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运营毕业论⽂范⽂3篇
本科层次⾼端技能型⼈才分段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职与本科院校合作试办⾼职本科专业,是推进⾼职层次上移、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途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学选择“电⽓⼯程与⾃动化(电⽓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项⽬,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培养为主线,构建了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以“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应⽤型本科层次⾼端技能⼈才培养,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等职业教育应⽤型本科⼈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宋奇吼(1972- ),男,江西萍乡⼈,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系主任,副教授,硕⼠,研究⽅向为⾼等职业教育。(江苏南京 210031)李学武(1972- ),男,河南焦作⼈,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程系副主任,副教授,硕⼠,研究⽅向为⾼等职业教育。(河南郑州 450052)
[课题项⽬]本⽂系交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1年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科研⽴项项⽬“电⽓化铁道技术专业⼈才培养⽅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项⽬编号:2011B31,项⽬主持⼈:宋奇吼)
[中图分类号]G717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26-03
为贯彻落实《关于全⾯提⾼⾼等教育质量的若⼲意见》(教⾼[2012]4号)、《教育部关于推进⾼等职业教育改⾰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以及教育部召开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精神,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的通知》(苏教⾼[2012]5号),按照“提升⾼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探索⾼端技能型⼈才系统培养模式”的要求,苏州⼤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两校选择“电⽓⼯程与⾃动化(电⽓化铁道技术)”专业作为试点改⾰项⽬,采取“3+2”分段培养模式联合进⾏应⽤型本科层次⾼端技能⼈才培养的探讨与实践。
苏州⼤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基于两校战略合作的基础,充分利⽤⾏业优势、⾼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型本科的学科优势,取长补短,实施⼈才培养全程合作,为贯通⾼职教育与应⽤型本科⼈才培养进⾏了有效探索。为适应江苏经济转型与升级,满⾜社会对本科层次应⽤型⾼端技能⼈才的需求,两校拟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扎实、专业技能突出、综合素质优良、满⾜地⽅经济发展需要的本科层次应⽤型⾼端技能⼈才,以期为推动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更⼤的作⽤。
⼀、⾼职本科分段培养的社会⾏业背景
1.轨道交通供电产业急需本科层次的应⽤型⾼端技能⼈才。我国正在从“制造业⼤国”向“创造⼤国”转变,迫切需要⼤量⾼层次应⽤型⼈才。我国⾼职教育虽然在发展规模、内涵建设和教学质量等⽅⾯有较⼤的
提升,但在创新型⼈才培养⽅⾯存在不⾜,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对⾼端技能⼈才的需求仍有较⼤的差距。进⼊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进⼊历史最快发展时期,江苏省各城市地铁建设如⽕如荼,南京地铁更是跃居国内城市地铁⾏业前列。江苏省地处长三⾓,城市轨道交通发达,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已成为江苏省⼗⼤⽀柱产业之⼀。随着青奥会的临近,南京地铁建设也进⼊了⾼峰期。与此同时,中国铁路⾏业步⼊了黄⾦发展期,路⽹建设全⾯铺开,时速350千⽶动车组等世界⼀流的⾼速铁路技术装备⼤量使⽤,我国⾼铁技术⽔平和建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平。长三⾓地区从2006年7⽉京沪线电⽓化改造开通以来,先后建成开通了京沪⾼铁、沪宁城际、合宁城际、京沪线等重要电⽓化⼲线,电⽓化营业⾥程为89
2.3千⽶。电⼒牵引具有⾮常明显的技术经济综合优势,牵引动⼒电⽓化已成为铁路技术改⾰的⽅向,是实现铁路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随着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轨道交通供电技术也同步发展,⼤量新设备、新⼯艺、新⽅法⼴泛使⽤,⾼端技术装备⽔平与现有⼈员较低素质之间的⽭盾尤为突出,现场企业急需基础厚实、技能精湛的⾼端技能⼈才。⽬前在全国范围尤其是长三⾓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产业的应⽤型⾼端技能⼈才不管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处于奇缺状态,⼈才招聘的普遍做法是相互⾼薪挖⼈,⼈才匮乏已经影响到轨道交通企业的正常安全运⾏。⾼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能够很好地满⾜⽬前企业对应⽤型⾼端技能⼈才的迫切需求。
