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运法满堂皆活———听朱文君老师教小古文
作者:顾海英 杨灿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4期
    听朱文君老师上课之前,我们从来不敢想象,听一堂她的小古文课所获得的享受,竟然不亚于看一场昆剧或评弹的名家表演。她的课堂教无定法,每一篇小古文所侧重的教学法都不一样,而且都超乎观课者的想象。冯梦龙的《活见鬼》,她用的是表演法;彭端淑的《蜀鄙二僧》,她用的是聚焦法;《芦花》,她用的是诵读法;刘禹锡的《陋室铭》,她用的是故事讲述法……朱老师那种信手拈来、了无痕迹式的教学技巧绝非一日之功,但她的“道法”却不难学。上士闻道,法乎其上。那么,朱老师值得大家效仿的上上之法有哪些呢?
    道法一:朱氏读法
    朱老师的小古文课,“读”是贯穿始终的。对于重复性朗读,学生们通常会感到枯燥,可她就有本事让学生在她的引领下,不知不觉中读了很多遍还不知疲倦,还读得津津有味!她的“读”非常有特。以小古文《芦花》为例。
    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呈现学习内容之后,先让学生们读一遍,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想象一下画面(第一遍)。然后,让学生再读一遍,要求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遍)。接着,让男女生分别读一遍,展现各自的风格(第三遍)。随后,朱老师自己示范读了一遍,要求学生说出老师朗读的特点。孩子们很快说出,“花”“来”读得很长,“荻”“”“雪”读得很短。之后,她就显示出PPT上的诵读符号,让学生根据符号来读(第四遍)。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感觉马上就出来了。之后,她让学生加上手势再诵读一遍(第五遍)。紧接着,她根据句子长短平仄的特点把这篇小文吟唱出来。经过示范之后,她再要求孩子们一句一句跟唱(第六遍)。几遍唱下来,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出口成诵。
    针对那些四字较多的小古文,如《薛谭学讴》《杉苇刚柔》,她会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来读,一边读,一边拍桌子、打拍子,一气呵成地读。
    严格地说,她的“读”不仅仅是读,而且有读、有诵、有吟、有唱;讲快慢、重节奏;有感情、有表情、有动作;分个人、分男女、分小组。总之,汉语的语音特点以及文言特点,经过她的带领和点化,总能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感受到。
    道法二:聚焦蜀鄙二僧清彭端淑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
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
    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对于小学生而言,刚看到文
    言文时,难免会有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现象,“聚焦”策略是朱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最多的方法之一。在给三年级的学生上过9 篇小古文后,她把彭端淑的《蜀鄙二僧》作为第10 节小古文课呈现给学生。她不解释内容,让学生先读,只告诉他们“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之后,让学生说出这篇古文中不懂的字。于是,黑板上开始出现一个又一个的“不懂的字”———“钵”“蜀”“鄙”“哉”“语”“惭”“南海”“恃”。有些难字刚被朱老师写到黑板上,就被一些学生解释出来。这样,在整个班级学生的参与下,不能理解的字越来越少,最后就聚焦在仅有的几个字上,再经朱老师一点拨,学生就全明白了。朱老师一般不会把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按照她的提示去猜。学生猜出来后,不仅成就感强,而且记得牢。
    逐字逐句解释古文的教学模
    式,在她的课上是看不到的。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兴趣,使其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发挥他们的最大潜能,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才是朱老师最看重的。纯粹教知识点的授课模式无以让学生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的
世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她一再强调的。
    道法三:故事
    朱老师喜欢孩子,也懂孩子。
    她知道小学低龄段的孩子们爱听故事,所以常常以讲故事的方式切入课堂。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她的开场就让我们耳目一新。“有这么一位大官,原来在京城当官,所以家里的房子这么大。你们看。”PPT 上呈现一处私家园林。
    “后来,他因为在皇帝面前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皇帝不认可,他还不依不饶,皇帝一生气就降了他的官职。于是他来到一个省里当官,这是他的新家,你们再看。”PPT 上的房子呈现一个别墅。“贬官就贬官,他在自家门口还贴了一副对联。你们看。”PPT 上呈现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皇帝知道他还在想争辩,又贬了他的官。这次他搬到怎样的房子里呢?你们再看。”“……最后,他住进这么一间茅草屋。这次他更厉害,对联索性不写了,直接写了篇文章,写这么长,还写得千古流传!你们看。”PPT 上呈现《陋室铭》原文。“这个人就是唐代的刘禹锡!”我们听她一路讲下来,感觉像听说书那样享受。
