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 1
完成
满分20.00
试题正文
一、婚姻爱情和断案折狱是话本、拟话本最重要的题材类型,请简要介绍爱情题材和公案题材的拟话本代表作品各一部,每部介绍字数不少于二百字。 (20 分)
(1)爱情题材的拟话本
答: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这反映了市民阶层对于生活与爱情关系的理解,不仅富有宋元两朝的时代特征,而且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代表作品《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莘瑶琴艺双绝,善吟诗作画,
为临安首妓,与她交往的都是公子王孙、官宦阔商。她本想在衣冠子弟中一个可靠的归宿,但转眼五年过去,并无一人“知心着意”,毫无结果。那时,在她的眼中,出身卑微的卖油郎——“倒了你卖油的灶,还不够半夜宿钱” 的秦重贱如尘土。她心里装得全是有名称的子弟。后来在酒醉之余,竟然还念念不忘:“这个人,我认得他,不是有名称的子弟,接了他,被人笑话。”谁知夜来喝的烂醉,得到秦重的悉心照料。她当时也曾动过心:“难得这好人,又忠厚又老实,又知情识趣,隐恶扬善,千百中难遇此一人。可惜是市井之辈,若是个衣冠子弟,情愿委身事之。”但是仍在犹豫。后来她遭到官宦子弟的百般蹂躏,衣冠子弟们撕下温柔敦厚的面纱,露出了狰狞面目。她才明白这几年的浮艳奢华生活只是南柯一梦,绚丽的生活画图只是肥皂水吹起的五彩泡,艳冠芳的花魁只是王孙公子的潜兴之物,她终于认清了衣冠禽兽的本质。于是,面对忠诚善良的小本经济人秦重,她吐出了“我要嫁你”的心声,小说以生动曲折的情节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情实感、忠诚体贴才是爱情的基础。
(2)公案题材的拟话本
答:宋元时代的公案小说,一是说话中的“说公案”。这是民间说书艺人创作的公案小说,它主要叙述冤案的发生和过程,对含冤受屈者寄予很大的同情,最终清官断案只是小说的一个
尾巴,官吏的例行公事。像著名的作品如《错斩崔宁》主要写受害者崔宁、陈二含冤受屈的事实,重点并非职责官府的“率意断狱、任情用刑”。凶手是由刘大娘子发现并报告官府,才使案情大白于天下。《简帖和尚》也是着重叙述由于和尚的奸谋,致使黄莆松休妻,造成杨氏的悲剧。最后也是由于杨氏发觉和揭发了和尚的阴谋,冤情才得到昭雪。
试题 2
完成
满分20.00
试题正文
二、以唐传奇《霍小玉传》和拟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为例,分析话本、 拟话本和唐传奇在人物形象和爱情观念上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0 分)
答:(1)在爱情观念上:
古代春交性插图1、话本、拟话本的爱情故事开始由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向尊重品德、情感、注重生活实际方面进化。
2、话本、拟话本爱情篇章的主题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反对封建的门第观念、贞操观念和等级观念以及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争取自由婚姻等。
(2)在人物形象上:话本、拟话本对人物的描写具有特殊性、细致性和多样性。
1、特殊性表现在人物描写上的“奇”,非常注重人物描写的个性化。比如:杜十娘、莘 瑶琴、玉堂春,三人都是艺双绝的,都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她们却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姿。杜十娘深沉老练、莘瑶琴质朴单纯、玉堂春机智泼辣。
2 、细致性十分明显,如《刘小官雌雄兄弟》写小酒店掌柜刘公在风雪天救起一个 60 多岁的老头,就用了 4000多字。《苏小妹三难新郎》写秦少游与苏小妹进入洞房后的“三难”就用了将近 5000 字的篇幅。人物的多样性,比如:综合环境、人物身世等特点;利用矛盾冲突描写人物的行动;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心理活动;通过 想象夸张塑造带有传奇彩的理想形象等等。
