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欧洲木版基金会到英国木版教育信托
  1997年6月在伦敦,冯德宝和博琳德女士共同创办了以收藏、研究与普及中国木刻版画为宗旨的欧洲木版基金会(The Muban Foundation)。该基金会可以说是目前为止全球范围内收藏中国木版艺术作品最多的机构,藏品极其丰富囊括了从五代十国的传统木刻版画至21世纪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木版画,其数量之多内容之全面甚至都远胜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公立机构收藏。基金会除了四处收藏木版作品外,还积极推动与中国木版画相关的学术研究、展览和艺术家扶持项目,为了更好地对这些项目的推进,2009年基金会转变成英国木版教育信托(The Muban Educational Trust),近期为了纪念中国木版发明以及鼓励中国学生创作木版画,新设立了年度木版奖。
  欧洲木版基金会的创办历程(1997-2000)
  在伦敦有家专营古籍善本和东亚文化研究书籍的重要书店--寒山堂(Hanshan Tang),其堂主是瑞士藏书家冯德宝(Christervonder Burg)。20世纪90年代末,经营了寒山堂多年的冯德宝开始关注到中国木刻版画,后来由于与挚友博琳德女士(Verena Bolinder-Müller)因着对中国木刻版画的热爱与当代木版画日益衰落的担忧创办了欧洲木版基金会,而把书店转让给了别
人。
古代春交性插图  因为向来都很少会有官方鼓励木刻版画的发展,所以许多中国木版作品都散落在外国。木刻版画虽然从发明至今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但长久以往人们总将其视为简单的印刷术和对原作复制的媒介,一直没有怎么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推翻人们对木刻版画的这种普遍认识,冯德宝与博琳德女士希望将欧洲木版基金会打造成全世界研究与欣赏中国木刻版画的中心,特别为中国当代木版画创作与其他国家的木版画比较研究提供了基地。如果要追溯触动冯德宝与博琳德女士创办基金会,设定收藏中国木刻版画、刻本及古籍为基金会目标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定是1995年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管助理龙安妮(AnneFarrer)策划的“西湖印象:当代中国套版画的复兴”展览(The Images of the Western Lake:therevival of the colour print incon temporary China,1995.11.10-1996.4.21)。
  当时展览呈现了大英博物馆新购置的一批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家创作的版画。此次展览深深地打动了博琳德女士,以至于她慷慨地资助了基金会的首笔启动资金。
  原先冯德宝设想基金会能从拥有一个独特广度的中国版画藏品为基础,开展各项展览、学
术出版及研究工作。这笔启动资金让冯德宝的设想得以实现,也让基金会在创办之初能无丝毫顾虑地购置藏品。另一方面,从童年时期就开始收藏书籍的冯德宝对中国的古籍善本及版画都颇有研究,其中他最引人瞩目的收藏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从让-皮埃尔•杜博斯(Jean-Pierre Dubosc)收购的一批风俗版画。这批将近300张的中国版画时间跨度从18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期,其中多为20世纪初期的作品,后来这批重要的藏品转让给了大英博物馆,也为博物馆播下了收藏版画的种子。虽然早年冯德宝为了筹集资金出让了不少藏品,但他最后存留下来的藏书和版画也成为了欧洲木版基金会的核心藏品。在基金会购置藏品的过程中,冯德宝此前多年经营寒山堂书店的经历也为基金会提供了不少购买中国版画藏品的机遇。
  早年欧洲木版基金会就已经策划全面收藏最好的当代艺术家杰作的计划。出于对中国版画历史发展及重要技术的理解,冯德宝和博琳德女士都渴望通过艺术院校去认识版画家和收藏他们的作品,与此同时地记录当代木版画技法。为此他俩在笔者和一些朋友、同事的帮助下罗列了一份艺术家名单,1997年10月基金会就按照此份名单开展了第一次的中国收藏之旅。在这次旅程中,基金会参观了北京、重庆、杭州和昆明的美术学院并购买了大约250张版画。这些版画均是在参观美术学院时直接从艺术家手中购得。基金会认为向艺术家直接购买
