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苏轼的亲情观及内涵
苏轼是宋诗的奠基者,词题解放的开山人,又是散文领域中“唐宋八大家”的最杰出代表。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各领风骚的才人,但在诗、词、文、赋各体中都取得巅峰成就与宗师地位的全能巨匠,则苏轼为古今所仅存。笔者认为,在成就苏轼成就的诸多因素中,他的亲情观直接影响其文学创作。在他的诗词文赋当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的真诚、炙热、坦率与忠诚的亲情。苏轼一生命运坎坷,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观烘托出其人生的旷达与洒脱,任何险境都无法泯灭其心中永远的牵挂,而他有关亲情方面的诗文则成为瑰丽之宝,闪耀着永恒的光芒!
在苏轼的诗文中,能看到为数众多饱含亲情的作品。苏轼共创作2442首诗,其中直接涉及亲情方面的诗歌就有202首,大多叙写其与子由之间的交情,而在其词作中,则有44首涉及亲情的内容,此外在其赋、墓志铭、颂等体裁中也涉及对亲情的体悟。
诗 | 词 | 赋 | 墓志铭 | 颂 | 启 | 尺牍 | 疏文 | 祭文 | 题跋 | 杂记 | 合计 | |
太夫人 | 1 | 1 | 1 | 3 | ||||||||
苏洵 | 10 | 2 | 2 | 1 | 1 | 16 | ||||||
程夫人 | 5 | 1 | 1 | 1 | 1 | 9 | ||||||
一任妻子 | 5 | 3 | 1 | 1 | 10 | |||||||
二任妻子 | 6 | 3 | 1 | 10 | ||||||||
妾 | 4 | 11 | 2 | 1 | 18 | |||||||
儿子 | 17 | 3 | 3 | 2 | 25 | |||||||
子由 | 110 | 15 | 1 | 1 | 3 | 5 | 2 | 137 | ||||
堂兄 | 10 | 3 | 3 | 1 | 1 | 18 | ||||||
表兄 | 9 | 2 | 11 | |||||||||
表弟 | 5 | 1 | 6 | |||||||||
丈人 | 2 | 1 | 3 | |||||||||
伯父 | 7 | 1 | 1 | 9 | ||||||||
妹妹 | 2 | 2 | 1 | 1 | 6 | |||||||
侄子 | 9 | 2 | 陈道明的第二任妻子 | 11 | ||||||||
乳母 | 1 | 1 | ||||||||||
保母 | 1 | 1 | ||||||||||
合计 | 202 | 44 | 11 | 6 | 1 | 3 | 11 | 1 | 7 | 6 | 2 | 294 |
注:苏轼心系所有与之有关的人,关心所有与之有关系之事,上至太夫人,下至侄子,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对晚辈的爱护和教导溢于言表。其中与子由相关的诗文数量最多,包括苏轼写给子由的诗文与对子由诗作的唱和,对子由本人及其儿子给予高度的关心。对二任妻子和妾以及儿子也倾注了很大的关爱,其中涉及妾朝云的诗词最多。
可见苏轼性格中虽然有着豪放旷达的一面,但也不乏细腻深情的另一面。亲情是人生当中最宝贵的情感,有父(母)子之情,兄弟之情,伯侄之情,其中又包含着爱情,饱含着夫妻之情。这些感情互相链接,有时会相互融合,因人而异,但却都统一于苏轼的诗文当中,植根于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之中。本文就诗人对兄弟间彼此珍重的手足之情,对妻子缱绻恋情和对儿子舐犊关爱之情进行具体分析。
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情
1、知心朋友
在苏轼的生命里,苏辙是他最知心的朋友。熙宁四年,苏轼在政治上受新党王安石等人的排挤,被迫调离京师,临别之前,感慨万分,在《颍州初别子由二首》里写到:“近别不改容,
远别涕沾胸。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别离,谁知恩爱重。”寄予对其弟苏辙的深深眷恋之情。同年诗人任杭州通判,写下《戏子由》一诗寄给苏辙,“戏”为开玩笑之意,用自己住宽房大厦而不得已鞭打疲民与苏辙住矮房却保有高尚节操加以对比,突出诗人对苏辙由衷的赞美之情,高度夸张而又十分可信,因为诗人敞开心扉,真实;同时隐含了对当时朝廷实行新政弊端的批判。“兄弟手足,于他人所不能言、不愿言者,可于此发之。”诗人还经常在给子由的诗文中寄予自己政治不得志的苦闷之情,在苏轼现存可编年词中,《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是他写给苏辙的最早的一首词,此词写于熙宁七年苏轼由海州赴密州途中,“世路有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苏轼因长期被朝廷疏离,内心充溢着无奈和彷徨,而此时苏辙在某种程度上和他面临同样的处境,更重要之处,在于苏辙能充分理解他内心的苦闷,是他的知心朋友,可以和他交流思想,互相慰藉达以释怀。