2.⾼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第⼀,具有本科层次培养的特点。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提倡宽⼝径、厚基础的培养⽬标,其优势是学⽣的⾃学能⼒和岗位迁移能⼒较强;缺点是学⽣的专业技能尤其是动⼿能⼒存在⼀定的⽋缺。本科层次的学⽣毕业后⼀般从事管理⼯作,实际动⼿能⼒很难得到有效培养。
第⼆,具有专科层次培养的特点。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来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针对性较强,着重于学⽣职业能⼒的培养,其优势是学⽣的实际动⼿能⼒较强,能够实现毕业即可上岗的培养⽬标;缺点是学⽣知识⾯较窄,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岗位迁移能⼒弱。
苏州大学优势专业第三,⾼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点。⾼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应⽤型⾼端技能⼈才,根据培养⽬标统筹制定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采⽤“3+2”⼈才培养模式,培养学⽣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满⾜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和实践动⼿能⼒。在“3+2”培养模式中,专科阶段重在培养学⽣检修维护⽅⾯的知识和能⼒,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在设计、⼯程技术管理⽅⾯的知识和能⼒,由此构成本专科分段培养中,理论与技能衔接贯通的⼈才培养体系。专科阶段的三年学习,侧重培养学⽣的实践动⼿能⼒,前两年半时间主要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系统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的知识;后半年时间安排学⽣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顶岗实习,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进⼀步提⾼学⽣的实践动⼿能⼒和⼯作适应能⼒,结合现场实际发现⾃⾝存在的不⾜。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以理论提
升为重点,培养学⽣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掌握⽂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法,通过⼀年半的学习使学⽣具备⼀定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能⼒,最后半年安排学⽣的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此阶段要求学⽣在完成顶岗实习和专科段毕业论⽂的基础上,进⼀步提⾼本专业技术领域的分析设计能⼒和较强的⼯程意识,具备⼀定的实际⼯作能⼒和决策能⼒,能够在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咨询、监理等企业从事技术与管理⼯作。
3.现有基础和特⾊。采取⾼职与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的应⽤型⾼端技能⼈才,能有效整合江苏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职教育与应⽤型本科教育各⾃的优势,培养⾼层次的职业技术⼈才,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科学、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州⼤学与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2”分段模式,培养本科层次的应⽤型“电⽓⼯程与⾃动化(电⽓化铁道技术)”⾼端技能⼈才,既符合地⽅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职本科分段培养⽬标
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充分利⽤基于⼯作过程的项⽬化课程改⾰成果,依托既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根据培养⽬标统筹制定对⼝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课程衔接贯通的教学体系,探索“3+2”本专科分段培养的⾼端技能⼈才培养模式,建成在国内具有⽰范效应的⾼职本科专业,提⾼学⽣的就业竞争⼒。
三、⾼职本科分段培养措施
1.构建本专科贯通的课程体系。本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充分利⽤了⾏业优势、⾼职院校实训资源优势、应⽤型本科学的科优势培养的特点,将⾼职教育与应⽤型本科⼈才培养衔接起来。以“厚基础、重实践”为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岗位分析,根据企业现场的岗位实际⼯作过程归纳出岗位典型⼯作任务,提炼学习情境,设置专业学习课程,借助本科院校完整的学科体系和深厚的师资⼒量,合理安排课程体系。
第⼀,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为避免教学资源的重叠和浪费,对于专科阶段和本科阶段均需开设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可在专科阶段开设并达到本科阶段的培养深度,本科阶段不再重复开设相应课程。
第⼆,专业课程的设置。在设置课程时,系统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内容,注重研究课程的内在联系,形成条块清晰⽽相互融合的课程体系结构。涉及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可分为四类:电⼦技术课程、计算机应⽤技术课程、设备检修维护课程、设计管理课程,其中,设备检修维护课程和设计管理课程是专科阶段的核⼼课程,能够很好地体现⾼职与本科阶段贯通的办学思路,使学⽣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和结构,着重培养学⽣的维护、检修等实践动⼿能⼒;本科阶段通过设计管理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的分析、设计和管理能⼒,使其具备实际⼯作能⼒和管理能⼒。
