以考证,争是武丁时的贞人,雀是武丁时重要的大臣, 是武丁晚期至祖庚时的贞人。[8]他们和
同见于一版,表明了 所处的时代。
关于 侯亚 ,截至目前已发现的商周铜器中具有“亚 ”铭文者,已达七十余件,同时 、出于同一铭文的铜器也有相当数量,如:
父辛角:丁未, 商(赏)征贝,用作父辛彝,亚 。[9]《三代》16.46
卣: 易(赐)孝,用作且(祖)丁父□,亚 侯 。[9]1392《三代》13.34
卣: , 作从(旅)彝。[9]1350《三代》13.13
由上可以证明 和 大抵同为武丁时人,他冠有亚号,又称 侯,因而 为 国诸侯,王朝大亚, 国当是 所始封。
若 侯与箕子同为一人,那么箕子必为 国日后继承者。丁山先生考曰:“ ,至《春秋》便书为纪,而其字从其,实则箕之本字,这位‘右老侯’非箕子不能当之”,“凡鼎彝铭文著亚字者,都是殷王畿内甸男之徽识, 侯诸器,均著亚字,可见箕确畿内的侯亚”。[10]这是较早将 侯与箕子认作同一人的观点,然文中所提“ ,至《春秋》便书为纪”,后为王献唐先生考证, 、纪所封时间、地域均不同,为两个不同的封国。[11]
下面再举几件铜器铭文说明 侯与箕子的关系:
王妇 孟姜匜:王妇 孟姜作旅匜,其万年眉寿用之。
公作叔姜壶: 公作叔姜□盥壶,眉寿万年,永保其身。
侯簋: 侯作 井姜妢母媵尊殷,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邢姜太宰巳簋:井(邢)姜大宰巳铸其宝,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王妇 孟姜匜为春秋器,[12]“王妇”之“王”当是指周天子, 为父家氏名,孟排行名,姜为父家族姓,则王妇为 国之女, 国为姜姓。
公作叔姜壶为媵器,叔姜当为 公女儿,叔为排行,姜为父家族姓,姜下一字或为“女”字,仍可证 国为姜姓。
侯簋与邢姜太宰巳簋,前为 侯所作而媵女母归于邢国者,后者则为邢国所自作,均为 国姜姓女子下嫁井国的器物。不管怎样,两器进一步印证 国为姜姓古国。
国师众所周知,箕子乃帝乙之后,子姓,而 国为姜姓,由此可证明 侯并非箕子,因此将箕子与侯联系在一起是不妥的。
二、箕国地望
箕子并不姓箕,箕是指其封国而言。关于箕子,文献中记载颇多。南朝宋裴骃《集解》引马融曰:“箕,国名也;子,爵也。”唐司马贞《索引》亦曰:“箕,国也;子,爵也。”司马彪曰:
“箕子名胥余。”郑玄云:“微子、箕子,实是畿内采地之爵,非畿外治民之君,故云子也。”
箕国是一个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国家,《史记·周本纪》中没有提及箕国被封一事,由此看来司马迁对于箕国是否被封已存有疑惑。箕国到底位于何方,从目前考察来看,与箕国之地有关的地点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山东东部
山东黄县(今龙口市)出土的青铜器有作“伯”或“ 伯子”,王献唐先生以此为基础著成《黄县 器》一书,并搜集了43个器号,73件商代
国器,书中指出 国即是箕国,商初的“亚其”、“其”与商晚期的 侯是同一宗族,一脉相承。但 国故地应在今莒县北(今山东东部地区),黄县 器为 国嫁女的媵器。《路史·后记》曰:“帝舜次妃癸比氏生二女……(其后裔)夏之氏有箕伯、直柄,伯戏中衰,成汤置之于遂,遂世守之,后为齐所灭。箕伯之后,箕子事封。”此言“遂”为夏箕伯后裔之封地,春秋时被齐桓公所灭。“遂”地在今山东肥城一带。殷商时山东境内是否有箕氏之封地,目前资料不足以证实,但春秋时期山东 侯为姜姓,与殷商箕子应无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