试题 3
完成
满分20.00
试题正文
三、 话本、拟话本擅长运用富有特征性的器物来连缀故事,请以《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小说是如何以物为线结撰作品的。 (20 分)
答:话本、拟话本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白话小说,其作者博古通今,大都熟悉前朝故事,不仅熟悉下层人民生活,与当时的市民阶层生气想通,而且富有表现生活的艺术技巧。听众也是以下层小市民为主,所以内容也是写下层民众生活,以描写人物为中心,情节曲折,故事性强,语言是白话口语,下层小市民在听众数量上占了绝大多数。另外,讲史话本的作者大都地位低下,其听众和观众大多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因而,讲史话本的思想观点比正统诗文进步,较为接近人民众。
试题 4
完成
满分20.00
试题正文
四、话本、拟话本小说在安排情节上讲究 “ 无巧不成书” ,请以《错斩崔宁》为例,分析话本、拟话本是如何运用 “巧合” 手法的。 (20 分)
俗话讲,“无巧不成书”。巧则奇,奇则巧,奇巧即偶然。偶然是必然中的偶然;意料之外是情理之中的意料之外。偶然必经得住必然的检验,意料之外必合乎情理。“奇”要不悖情理,“巧”应事所必然。 作为宋元时代走向成熟的小说话本的代表作,《错斩崔宁》的叙事艺术(也就是说话人讲故事的艺术)有不少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周详细密的艺术构思。小 说从一开始介绍人物的身世和人物关系,就跟全篇的思想倾向和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故事怎样发生,又将怎样发展、结局,说话人在开 讲以前就已作了通盘的考虑设计。因为全局在胸,讲述时便闲闲叙来,从容不追,讲前面时眼光直射到终篇,讲后面时又处处照应前面,设伏布置,呼应映照,使得 前因
后果,脉络分明,井井有条,顺理成章。如 十五贯钱 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矛盾的产生、误会的造成,都由此而来。(大家想过没有,十五贯铜钱有多重?中国的铜钱,自宋元以后,单枚的重量有个大致规范,约在 3 - 4 克之间。按3克算,一贯钱一千文,就是3000克,3公斤。十五贯铜钱重45公斤,折合今制为90市斤,比两袋面粉还重。俗话说:“远 路无轻载”,崔宁是个收账的小伙计,要驮着90斤的重物长途跋涉,还要一路照顾萍水相逢的小娘子,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问题得不到解释,这个故事也就失 去了起码的逻辑依据。但我相信,我们的祖先是聪明的,决不至于让一个明显违背生活逻辑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而且竟然没有一位说者、听者提出质疑来。因此不能 不考虑,在这个故事中的十五贯钱 ,真的是体积大、分量沉的铜钱吗?有无可能是另类货币?其实你如果熟悉中国货币史,就会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 的国家。从西周时就有类似纸币的货币,是皮革制成的。唐朝的纸币叫“ 飞钱 ”, 宋代的纸币叫“交子”、“会子”。到了元朝,就几乎完全使用纸钞了。元代的纸钞号称“宝钞”,用一种特殊的纸印刷的,单位和铜钱一样,有“贯”有“文”, 面值分十等,有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也有一贯、二贯等等。朝廷硬性规定:民间不准金银、铜钱流通,纸钞是当时唯一的法定货币。后来又发行一种 “银 钞”,单位和白银一样,也按“两”、“钱”、“分”、“毫”、“厘”等标志面额,由二厘至二两,共分十三等。所以我们读元代文