第三,实践课程的设置。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为了满⾜轨道交通⾏业供电技术管理岗位所要求的分析能⼒和实践动⼿能⼒,能够解决⾏业特有的技术多样性、具体性和综合性问题,重点突出了⾼职和本科阶段贯通的实践能⼒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专科阶段三年的学习,要侧重培养学⽣的实践动⼿能⼒,以轨道交通供电⾏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来构建课程体系,坚
持“做中学”“做中教”,基于⼯作过程的项⽬化教学,依托深度校企合作等⾏之有效的⼈才培养模式来提⾼学⽣的实际动⼿能⼒。应通过校内学习,使学⽣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原理、结构和检修维护⽅⾯的知识;安排学⽣在轨道交通运营企业进⾏⽣产实习,使学⽣了解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化,熟悉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管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完成毕业论⽂,进⼀步提⾼⾃⾝的实践动⼿能⼒和分析能⼒以及⼯作适应能⼒。专科阶段的毕业论⽂以应⽤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报告型观察型和实验型为主,以解决企业⽣产环节存在的⼩型课题,培养学⽣在实践中运⽤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本科阶段两年的学习,前⼀年半以理论提升为重点,培养学⽣的科研能⼒,分析、设计和管理能⼒,掌握⽂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法,通过设计课程的学习使学⽣具备⼀定的勘察设计、项⽬咨询管理的能⼒。最后半年安排专业⽣产实习、毕业设计。专业⽣产实习阶段要求学⽣在完成专科阶段⽣产实习和本科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步提⾼本专业技术领域系统的分析能⼒、管理能⼒和⼯程意识,使学
⽣经过⼀定的⼯程实践训练,具有⼀定的实际⼯作能⼒和决策能⼒,能够胜任轨道交通供电运营、勘测设计、施⼯、咨询、监理等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作。本科阶段的毕业设计以学术性为导向,选题类型以理论型、综合型和评述型为主,结合本专业⽣产、科技的前沿和急需解决的新问题,注重理论应⽤创新、实验⽅法创新和⼿段创新、技术应⽤创新等,以培养锻炼学⽣的综合能⼒、⾃学能⼒、探索和钻研能⼒。
2.构建本专科贯通的专业实践条件。根据专业研究规划,整合现有资源,依托现有专业实践条件,不断加⼤实践条件的投⼊,改善专业实践条件。
3.提升服务社会能⼒。结合本专业特点,依托现有的深度校企合作,在社会需求导向基础上,开展应⽤性的科研并加快产业化进程,⼒争在3~5年形成⼀批具有⾏业影响⼒的应⽤层⾯的产业化研究成果。
四、⾼职与本科分段培养的特⾊
1.依托深度校企合作,以综合能⼒培养为主线,实施⼯学结合的⼈才培养模式。针对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特点,依托华东地区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实现混编师资团队、实训资源和校企⽂化三⼤资源有效共享,校企双⽅共同设计⼈才培养⽅案、实施⼈才培养和质量评价,采⽤从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理论最后再实践的螺旋式培养模式,使学⽣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动⼿能⼒。在专科阶段,侧重培养学⽣的实践动⼿能⼒,理论学习服务于能⼒培养,围绕“⼊学初期,⾛⼊铁路,感知职业;⼊学中期,
深⼊铁路,熟悉⼯作;毕业前期,融⼊铁路,胜任岗位”三次实习,与专业课程⼀起构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培养的递进平台。学⽣通过⽣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带着问题进⼊本科阶段的学习,着重提⾼理论知识结构,培养分析、设计和管理
的能⼒,在掌握⽂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法后,通过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具备设计、开发和决策能⼒,达到⾼端技能⼈才的培养⽬标。
2.针对岗位的主要⼯作项⽬,进⾏基于⼯作过程的项⽬化教学模式改⾰。在⾼职教学中,本专业基于⼯作过程的项⽬化教学模式改⾰已取得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提炼⾯向专业的就业岗位的典型⼯作任务,形成专业学习课程,构建本专业课程体系,满⾜轨道交通供电⾏业对⾼端技能⼈才的需求。在专业主⼲课程教学实施中,以过程评价和企业第三⽅评价作为课程的主要评价依据。
3.实施⾼职本科双证书制度。在牵引供电安全与规则、变电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变电所⼆次设备检修与维护、电⼒线路、电⼯技术实习、综合实训等课程中,融⼊电⼯进⽹作业许可证(⾼压)内容,达到应知应会,帮助学⽣在毕业前获得电⼯进⽹作业许可证(⾼压)证书。
五、结语
当前,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转型,⾼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迫切需要上移,以适应区域产业转型
升级和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职院校中进⾏部分本科职业教育的试点⼯作,探索⾼职本科分段培养本科层次⾼端技能型⼈才培养模式,实现⾼职与应⽤型本科⼈才培养的贯通衔接,对于培养⾼端技能型⼈才、拓展我国⾼职教育层次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献]
[1]李斯杰.⽰范性建设后⾼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教研究,20l0(11).
