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著名记者鲍里斯·波列依伏在《永志不忘——我的记者生涯》一书中,谈到他一次采访时不仔细,写作时搞“合理想象”,以致于结果很令他难堪的事。 这次报道使他“终生难忘”。他说:“这件事使我永远确信不疑:一个新闻工作者在报纸上写文章,在任何地方写文章,甚至是艺术特写,他都不能也没有权利展开幻想的翅膀,即使在细节描写上也应该做到准确无误。要知道,任何一种哪怕是考虑最周全的杜撰,任何一种用来修饰和渲染素材的虚构细节,都会破坏使报纸通讯有力量的主要东西——真实性。” 他的这些话,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合理想象”对新闻真实性带来的极大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记者、通讯员,在写稿时切勿对搞“合理想象”不以为然,这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忽视的 |
“合理想象”——新闻写作之大忌
“合理想象”——新闻写作之大忌 "合理想象",是指新闻写作者对尚未弄清或无法弄清的新闻事实按照自认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虚构而编造出来的情节。"合理想象"以想象代替事实,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仅损害了新闻的真实性,降低了新闻的可信度,而且会产生愚弄读者的负效应,甚至还会导致假新闻的出现。 "合理想象"损害新闻的真实性。 1999年7月中旬,北京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曾在"河南老乡自己谈"专栏刊载了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 董存瑞在河南籍班长的带领下,冒着林弹雨连滚带爬来到桥下,准备把桥上的碉堡炸掉。可是桥下光秃秃滑溜溜,不到安放的地方。敌人的火力越来越猛,部队的伤亡越来越大。危急关头,班长告诉董存瑞:"你先用手举着包,我去根棍子来支撑。无论如何,咱们也要把它炸掉!"可是班长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董存瑞手举包一直举到部队的冲锋号吹响。无奈之下,董存瑞拉动了引线。爆炸前,他大喊一声:"同志们,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 这显然是作者故意编造用以讽刺河南的某些骗子的。然而,笑过之后,人们不禁要反思一个问题:董存瑞的故事为什么能够轻易被人改编?细读过《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便知这篇著名通讯确实有令人生疑的地方——董存瑞炸碉堡时,敌我双方正处于激烈的交战状态,声大作,且桥的位置与部队隐蔽的地方又相距甚远,谁能听得清他在喊什么?那句"同志们,为我报仇!"极有可能是作者的"合理想象陈道明的第二任妻子"。既然你能想象为"同志们,为我报仇!",我又为什么不能想象成"同志们,千万不要相信河南人!"呢?由此可见,"合理想象"给新闻作品真实性造成的损害之重大、不良影响之深远。 "合理想象"降低新闻的可信度。 请看通讯《他为何走上绝路》: 今年6月,凤台县茅仙洞的一片小树林中,有个20多岁的青年愁容满面。他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泪水不断。一包烟很快抽完了,青年缓缓地站起身来,将一根绳子拴在树上打了个活套,又万分不舍地望了一眼几里外的村庄,擦擦眼泪,把头伸进了绳套。 他叫夏广来,住李冲乡夏湾村,家有妻子并有了一对儿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夏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上山开山采石,下山拉车运输,很快成为夏湾村数得着的冒尖户。去年他又买了拖拉机,搞起了专业运输。四口之家过得别提多红火,村前村后无不夸他聪明能干。但是,随着收入的增多,小夏渐渐地变了。他不但自己烟酒讲高档,吃穿讲排场,还沾上了赌博的恶习。钱输完了,就开始把家里的东西拿来做赌注。两个月以后,不但家业败尽,而且还欠债2000余元。至此,他才如梦方醒,但后悔已迟。小夏感到无颜见妻儿,,便留下遗书一封,用身上仅有的七分钱,买了一包劣烟,独自一人直奔茅仙洞。当家人发现遗书到他时,他吊死在树上已经一天一夜了。 这篇文章向人们展示了一个青年农民勤劳致富之后走上邪路最终自杀的人间悲剧。导语是一段绘声绘的细节描写,扣人心弦,极富现场感。但读完全文,不禁令人疑窦顿生,对文章是否可信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疑点集中在第一段,如"愁容满面"、"一根接一根地抽着烟"、"泪水不断"、"一包烟很快抽完了"、"缓缓地站起身来"、"将一根绳子拴在树上打了个活套"、"万分不舍地望了一眼几里外的村庄"、"擦擦眼泪"、"把头伸进了绳套",等等。青年自杀前的一举一动,包括情感变化都写得如此细致入微,这说明有人躲在暗处看到了这一切,而目睹这一过程的人,不是被采访者,便是文章作者本人。