献,说到多少贯,多少文,或 是几锭、几两、几钱,指的其实都是纸钞。这样一来,十五贯钱 的问题就解决了。导致三个人死于非命的这十五贯钱,其实应当是纸币。这个故事应当发生于宋元 时期,在元代“说话”时做了修改补充,因为元代社会上全部使用纸钞,说故事的人直接说多少贯,不着解释“ 这是纸钞,不是铜钱 ”。可是到了明代,纸钞不流通了,“三言”作者在整理小说时,把十五贯描绘成铜钱,于是出现上面所说的纰漏。)陈 二被出卖的戏言,刘贵的遭窃被杀,崔宁的被牵累蒙冤,都因为有十五贯钱。为了后面情节的发展,作者在开头介绍刘贵时就作了伏笔。特别写他家道中落,时乖 命蹇,半路出家不会做生意,以致消折了本钱等等,便是为了后文写他丈人资助他十五贯钱开设米店,以及刘贵回家跟陈二开玩笑说是将她出卖得了十五贯钱等等 情节,提供生活的依据。交代陈二小妾的身分,也为了后文写她听了刘贵的戏言后信以为真,以至连夜出逃的情节。因为小妾地位低贱,可以买来,也可以卖出。 这样就使得情节的演进合情合理,真实可信。同时作者又特意交代刘贵跟妻妾三人和睦相处,这样在小说一开始,就从人物关系上将陈二不会杀死丈夫而系无辜蒙 冤暗示给读者。这样精细周到的构思,标志着话本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的成熟。还特别注重故事结构的完整性,讲究开头,注重结局,严谨完整,以适应市民众的心 理要求与欣赏趣味。正如《醉翁谈录》“小说开辟”条里所说的那样:“说收拾,寻常有百万套,谈话头,动辄是
数千回。”收拾,指故事结局。话头,指故事开 头。意思是说要注重并研究故事的开头结局,不使落入陈规俗套,做到多种多样别开生面。
第二,在情节结构上,采用双线发展组织全篇故事,分合有致,转接自然。 旧 小说中常有“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套语,是说话艺人转换情节的一种艺术手段。这篇小说运用这种手段极为娴熟。全篇故事情节,以刘贵的被杀分为前后两大部 分,前后两部分都是双线发展,但又略有不同。前面部分,一条线是刘贵的活动,一条线是陈二的活动,交错发展,时合时分。后一部分,一条线写王员外、大娘 子,众邻里,一条线写陈二和崔宁,也是交错发展,时合时分。篇中多处以“放下一头”、“不题”、“闲话休题”等,轻巧裕如地完成了情节的转换衔接和穿插 分合。因此,情节虽然曲折,却显得繁而不乱,井井有条。
第三,善于利用偶然性因素,巧妙地组织和发展情节,这就是俗话说的“无巧不成书”。 这 是作家通过虚构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集中的一种手段,通过偶然揭示了生活的必然。例如,刘贵戏言将陈二出卖,以至造成她的出走并蒙冤被杀的悲剧,这一偶 然性情节是建立在封建社会里夫权统治下妇女悲惨命运这一必然性的基础之上的。又如,陈二与崔宁同行,是引起邻里误会和昏官误判的偶然因素,但也是建立在 封建礼教统治的时代认为男女同行非奸即盗的必然基础之上的。这样,不仅使情节的发展合情合理,而且揭示出深刻的社会内容。
试题 5
完成
满分20.00
试题正文
五、话本、 拟话本是后世文艺创作重要的题材渊薮。请介绍一部根据话本、 拟话本改编而 成的文艺作品, 如戏曲、 影视等, 并说明其与原作有何不同。 (20 分)
根据关汉卿的《窦娥冤》改编的戏曲作品有不少,其中有的剧作在情节上和原剧相比有较大改动。下面是程砚秋改编的京剧《六月雪》的主要剧情(有两种结尾)。
秀才蔡昌宗进京赶考,佣户张氏之子驴儿随往。驴儿垂涎昌宗之妻窦娥,途中将昌宗推入河中,回家假说昌宗失足落水而死。蔡母悲痛成病,想吃羊肚汤,驴儿又在汤内暗放毒药,不想被驴儿的母亲吃下,当即身亡。驴儿于是诬告说蔡母杀害了他母亲,县官动用严刑逼供。窦娥不忍婆婆受苦,挺身含冤代罪,被判斩刑。行刑正值六月,忽然天降大雪,县官惊
恐异常。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时任八府巡按,前来楚州巡查,解救了窦娥,同时,蔡昌宗也并没有死,窦娥一家团圆。(另一种结尾是:窦天章来楚州一带巡查时,乡民替窦娥喊冤,于是将张驴儿抓获。但当他赶去搭救窦娥时,窦娥已屈死于刑刀之下。)
两剧情节上的主要不同之处:《六月雪》里窦娥是秀才蔡昌宗的妻子,《窦娥冤》里窦娥先做童养媳,成婚后不到两年丈夫就去世;《六月雪》里张驴儿在官府上诬告的是蔡母,《窦娥冤》里张驴儿诬告的是窦娥;《六月雪》里,窦娥在临刑前没有发三桩誓愿,天降大雪并不是应了她的誓愿。结尾部分两剧差别更大:以“大团圆”结尾的《六月雪》,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及时赶到,将她解救了,窦娥夫妻、父女团圆;以窦娥被斩结尾的《六月雪》,乡民为窦娥喊冤,窦天章抓获张驴儿,却没能来得及搭救窦娥,窦娥屈死。《六月雪》的两种结尾,窦娥的冤屈都很快被查明,没有了窦娥鬼魂伸冤报仇的情节。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