[2]鲁武霞,李晓明.⾼职专科与应⽤型本科衔接:内涵特性及内蕴价值[J].教育发展研究,2011(19).
[3]潘懋元.应⽤型本科教育特点与建设重点的探讨[J].⼴东⽩云学院学报,2010(4).
[4]瞿⽴新.创建⽆锡地⽅性应⽤型本科院校的必要性研究[J].⽆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5]杨辉.研究与⽐较:海峡两岸⾼等职业教育[M].上海:上海⼈民出版社,2010.
车辆⼯程专业应⽤型创新⼈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本⽂介绍了西⽅发达国家应⽤型⼈才成功经验及我国应⽤型创新⼈才培养现状,并就车辆⼯程专业如何培养应⽤型创新⼈才进⾏实践与探索。
关键词:车辆⼯程应⽤型创新探索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业⽇益呈现出其“实践、应⽤、综合和创新”的特点,迫切需要在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作中能使研究⼯作深化、⽣产⼯艺⽔平和营销管理⽔平提⾼的应⽤型创新⼈才。
相关资料显⽰,2010年我国⾼校⽑⼊学率达26.5%,⾼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众化教育。伴随着我国⾼等教育体制改⾰的不断深⼊,⾼等教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组、合并与中⼼定位,办学形式多规格、多层次、多样化,学校的办学个性和特⾊也逐渐突显。为适应社会对⼈才提出的新要求,应⽤型创新⼈才培养模式应运⽽⽣。
⼀、当前国内外应⽤型创新⼈才培养的现状
(⼀)西⽅发达国家应⽤型创新⼈才培养的成功经验
⾼度重视应⽤型创新⼈才的培养,是经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发达国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20世纪50-60年代⼤⼒发展⾼等职业技术教育,在20世纪70-80年代开始发展应⽤型本科教育,提⾼了⾼等教育⼤众化和普及化的进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输送了⼤量⼈才。
在应⽤型创新⼈才培养⽅⾯,德国是⼀个成功的典范。德国应⽤科学⼤学是德国⾼等教育体系中⼀个重
要的组成部分。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从办学理念、培养⽬标、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都⽐较成熟的培养体系。德国约有2/3的⼯程师毕业于应⽤科学⼤学,是名符其实的⼯程师摇篮。其培养⽬标⼀个重要的特点是掌握科学的⽅法,擅长动⼿解决实际问题的⼯程技术专业⼈才。为保证这⼀⽬标的实现,学校采⽤“3+1”的教学模式,其中⼀个学年的实习期是保证其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完全⾯向职业和实践,从实际效果出发,企业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学校和企业相互依存,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践教学,教学内容主要来⾃企业,强调实践性与实⽤性。学⽣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常去企业参观、考察,了解企业的⼯作状况及实际⼯作程序。实践教学环节占总课时的2/3,学⽣的毕业论⽂(设计)课题来⾃企业的需求,并在企业中完成。
美国⼤学和技术学院中存在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学⼠学位教学计划旨在培养技术师。技术师具有较强的甚⾄⽐⼯程师更强的能⼒,对操作、程序和规划都有详细的了解,在把⼯程师设计的装置和系统转变为实际产品的过程中,起着解决整个⼯程设计中的技术核⼼问题的作⽤。英国、法国、⽇本等西⽅发达国家也⾮常注重应⽤型技术⼈才的培养。
(⼆)当前我国应⽤型创新⼈才培养的现状
当前,我国许多⼯科院校所培养的⼯程⼈才尚不能按照⾃⾝条件和社会需求准确、客观地定位,在学校类型和办学层次上追求“⾼、⼤、全”。按照“厚基础、宽⼝径、后劲⾜”精英教育阶段的培养模式进⾏教学
设计和课程安排,重点培养⼈才的学术性,⽽不太注重其应⽤性,⼈才培养模式单⼀,创新能⼒不⾜。这⼀⽅⾯造成企业难以招到所需求的能解决⽣产中实际问题的⼈才,另⼀⽅⾯⼤量⼤学⽣就业困难。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部在全国部分⼯科院校试点实⾏“卓越⼯程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创新能⼒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质量各类型⼯程技术⼈才。许多⾼等院校开始了应⽤型创新⼈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东理⼯⼤学提出了应⽤型创新⼈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提出了构建“知识⾯宽、综合性强、选择性⼤、课程模块化、短学程化、主辅结合”的应⽤型创新⼈才知识培养体系,构建以“明事理、有教养、会⼲事”为⽬标综合素质拓展体系,构建以实验教学平台、课外科技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计划为载体的实践与创新能⼒培养体系。宁波⼤学提出了“平台+模块”的应⽤型创新⼈才培养新模式,在改模式的课程结构体系中,必修课由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平台、专业基础平台构成,选修课由多个相互独⽴、知识整体的专业⽅向模块组成。这些在⼈才培养模式⽅⾯的改⾰与研究为我国⼯程技术⼈才培养模式进⾏有益的开拓与探索,必将是今后⾼校培养⼯程技术⼈才的新⽅向。