2、唱和诗作
在苏轼的所有诗作中,对子由诗歌的唱和之作占了很大的比例,如《和子由渑池怀旧》、《次韵子由除日见寄》和《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等,共同对于诗歌的爱好使分隔两地的兄弟互相以诗词唱和。《和子由渑池怀旧》是苏轼忆及苏辙曾有《怀渑池寄子瞻兄》一诗从而
和此诗。辙诗在其诗中,首叙郑州话别,末以遥想轼独行寂寞因增思念为结。苏轼则不然,该诗立足于人生的高度,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感慨做官在外人生无常,以此宽慰苏辙,离别是常事,不必伤情。在互相唱酬之时寄予对对方的关心和思念,更达以慰藉与通脱。此外如《和子由》,苏轼在苏辙的基础上寄予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精神体会。诗人将苏辙原诗首句“春去堂堂不复追”改成“梦里青春可得追”,季节之春与诗人此时要表达的美好时光的逝去已无太大的关联,诗人以佛教禅宗观念,“一洗人间万事非”,在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中得以超脱,这对苏辙当时身处困境有很大的释怀。苏轼在对辙诗唱和的过程中蕴含了自己的哲理思考和人生体悟,貌似唱和,实则心灵火花的碰撞。
3、生活伙伴
苏轼与苏辙的密切关系不仅仅表现在互酬诗歌与互相思念上,现实生活中的他们是一对好兄弟。一方面表现在苏轼对子由的关心,在《子由生日》一诗中,诗人对子由的生日寄予了无限的热情和愉悦,对子由的儿孙满堂给予满心的欢喜和满足,“儿孙七男子,次第皆逢吉”,对子由倾注了无限的祝福和憧憬,“但愿白发凶,年年作生日”。苏轼好求仙问道,修身养性,乐于将自己养身之法告知其弟,在《寄子由三法》之中,苏轼通过食芡法、胎息法和藏
丹妙法阐发了修身养性之法,并期望苏辙能悟其真意,达到“内守充盛,血脉流通”之功效。并在《记子由言修身》一文中与子由探讨修身之法,“无事静坐,便觉一日似两日”,在与子由互相切磋中提高人生体悟。另一方面表现为对苏辙儿孙的关心和爱护,示若己出。《过于海舶得迈寄书酒作诗远和之皆粲然可观子由有书相庆也因用其韵赋一篇并寄诸子侄》,对子由的儿子给予赞美和鼓励,“誉儿虽是两翁癖,积德已自三世种”,对侄子的品性给以高度的赞美,同时苏轼也已苏辙的快乐为己之快乐,在子由得第四孙之时,诗人也表示了极其欢愉之情,“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字里行间折射诗人知足常乐之心绪,家和万事兴之体悟,并且对侄孙寄予了很高的期望,表现诗人在豪放的外表之下一颗娟细之心,一份天伦之乐的真挚情感!
4、深切思念
苏轼真真切切把苏辙看做生命中的一部分。苏轼与其弟苏辙为官以前一直生活在一起,后于二十五岁外出为官,而苏辙则在家陪伴父亲,兄弟俩开始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分离。苏轼心怀苏辙,在其后的很多诗词当中,都抒发了对其弟的思念之情,千古卓绝表达思念的词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
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词中苏轼以中秋月寄托对其弟思念的怀人之心,并发出了真挚的慰问和祝福。在后来的《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中,苏轼在表达对苏辙的思念之余,还发出了希望,相约“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词人希望兄弟两人共同归隐,相扶相持,兄弟之情,真切感人。此外,从苏轼一系列送别苏辙的诗歌当中还可以深切体会到兄弟情谊。写于元祐四年的《送子由使契丹》,情真意切,“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一改以往送别诗的缠绵悱恻,反之鼓励苏辙,叮嘱其要在契丹统治者面前,显示出朝廷的尊严,显示自己非同寻常的人格。在传统意义凄凉的分离场景中流落出一丝清雅,一份自豪,不得不让人称赞其旷达的品性。将勉励融入传统的思念之中,使其精神境界得以升华。
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夫妻之情
苏轼一生共有三任妻子,志同道合的结发妻子王弗,贤惠质朴的二任妻子王润之,患难与共的第三任妻子王朝云,她们一同陪伴苏轼走过了漫长的生命旅途,只不过三任妻子都先于苏轼离去,苏轼在其诗文当中饱含感情的回忆了他们以往的甜蜜温馨,同时对她们的去世寄予了沉痛的悼念之情。
1、结发之思