作品是基金会收藏机制的基石,在与艺术家打交道时及时付款和绝对透明的交易方式也有利于建立基金会的声誉。因为给人的诚信度是基金会运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各项事务的推进都很容易受到人们的不信任和质疑所影响。同时没有通过诸如画廊的中介向艺术家直接购买更能对艺术家的创作活动给予直接的支持和鼓励。此后,冯德宝和博琳德女士便每年春秋两季都会走访中国各大学院和艺术院校,还另外去了好几个诸如太原、山东等版画制作中心的城市。
  基金会的丰厚藏品
  自1997年以来,基金会收集到的藏品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
  1.五代至晚清的古代木刻书籍、插图,包括活字印刷书籍(10世纪至19世纪)
  基金会在该领域共收藏了550册从10世纪至19世纪的古代木刻书籍,囊括超过200本的珍稀著作,其中大多数都有插图。欧洲木版基金会希望能收藏到记录和调查研究中国木版印刷业及活字印刷历史的主要书籍,为此收藏了16世纪晚期至17世纪早期的单印刷物和彩印刷物,如《方氏墨谱》(1588年)、《程氏墨苑》(1606年)、闵凌工坊的作品、安徽徽州
派印制的精美佳作,还有极为罕见的嘉靖本的《历代名画记》(1522-1567年)和崇祯本的《画图见闻志》(1628-1644年)、晚明插图本的《观音画谱》。由于多版本的书籍能为学者在研究的时候对比不同版本印制的区别。为了作比较,基金会还收藏了两个版本的《耕织图》(1696年);两个版本的水印彩绘《十竹斋书画谱》(该书第一版大约在1619-1633年印制),其中一版本为日本印制的;一本非常精细的《鸿雪因缘图记》复印本(1848年);还有一些记载了早期书籍印制历史插图的书籍如《尔雅音图》(1801年),这本书是最为接近宋版《尔雅》的版本。
  2.17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的雕版木刻,包括宗教木刻、18世纪苏州的木版年画和后来的民间版画
  雕版木刻收藏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是基金会收藏的一大批制作精美的雕版木刻,这批版画体现了17世纪早期到18世纪苏州、上海、天津、北京附近的百年木版版画产地已经对17世纪早期的书籍中彩木刻技术和插图设计的学习和吸收。这些雕版木刻分为很多不同的类别,它们是作为画作的替代品被木版工坊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值得注意的是,欧洲木版基金会在这个领域中成功购置不少18世纪苏州著名的丁氏工坊印制的小尺幅描绘水果、花鸟、古董的
木刻版画。这组版画曾一度被错认为是珂罗版画。另外一组大尺寸版画包括一张18世纪中期描绘仕女休闲活动的版画,上有署名“姑苏”和工坊名“信德号”。这些以前未公开过的雕版木刻明显受到了西方凹版版画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大尺寸的版画都是印制后加手绘彩的,内容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苏州的景观与建筑的,也很明显能看出受到从欧洲版画透视法的影响。这些版画可能通过长崎进口到日本并影响到了日本套印刷的发展。
  基金会能遇到购买民间木版画的年画和门神画的机会很少,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基金会通过美籍华人艺术家、收藏家王商一获得了一批共230件的民间木刻版画。这批藏品丰富了基金会民间木刻版画领域的收藏,同时艾伦•约翰斯顿•莱恩(Ellen Johnston Laing)还为此批藏品出版了一本学术研究目录。此外,基金会还收藏了30张20世纪经典的年画和门神版画,这些版画中的图像已常被当代政治理念或军事物品所使用。
  3.1930年至今的艺术家版画
  大约在1930年之前,木刻印刷的绘图、雕刻、印制都是由不同工匠完成的。除了晚明时期一些绘图师和出名的雕刻工坊外,这些工匠的身份大部分都不为人知。20世纪30年代鲁迅倡导新兴木刻运动,提倡将版画作为一种低成本的艺术形式来对大众宣传社会或政治事件。从