    陋室铭
    唐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入帘青。谈
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她的PPT 在呈现小古文的时候,会留下一些悬念,就像说书人总有那么一个“下回分解”一样,让学生充满了阅读期待。
    朱老师的这三个道法,可学
    可用。但要把这“道法”用活,靠的是一颗真正懂得学生并与之共鸣、共情的心。
    朱老师在课堂上很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有些孩子通过组词法正确解释了字义,她就说这个方法是“某某组词法”。将孩子的名字与方法相连接,既让其他学生觉得新奇有趣,也让那名学生自信心爆棚。她非常关注每个孩子身上的亮点。有些学生古文念得不流畅,但是只要经过不断尝试,能最终圆满完成,她都会大大夸赞一番。因为她觉得老师最大的价值就是召唤出学生爱读书,愿啃硬骨头的勇气。像《陋室铭》这种非常体现作者风骨的古文,她会让学生们自己发现“惟吾德馨”的内涵,却又不愿刻意将作者的价值观加到每一个孩子身上。她说,孩子们会一天天长大,在积累到一定的生活经验后,他们自己会做延伸的体悟和理解。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她碰到的案例比比皆是。
    她上每一节课前虽然都有
    备课内容,却从来不愿按照固定流程来限制自己的教学,而是基于学生的反应随机调整,以学定教,顺学而
导。“站在课堂上,把你自己忘掉,把你的教案忘掉,张开你的每一根触角去接收来自孩子的细微的情绪和感受,和孩子想到一处去,教学方法自然就有了,而教学之妙、教学之乐也都在其中了。”朱老师常常对青年教师这样说。
    朱文君老师的课因为以“心”运“法”,所以满堂皆活。
    【小古文课堂纪实】
    来做一棵“小古文圣诞树”这是三年级的第二节小古文课。
    孩子们参加完学校运动之
    后,陆续走进教室。看见朱文君老师已经在教室里,他们立刻自发地背诵起前一节课学过的小古文———“黄白二猫,斗于屋上……”朱老师见状立刻加入进来,还配合了手指表演———“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竖起拇指表示“耸毛”;又翘起小指便是“竖尾”;再换成双手的食指与中指相对,表示“四目对射”…… 孩子们同样用手指玩开了———“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所有的孩子都被卷入到生动有趣的诵读中。课,就这样开始了。
    “今日天阴,细雨如丝,正适合来学这篇小古文。”朱老师出示了小古文《雨》。
    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这篇小古文对于三年级的孩
    子来说,难度不大。全班清晰无误地读了一遍。朱老师紧跟着也读了一遍,她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很有画面感。原来古文可以读得这么美!读完之后,朱老师告诉同学们,这样读,只是一种读法,这篇小古文还能这样读。说罢,她一边拍手打节奏,一边像念歌谣一样读了起来。孩子们倍感新奇,立刻模仿起来。朱老师先后换了三种节奏来读,都朗朗上口,非常好听。
    “你们能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读吗?”朱老师开始让学生自己来尝试创作。教室里诵读声此起彼伏,学生们的诵读非常有韵味。等教室慢慢恢复平静,朱老师的问题来了。
心的组词    “为什么这篇小古文能这样读?”
    “因为都是四个字一句,不像现代文一句五个字,一句十个字……不好打节奏,比如……”这个男生的回答有些冗长啰嗦,朱老师笑眯眯地耐心等他说完,然后说:“能用简洁的语言回答我的问题吗?”男孩想了想,重新组织了语言:“因为这篇小古文都是四字一句,所以可以这样打着节奏读。”“对了,语言简练,学习效率才高。这一点,我们要向古人学习。来,再读一篇长点的,看看刚才打节奏的方法还能不能用。”朱老师出示第二篇
小古文《雪》。
    雪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孩子们立刻试着读起来,有些孩子很快到了节奏。但当读到“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这几个不规则短句时,就卡住了。
    朱老师笑道:“读到这里怎么没节奏了?”
    孩子们说:“字数不对了,不是四个字一句了。”“对呀,这篇小古文里,有几句话很调皮哦,有的伸腿,有的缩脖子,我们能给它改改吗?”“当然可以!”“‘飞鸦千百成’可以改成‘飞鸦成’”。
    “那为什么不改成‘飞鸦千百’呢?”
    “因为‘飞鸦成’包含了飞鸦很多,成千上百的意思,而且组成了一大。而‘飞鸦千百’只是说‘多’,没有‘成’的意思。”没想到,三年级孩子的“抠字眼儿”能力还挺强。
    “这样细微的差别,你们都能感受到,还有什么古文能难倒你们呐!”朱老师赞叹道。
    接下来的改句,更多的智慧从孩子们的口中迸发出来,讨论热烈展开。
    “‘夜半,北风起,大雪飞’可以改为‘夜半风起,大雪纷飞’。”“‘清晨,登楼远望’可以改为‘清晨远望’。”“不对,在哪里望呢?注意不能把原来的意思改变了。”“那就改成‘清晨登楼’吧。”“一样啊,登楼之后,还要远望呢。”“给‘清晨’加两个字不就行了?”“清晨起床?”“古人‘起床’怎么说?”“不知道,再换一个。”“待到清晨。”朱老师看看火候差不多了,方才插话:“我喜欢‘待到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