王弗,家住青神县,该县位于美丽的山区,有清溪深池,庙堂佛寺,在苏轼家乡眉山县南,其父是乡贡进士王方,苏轼在进京赶考前一年(十九岁)与其喜结伉俪,王时年方十六岁。婚后两人感情笃深,生活美满,王弗在生活上对苏轼悉心照料,在事业上“敏而静,通文墨,识诗文”,常在屏风后面听苏轼与客人交谈,帮苏轼辨别客人的动机和人品。苏轼捕捉生活细节赞叹其妻的贤德,《王氏生日致语口号》一诗竭尽全力赞美王氏的美貌和品行超凡,“天容水聊同夜,松笋肤光自鉴人”,这是诗人唯一正面描写王氏容貌的诗歌,将王氏与仙人齐名,超凡俗尘。只可惜王弗英年早逝,只留下一子迈,这对夫妻感情笃深的苏轼来说打击非常大。苏轼在很多词作中对爱妻的逝世表达了沉痛的哀吊和思念,在《临江仙》(送王缄)一诗中,借王缄(王弗之弟)再一次勾起了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忘却成都来十载,因君未免思量,凭将清泪洒江阳。故山知好在,孤客自悲伤。”词人将清泪洒向江阳,羁旅之思和丧妻之痛一并涌上心头,流露出寄世漂泊之感。千古绝唱《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更是寸寸肝肠,催人泪下。王弗去世之后,苏轼遵照父训,葬于四川,与密州相隔有千里之遥,苏轼对王弗的过早逝去十分悲伤和惦念,以致日思成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夫妻久逢,分外欣喜,此时只是一切尽在无言中。梦境的虚幻,
梦境的真实,真真假假,难分难解,但却无法泯灭它正是词人心状的深刻展示和剖析。而最后一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是梦的尾声,梦境虽逝,可对爱妻的绵绵情思却仍在延续,天上的明月与地上的坟墓构成鲜明对比,亡妻的孤寂和这象征着团圆的夜晚,两者意象的冲突,加深了词人对亡妻肝肠寸断的思念。
2、同安之念
苏轼第二任妻子是结发之妻的表妹,与王弗一样,贤惠质朴,温柔体贴,善于持家,并与苏轼生了两个儿子。苏轼把她写进了著名的《后赤壁赋》:“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此诗写的质朴生动,诗人向我们展现了闰之的温柔体贴,贤惠持家,同时暗含了对闰之的喜爱和感激之情。这段时间正是苏轼在政治上大起大落之时,尤其是乌台诗案苏轼入狱,闰之一个人默默承担起所有的家务和孩子的抚养,并且在送走苏轼之时表现出常人难以达到的旷达。苏轼在去洪泽的路途中遇到大风,心里无时无刻挂念着家里的妻子,留下了“妻孥莫忧,更典箧中衣。”在鼓励自己同时,更是挂念、安慰家中的妻子。后苏轼在元祐旧党执政时期仕途之路青云直上,闰之却因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苏轼万分悲痛,挥泪写下了《祭亡妻同安郡君文》,赞扬了闰之
的妇德,母德与妻德,悲痛中夹杂着一丝凄凉;“我曰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须,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在慨叹妻子不能与其共享富贵的同时,更表现出对妻子离去的深深惋惜与悲痛。
3、朝云之痛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朝云是苏轼的侍妾,可苏轼把她当做妻子来看待,与其生活的时间最长,对其描述的诗文数量也最多。在她与苏轼生活的二十三年时间里,苏轼在政治上几经磨难,甚至被贬至岭南,而她始终与苏轼不离不舍,跟他度过艰难的流亡生涯。他们之间的爱情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彼此的感情也达到了最高峰。苏轼对其有着特殊的感情,曾在《赠朝云》诗中说:“不似扬枝别乐天,恰如通德伴伶玄。”在诗歌里巧妙运用白居易和樊素的典故赞颂她“敏而好义”的品格。苏轼还在词里提及朝云,《南歌子》(云鬓裁新衣)写出了朝云的容貌和歌声,表达出苏轼内心的喜爱之情。他们之间有过美好的时光,曾生过一个儿子,苏轼对小儿子万分喜爱,希望小儿子不要像自己,一生历经磨难:“唯望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可小儿在苏轼贬谪途中历经波折不幸夭折,而在绍圣三年,年仅36岁的朝云也不幸死去,苏轼极其悲痛,亲自为其写了感人肺腑的《朝云墓志铭》:“浮屠是瞻,伽蓝是依。
如汝宿心,惟佛之归。”苏轼是从内心里赞扬朝云的品性和人格,他对朝云的感情也是最深的。朝云死后,苏轼将她安葬于惠州西湖畔的栖禅寺松林中,并不断地写悼亡诗,在一首《悼朝云》的诗中还说:“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在诗中可以体会到苏轼对朝云深厚的眷恋之情,比之当年他对王闰之“泪尽目干”来又更进一层,三生盟约,来世无凭,朝云的离去,使垂暮之年的苏轼对人生的态度更加冷寂淡然,只能“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朝云死后,苏轼了断了姻缘之念,未再婚娶。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