⼆、应⽤型创新⼈才培养是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速发展对车辆⼯程专业⼈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资料显⽰,⾄2010年底,全国铁路运营⾥程达到9.1万公⾥,⾥程长度位居世界第⼆,预计到2011年底,全国铁路运营⾥程将达9.9万公⾥,其中⾼速铁路运营⾥程将达到1.3万公⾥。随着京沪、武⼴开通运⾏时速350km/h的⾼速列车,我国⾼速铁路运⾏速度已开始⾛在世界的前列。同时,⾄2010年10⽉,
全国已有北京、上海等12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投⼊运营,运营⾥程达到1270公⾥,预计到2015年前后,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将达到87条,运营⾥程将超过2500公⾥。
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速发展,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迎来我国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产、运⽤与维修的需求⾼峰,也必将带来对车辆⼯程专业应⽤型⼈才的需求。⾼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与传统铁道机车车辆相⽐较,⼤量采⽤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这对运⾏管理⼈才提出了更⾼的要求。⽽以往车辆⼯程专业⼈才培养模式显然难以满⾜。因此,开展车辆⼯程专业应⽤型创新⼈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紧迫性。
三、车辆⼯程专业应⽤型创新⼈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构建“宽平台、模块化、多类型、多⽅向”车辆⼯程专业应⽤型创新⼈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应⽤型创新⼈才培养要求学⽣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定的⽣产实践及实验⽅⾯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较强的⼯程意识、⼯程素质、⼯程实践能⼒、创新能⼒、创业能⼒及团队合作精神。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速发展对车辆⼯程专业的技术⼈员的素质和技术应⽤能⼒提出了更⾼的要求,因此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出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内涵的多样化和技术发展的要求。在毕业⽣就业市场分析的基础上,车辆⼯程专业的学⽣毕业后主要从事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的制造、维修及运⾏管理三个⽅向。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课程体系设置模式。采⽤“3
+1”的教学计划模式,理论教学分成三个⼤的模块: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并根据不同的专业⽅向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设置相应的限选课程。把专业技术应⽤能⼒的培养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在每门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中都安排1~2周集中实践教学,培养学⽣实践动⼿能⼒。通过现场教学、实验实习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式,使学⽣对所教内容有完全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促进学⽣将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巩固理论。构建基于“宽平台、模块化、多类型、多⽅向”的课程体系。