此时开始,木刻版画从设计、雕刻到印制都由艺术家全权包揽。欧洲木版基金会收藏的三个类别中数量最大的便是20世纪30年代艺术家创作的版画,囊括了6500多张木刻版画,其中创作这些版画的艺术家有些已经过世。如果可能的话,基金会会尽量收藏同位艺术家的不同时期作品,以记录这位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和风格转变,同时也能侧面呈现出这个时期的版画创作情况。此类别的藏品在2000年基金会从上海本地杂志《版画艺术》的最后一任主编陆宗铎的收藏中购买了一批版画后得以丰富。陆宗铎一直与20世纪的重要版画家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基金会这方面的收藏体现了木刻版画从雕版印刷至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历程,作品包括古元(1919-1996)、李桦(1907-1994)、王琦(b.1919)、力(b.1912)、杨可扬(b.1914)、黄新波(1916-1980)、邵克萍(b.1916)、刘蒙天(b.1918)、李少言(b.1918)、赵延年(b.1931)、彦涵(b.1916)等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这部分的藏品同时也涵盖了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大革命”前,艺术家为社会主义梦想创作的版画如沈柔坚(1919-1998)、李焕民(b.1930、赵宗藻(b.1931)和晁楣(b.1931)等人的作品,还有一些无名工人和农民的创作和诸如郝平(b.1952)、徐冰(b.1955)、苏新平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部分当代艺术家目前已移居国外。
  基金会的图书馆
  为更好地研究木版艺术,基金会在收藏过程中也收罗了几乎与中国版画、印刷相关的各领域书籍和参考资料。许多画册和相关的参考作品资料都是直接从艺术家手上购得。其中有些出版物大多是艺术家们为了自身艺术事业发展而委托出版的,在书店和其他场所不容易买得到。
  欧洲木版基金会项目--涵盖60位杰出艺术家作品的《中国版画原作集》
  目前为止,欧洲木版基金会开展的最宏伟的项目是委托6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创作木刻版画作品。1997年,冯德宝策划这个项目的初衷是希望能在给每位艺术家直接帮助的同时,也能引起中国以外的版画家、收藏家、艺术品经纪人和博物馆对中国当代木刻版画的关注,这个抱负与创办欧洲木版基金会最初的理念是相当吻合的。基金会将此项目视为是在中国对木刻版画支持、扩大基金会收藏、赞助展览、为中国艺术家出国留学提供助学金和奖学金等活动的实际举措。在这个项目成立以前,笔者和龙安妮曾三次到访中国寻求艺术家和相关机构的建议。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后,基金会为此项目聚集了60位的艺术家。不少艺术家之前并不知道欧洲木版基金会,还有不少艺术家原来也不在此名单内,大部分是通过中国主要的版画教学机构击鼓传花式地联系上的。
  这些艺术家的选择不仅反映了在当代领域中人才广泛,但也代表当代艺术创作在木刻版画领域中存在宽断面。版画是这些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数艺术家对此项目报以极大的热情,不少艺术家认为这个项目让他们得以重新认识自己。此项目收藏的版画作品有如广军、俞启慧、邬继德、甘正伦和郑爽等老一辈艺术家,也有年轻点的艺术家徐冰、陈琦、陈海燕和郝平。只要艺术家能创作出最佳的作品,基金会不论对作品的风格或是题材内容都没有任何的限制,唯一的要求是作品的规格是在可使用的纸张范围。该项目要求每位艺术家要将作品印制155份,而且为了存档和教育的目的,需要放弃创作的原版。项目最终的155套版画其中5套不再用以运转,60套用以赠给参与此项目的艺术家,剩余的90套作为《中国版画原作集》(60WOODCUTPRINTS)被基金会销售给博物馆和收藏家。该项目艺术家的作品与安滨(AnBin)、朱莉亚•安德鲁斯(Julia Andrews)、笔者、弗朗西斯•伍德(Frances Wood)的论文集合成集出版在《当代中国木版艺术》(A History of Chinese Woodblock Prints)一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