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凤 权 谢艳霞 魏安静
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3年第6期
凤 权,谢艳霞,魏安静
(安徽工程大学纺织服装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 从专业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队伍和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对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建设进行探讨。强调新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专业建设要积极争取管理部门和所在行业的支持,同时要以相关学科为支撑,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师资及实验资源,使新专业建设顺利进行。
【关键词】 非织造;材料;新专业;建设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3.06.044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0101(2013)06-0109-02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一个集纺织、材料、生物、化学等多学科交叉且实践性较强的专业。随着非织造行业的飞速发展,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升温,而我国非织造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非织造产业的需求。目前,在国内高校中,只有东华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安徽工程大学、苏州大学、浙江理工大学、西安工程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南通大学和河北科技大学等十余所大学设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
作为新兴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历史较短,加之其所关联的产业是快速发展的朝阳产业,在专业内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都需要随之改进和快速提升。苏州大学优势专业
为做好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很多院校已经做了大量的人才培养准备工作,但由于是新增专业,在专业定位、发展规划及实验设施配备、师资力量引进等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随着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招生的正式开始,该专业建设研究和实践已全面展开。安徽工程大学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中,得到了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等兄弟院校,以及安徽南澳地毯有限公司、浙江金三发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宇邦滤材科技有限公司等非织造企业大力支持,特表示感谢。现从安徽工程大学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普遍状况,就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注重新专业建设论证,为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对新专业的建设规划应该进行全面、充分地论证,论证重点:一是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了解非织造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及就业市场分布;二是办学条件, 包括新专业已有的师资、现有的实验实习条件, 校内有无相关学科专业作为支撑, 新设专业需要投入多少资金等等, 必须考虑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承担能力;三是办学效益,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和科研资源, 融入纺织大学科建设中, 在推动学科结构优化的同时,形成一支相对独立的专业方向,提高学院整体办学水平和效益。
安徽工程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是依托纺织服装学院纺织工程专业和轻化工程(染整)专业。其中纺织工程专业史较长,具有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是安徽省特专业。同时,纺织工程还是安徽省重点学科,拥有安徽省唯一的纺织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作为交叉学科,非织造新专业的建设还可以借助我校高分子材料、生物学等专业和学科的相关资源,丰富和充实新专业的培养内容。另外,全国以及安徽省当地的非织造行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作为智力支撑,同时也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由此可见,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具有显著的社会意义。
2 明确新专业定位,依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增强新专业竞争力
专业定位规定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标准, 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要求、规格和模式。我校的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拟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备扎实的纺织科学专业理论基础,掌握现代非织造材料与
工程专业知识,适应现代新材料迅速发展趋势,能在非织造材料及纺织生产企业、科研及教学等部门从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方面的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国内外贸易以及具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基本切合社会人才需求实际。但在今后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深入实际, 充分研究社会、学科、行业对人才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市场对该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及其走势。
3 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其他高校专业的建设情况, 寻自身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新专业,充分调研、了解和学习其他高校的办学经验,有助于专业建设的快速推进。在前期调研过程中,我们分别前往天津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兄弟院校学习考察,受益匪浅。但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我们也要力求体现自身特。专业特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专业办学过程中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专业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专业教学上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在不断凝练的专业方向上,要发挥学校在专业上所具有的优势, 如学科优势、校内外的资源优势等, 力求“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只有这样, 专业才能可持续发展, 所培养的人才才能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4 注重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精心制订专业培养方案
作为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很紧密的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需要构建合理的培养体系,让学生受到科
学而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科学实践问题的能力。在专业教学中重视理论基础、强化实践环节、注重能力培养、强调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上要体现多学科交叉、多行业融合、多领域应用的理念和特,并要根据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设置专业方向。
在基础课、公共课、专业课设置时,既要考虑专业内涵的自身要求,又要考虑本专业的定位和切入点,将“织造学”、“纤维化学与物理”等纺织工程专业的部分课程作为公共平台课程纳入到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拓展和加深该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同时开设“非织造布学”、“非织造布后整理”、“非织造性能测试”等体现自身特的专业课程。
5 争取学校投入,加大师资队伍、实验实习基地建设
新建专业, 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实验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基地等各项软硬件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我校来说,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是依托具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纺织工程、轻化工程,具备良好的人才基础。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还是需要下大力气建立一支本专业师资队伍。在加大引进力度,补充新专业师资的不足的同时,研究如何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形式, 逐步建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的职称结构科学、合理, 具有发展潜力的专业教师梯队, 保证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对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根据教学计划及大纲的要求,提前规划并实施。我校非织造材与工程专业
于2010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完成第一届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并即将开展专业综合实验和非织造产品设计等实践环节,为确保各项实践环节的顺利进行,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先行一步。针对学院不断拓宽的专业发展总体状况,在新专业实验基地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摒弃按专业设置实验室的传统做法,打破条块划分。集中有限财力购置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实验设备,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没有必要再搞成小而全的模式。
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应统筹规划,做到远近结合、常规和特结合、教学和科研结合。实习基地建设需要得到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企业的支持,这些都需要尽快联系和协调。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解决教学问题,也借机扩大专业的社会影响,并为今后的产学研合作和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奠定基础。
6 结 语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新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专业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规律的角度去研究其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提出明确的、分阶段的、切实可行的目标和措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争取学校投入,在师资力量、课程体系,实验实习基地等多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确保新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实现该专业的高起点建设,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凤权, 侯大寅, 魏安静. 纤维化学与物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探讨[J]. 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0,(6): 90-91.
[2]靳向煜等.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纺织教育,2009,(3): 13-15.
[3]魏安静. 工科院校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探讨[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6,(6): 123-125.
[4]陈家玉, 李晓明, 曹石珠, 王晓萍. 普通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 问题与对策[J]. 现代大学教育, 2008,(6): 102-112.
[5]李沐芳. 对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 新专业建设的认识与建议[J]. 纺织教育, 2007,(5): 48-50.
[6]王劲伟, 郝凤鸣. 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 纺织教育,2007,(6): 42-45.
[7]马廷奇. 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定位与教学改革方略[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 89-9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