(⼆)改⾰考核⽅式与⼈才评价体系
考试机制是建⽴在教育机制体系基础上的⼀种促进和发展教育的⼿段,主要作⽤于检查教学效果,同时对教师的教与学⽣的学予以客观评价,起到⼀种激励和竞争作⽤。以往本科⽣主⼲专业课程⼀般都采⽤闭卷考核⽅式,闭卷考试以考察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强调记忆、理解能⼒。⽽应⽤型创新⼈才培养⽬标的⼀个显著特点是注重学⽣专业技术应⽤能⼒的培养。因此在主⼲专业课程的考核中,改变了以往以闭卷考核为主的考核形式,采取了以专题论⽂、实际操作考核和笔试考核三种考核⽅式相结合的形式。在实际操作项⽬考核中,教师针对所任教的课程实验项⽬制定出相应的考核标准,由学⽣随机抽取实验项⽬进⾏考核,强化学⽣对专业技能的掌握。在专题论⽂攒写中,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重点和学科的发展趋势,拟定了论⽂题⽬,也可以由学⽣根据⾃⼰的某⼀专题的理解与研究⾃主选题,通过资料的查阅,学⽣之间、师⽣之间的相互讨论,独⽴完成专题论⽂,培养学⽣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笔试考
核中,采取闭、开卷相结合考核的形式,重点考核学⽣运⽤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产实际问题的能⼒。
当今社会不仅要求学⽣有出⾊的个⼈能⼒,还要求学⽣能够融⼊团队,积极参与团队建设,能够与团队成员分⼯协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因此在学⽣的考评体系中还应考察学⽣能否建⽴⼀致团队⽬标,能否协同合作相互信任,是否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及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三)探索校企联合培养⼈才的新模式
企校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双⽅共同参与⼈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的全⾯素质、综合能⼒和就业竞争⼒重点,利⽤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课堂教学与学⽣参加实际⼯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单位需求的应⽤型⼈才模式。
因此学校要加强与现场⽤⼈单位的联系,采⽤“订单式”培养模式,为企业量⾝培养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应⽤型创新⼈才。2011年5⽉我校与南昌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培养车辆⼯程专业应⽤型⼈才协议。同时聘请现场⼯程技术⼈员担任兼职教师,
在实践教学中聘请现场有经验的技师作为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参考⽂献:
[1] 林健.⼯程师的分类与⼯程⼈才培养[M].清华⼤学教育研究,2010(2).
[2] 刘晓保.“应⽤型本科”辨析 [J].江西教育科研,2007(1).
[3] 贾让成.论基于“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性 [J].⾼等理科教育,2005(6).
(责编闫祥)
⼯商管理类⼤学⽣就业论⽂
1明确就业能⼒的内涵,增强学⽣就业能⼒培养的适切性
(1)专业能⼒是提升学⽣就业能⼒的基础。专业能⼒主要指⼯商管理类学⽣已有的专业知识结构、学习能⼒和专业技术能⼒等。专业知识是学⽣主要通过专业课程设置及理论与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学习,将外在的⼯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内化为学⽣个体的认知能⼒,包括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这是学⽣个体成功的完成各项⼯作(活动)最重要的⼼理条件。学⽣对专业学习的程度,在⼀定程度上就决定了他的知识结构是否完善和思维习惯的优劣,⽽其知识结构和思维习惯⼜基本决定了他的就业⽅向,因⽽在专业教育中,要注重学⽣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这种完善的知识结构要有利于学⽣能够通过原有知识来融化新知识,进⽽产⽣新思想,逐步达到智慧的境界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为进⼀步增强专业技能,提升就业能⼒做好铺垫。学习能⼒是指学⽣从历史、现实学习知识,不断深化和完善对现
实的认识,掌握驾驭新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知识的动⼒源,从⽽形成不断开创各项⼯作新局⾯的能⼒。从狭义上讲,主要强化学⽣的问题意识,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获取、辨析及综合利⽤信息的能⼒;学会分享与合作的能⼒。促使学⽣从⾃⼰的认知结构、兴趣特长及需求出发,⼴泛地汲取新知识,不断填补⾃⼰的认知结构,从⽽充实、完善和发展已有的认知结构;使学⽣完全能够⾃主选择和决定⾃⼰的学习活动,不断努⼒实现新的学习⽬标;使学⽣在学习中产⽣强烈的创造欲望,以形成科学的批评性思维⽅式,追求具有创新性的学习成果。专业技术能⼒是指总体反映学⽣在特定职业岗位上具有的专业应⽤能⼒,旨在强调应⽤性和针对性,这主要依赖于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