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既然看到了青年自杀的全过程,为什么不去救他,而任其自杀呢?好在文章的结束句解开了谜团:"当家人发现遗书到他时,他吊死在树上已经一天一夜了。"原来没人目睹青年的自杀过程,作者凭自己的"合理想象"虚构了青年自杀的情节。在对事实的报道中掺进了虚构的东西,这样的新闻,怎么能取信读者? “合理想象"让读者感觉受到愚弄。 1988年9月8日,一家著名大报刊发了一篇题为《往事如烟....../--40年后的陈道明追忆"三年一帝"的生活》的通讯,全文如下: 公元2024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年逾古稀的陈道明在女儿陈格格的搀扶下,坐到写字台前撰写有关自己艺术生涯的回忆文章。当他写到1984年的时候,笔不由地停了下来,显然,那是个不平常的年头。那一年,他开始在大型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扮演中年溥仪,这一演,就是三个春秋...... 还是在上中学的时候吧,他就读了那本《我的前半生》。然而,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将在十几年后的一个炎热的夏天,住进"皇宫",扮演书中的主人公。那可真是个过瘾的角儿,与众多的不同类型的人物关系,几乎可以无一遗漏地展示他全部的性格特征:暴躁、乖戾、残忍、冷酷、多疑、懦弱以及短暂的似水柔情......要是没有正规的舞台训练和戏剧表演功底,他的溥仪怕是很难在梁家辉、姜文、尊龙等几个溥仪之后,征服挑剔的电视观众,成为人们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末代皇帝"的。 可是依现在的陈道明看起来,40年前塑造的这个人物还是不行,居然那么清晰明白地演层次,演分寸,演情绪,演感觉......幸亏当时他还算清醒,没太为成功所动,要不,怕是早就成为记者感人热情催化下的昙花了。 往事如烟,丝丝缕缕,忆及那段"三年一帝"生活的陈道明,合上双眼,嘴角泛起一丝他特有的不易为人所察的微笑。 文章一开头就告诉人们:这事发生在公元2024年秋天一个早晨,内容是陈道明追忆40年前在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中扮演中年溥仪的经历。甫一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以为这是一篇以演艺界为题材的科幻小说,可是继续看下去,才知是一篇报道人物真情实况的新闻作品。新闻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性,有"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说。而《往》文则凭借"合理想象"对新闻事实进行了全方位的虚构: 一、时间虚构。《往》文发表于1988年,而文中所报道的"新闻"发生在2024年,作者怎么能知道36年后的事? 二、人物状态虚构。如陈道明"年逾古稀"、"合上双眼"、"嘴角泛起一丝他特有的不易为人所察的微笑"都是作者的"合理想象"。 三、新闻事实虚构。2024年就《往》文发表日期而言属于"未来",未来的一切事物尚未发生,因此,陈道明在女儿搀扶下坐到写字台前写回忆文章这事纯属子虚乌有。 假作真时真亦假。掺进了"合理想象"后,新闻作品实际上变成了一种真实与虚假的"焊接件"。读到这样的虚假新闻,读者自然会产生被愚弄之后的忿懑,就像遭遇假烟假酒假药一样。 "合理想象"制新闻。现举一例:有一个足球运动仅为三流水平的国家派出一支足球队访英,在与东道主英国队比赛时,一名体育记者只到场观看了几分钟,便离场赶写报道。他根据"合理想象",以《英国队大比分战胜对手》为题最先向报社总部抢发了消息。然而,比赛却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强大的英国队出人意料地以0∶1输给了对手。当这位记者从广播电台现场直播中得知这个意外的结果而匆匆向报社发回更正传真时,值班编辑也同样犯了"合理想象"的错误:把0∶1添了一笔改成10∶1。因为在他看来,两队的实力对比太悬殊,10∶1应是合理结果,稿子中的0∶1肯定是记者匆忙中的笔误。于是,这家世界著名大报就这样制造了一条给后人永留笑柄的假新闻。 "合理想象" 实乃新闻写作之大忌。以虚幻充当现实,以虚拟代替事实,新闻写作中的"虚风"为新闻事业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当引起新闻工作者的注意。切记:新闻拒绝"合理想象"。 |
再现新闻事实往往要进行合理想象,新闻界倡导的这种“新闻事实下的合理想象和再现”的采写技巧,很能指导人、提高人。
人民日报1951年发表的著名作家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学生、新闻记者们学习的模本,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和合理想象,是事实与想象完美结合的典范。
人民日报1951年发表的著名作家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中学生、新闻记者们学习的模本,该文运用了大量的新闻事实和合理想象,是事实与想象完美结合的典范。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