(2)通⽤能⼒是提升学⽣适应能⼒的关键。这种能⼒是指那些与某种具体的⼯作没有必然关联性的通⽤性能⼒,即适⽤于不同的⼯作场景的能⼒。这些能⼒是得以圆满完成⼯作任务需要的最基本的部分,也是近年来⽤⼈单位⼀直最看重的部分,是个⼈最能持续运⽤和最能够依靠的能⼒。其能⼒是随个⼈⼯作经验和⽣活阅历的增加⽽不断发展,对⼯商管理类学⽣⽽⾔,通⽤能⼒主要包括健康的⼼理、积极乐观的⼈⽣态度、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较强的责任⼼、良好的⾃我管理能⼒、脚踏实地的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和⼈际交往能⼒。这些能⼒是要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也涵盖⽣活中的⽅⽅⾯⾯,如参与实践、归纳总结、观察学习、模仿体会、专业训练、实习培训、业余爱好、娱乐休闲、社团活动等。这些能⼒是⼯商管理类专业学⽣在步⼊职场中最宝贵的财富。
(3)可持续发展能⼒是提升学⽣应变能⼒的核⼼。这种能⼒主要是反映学⽣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从
容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它强调迁移性。可持续发展能⼒的⾼低是决定学⽣进⼊职场后是否能成为职业精英、实现持续就业的决定因素。对⼯商管理类学⽣⽽⾔,创新精神、团队⼯作能⼒、沟通协调能⼒、持续学习能⼒、组织管理能⼒则是学⽣职业可持续发展能⼒的重要内容,这些能⼒只有在学⽣步⼊社会⼯作⼀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近年来许多企业⽤⼈单位都希望毕业⽣在签约前来单位实习或试⽤,其⽬的就在于考查学⽣的可持续发展潜质。通过我校多年的⼯商管理⼈才的培养,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商管理类学⽣的这些能⼒是可以通过参加科技创新、社会实践调查、企业兼职等活动得以提升的。同时,从已毕业的历届毕业⽣我们也能发现,可持续发展能⼒关系到学⽣能否实现持续就业的愿望,也关系到学⽣未来事业发展的态势是否兴旺。
2创新⼈才培养模式,开展提升⼤学⽣就业能⼒的实践探索
据教育部资料显⽰,我国⼯商管理类专业属于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究其主要原因还在于毕业⽣适应能⼒不强、所学知识达不到⼯作要求、就业竞争⼒不具优势等问题。为此,兰州交通⼤学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学⽣就业能⼒为重任,以加强“三项能⼒”培养为主导,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1)强固基础以优质教学资源⼤⼒提升学⽣专业能⼒
⼀是夯实基础、注重实践、突出应⽤,着⼒于学⽣创新能⼒的培养。夯实基础,主要是强化英语、数学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坚持四年教学不断线。在保证专业核⼼课程开设质量的基础上,开设⼀定学分的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为学⽣拓展专业基础做好铺垫,强化学⽣学习专业基础课的质量。注重实践,以实践教学和动⼿能⼒培养为主导,将教师实践能⼒的提⾼与学⽣动⼿能⼒的培养紧密结合。在⼈才培养⽅案中,实验、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分的1/4以上。将企业经济活动、经济运⾏状况通过ERP实验、会计仿真模拟、证券投资即时模拟等实验再现真实情境,对学⽣职业技能的训练发挥了很好的作⽤。突出应⽤,以职业规划、特⾊培养为⽬标,以专业选修课为平台,进⾏专业⼈才的纵向深化培养。强化了专业技能训练,为⼯业、铁路运输、流通、银⾏等企业进⾏特⾊⼈才培养,充分满⾜学⽣个性化的需要。创新能⼒的培养,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创新实验、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尽可能多的为学⽣提供各类科研训练的⽀持平台,强化学⽣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培养,努⼒提升学⽣服务、奉献社会的能⼒与⽔平。⼆是抓好专业核⼼课程与及教学团队建设,为学⽣提供坚实的专业学习⽀撑。多年来,兰州交通⼤学经济管理学院以⼯商管理类专业核⼼课程与教学团队建设为切⼊点,在已有的⼯商管理类专业9门核⼼课程中,已建成“财务管理”、“管理学”、“微观经济学”3门省级精品课,5门校级⽹络课程。核⼼课程的⾼标准建设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