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贷款戴相龙: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解决不良贷款
finance.sina 2001年11月01日 17:28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1日电(记者张旭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今天在此间表示,当前金融全球化趋势在逐步加强,全球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得到极大提高的同时,全球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当前要解决我国的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
  戴相龙今天在“2001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演讲时说,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金融全球化趋势也在逐步加强。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9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和地 
区相继爆发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成为困扰和束缚许多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
在我国,金融业存有的一个重大风险就是国有独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
  戴相龙说,不良贷款数额较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中有一部分,是我国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过程中必须要付出的改革成本。近年来,为解决不良贷款问题,我国已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出现一些积极的变化,新增贷款质量普遍提高。到今年9月底,不良贷款比例已比年初下降2.6个百分点,而且今后几年将继续保持下降的趋势。不良贷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下降,国家处置不良贷款的能力不断增强,但降低不良贷款的工作仍然十分艰巨。
  他说,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要采取综合措施。除了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整顿社会信用、完善金融法规外,根本出路在于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根据我国“十五”规划,将分步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进行综合改革,有条件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改组为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管理,大幅度减少新增不良贷款,依法收回和处置已发生的不良贷款。债务人按期归还贷款有困难,经债权银行同意,可以延期还款,可以提出债务重组方案,也可以依法申请破产。但不能对债权人提出的偿债要求置之不理,不能躲避债权人。否则,执法部门将依法处置。为了准确反映资产质量,争取从明年开始在全国正式实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十五”时期,要监督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比例平均每年下降2至3个百分点。为防止道德风险,国务院已决定和公布,不再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追加剥离不良贷款,现有不良贷款由商业银行依法处理。
  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置不良资产,是国际通用的做法,已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对改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运行过程中也遇到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环境较差,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营权限和处置手段不够,不良资产处置效益较低等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将严重影响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和发展。
  戴相龙表示,此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在我国召开,各国专家共同交流处置不良资产的经验,这对我国加速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提供了学习机会。他说,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在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监管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更好地发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
  据悉,由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联合举办的本次不良资产处置国际论坛是我国首次举办的不良资产国际性会议,上次“亚太地区不良资产处置论坛”去年在韩国汉城举办。(完)
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特点是:不良贷款数额巨大、逾期时间长、清收难度大以及投放点集中等.这些不良贷款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它包括体制因素、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因素、银行内部因素以及企业因素等.面对这些不良贷款,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第一,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降低不良贷款.第二,建立贷款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把降低不良贷款比例的任务落到实处.第三,严格把好新增贷款质量关,优化增量,用增量来促进活化存量.第四,建立不良贷款转化机制.第五,积极参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把贷款债权债务落到实处.第六,加强业务培训,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素质.
上楼主要说的是对策,我就说说原因吧
第一点原因,就是银行贷款审批程序流程不完善,漏洞百出。就是说银行的放贷制度不透明,无相互制约与审查。
第二,银行部分事后监督与审计不到位,内部管理实行家长制,一把手制度,一切听令于一把手。事后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与监督成为摆设。
第三,历史原因:在计划经济中。从事政策性银行的职能未能完全褪去,历史上为响应政策而不惜牺牲正常的放贷程序,而累计下来的政策贷款。
第四,国有企业的倒闭改制。以前,银行都是支持大型国企,由于国企管理复杂,财务状况
无法摸清楚,再加上国企私有化中存在的暗箱操作,最后资产流失后,银行无法追回贷款。
第五,听命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出于对地方经济负责的动机,千方百计的涉及到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之中,并介入银行的放贷行为,以支持其地方发展。这个过程中,由于银行迫于压力而放弃部分对放贷企业的事先审查与监管,而造成不良贷款。
第六,银行自我的新业务开拓能力,盈利能力不足造成的。传统银行业务已经无法支撑银行的后续与可持续发展,但中国现今任然缺乏高等的金融人才,在银行业务创新与开拓方面,面临巨大挑战。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博弈分析
无忧会计网 www.51kj
时间:2008-6-3 10:21:00   作者:刘儒?#092   来源:《浙江金融》2008年第4期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或者已有迹象表明借款人不可能按原定的贷款协议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本息而形成的贷款。我国自2002年全面实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该制度按照贷款的风险程度,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不良贷款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提供的数据,到2006年6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827.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7.53%。其中,次级类贷款余额为3066.7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1.8%;可疑类贷款余额为5038.9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96%;损失类贷款余额为4721.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2.77%。从不良贷款所处的机构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557.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9.47%;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3.09%;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845.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72%;农村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66.4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6.64%;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36.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例为0.87%。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以及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仍然较高,与《巴塞尔协议》要求的不良贷款比例5%还有相当差距。 

 
  居高难下的不良贷款已经形成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的硬约束,并成为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障碍。然而,基于公众对国家信用的信任和不断增加的增量存款,暂时没有出现流动性问题。一旦风险累积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金融体系信用链条收紧,进而形成系统性的支付危机。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治理不良贷款的具体措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从银行与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入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对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有所帮助。
 
  一、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银行和企业的博弈对局中,局中人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通常是由于企业对所欠债务拖欠不还而形成的。我们可以把企业拖欠债务造成的后果加以公式化并进行最优化分析。
 
  假定企业贷款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Q,表示企业的贷款数额,W表示企业还款的拖延期。dCH/dQH>0,表示贷款数额增加将会引起企业还款成本的增加(要支付更多的利息)。dCH/dW≤0,表示拖延期越长会使企业还款成本下降(可用这笔款项进行投资以获得更多利润抵减还款成本)。
 
  假定银行借款给企业的成本函数为
 
 

 
  其中,QA表示借款数额。dCA/dQA>0,表示银行借出款项数额增大,将会引起银行成本的增加。dCA/dW>0,表示企业拖欠期的增加将会使银行成本增加。
 
  企业与银行的利润函数分别为:
 
 

 
  其中,PH企业的投资利润率,PA为银行的贷款利率。分别求企业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得到企业与银行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利润最大化的两个必要条件是:
 
 

 
  对于银行来说,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条件是: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企业与银行博弈的焦点在于拖延期W。银行只能受企业拖延期W的损害而不能控制这一拖延期。①②③式表明,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为拖延行为所付出的代价为0,所以企业的这种行为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是,我们知道,企业的拖延期越长,银行遭受的损失越大。从宏观的角度看,必须对企业拖欠债务的行为进行控制。
 
  二、企业之间的博弈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让我们来建立一个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企业之间的博弈结构。我们发现,企业在进行债务是否偿还决策时,也面临着类似于“囚犯难题”(prisoner′s dilemma)的困惑:企业理性的微观抉择必然导致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延缓。
 
  我们假定,只有两个企业,甲和乙,这两个企业的目标都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都将选择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策略。我们还假定企业的抉择只有两种,还款与拖欠。如果企业都选择还款策略,也就是按照与银行达成的借款条款及时还款,这将使得整个社会保持良好的信用状况,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维持较好的市场秩序,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此时,两企业都获得5分的收益。相反,如果两个企业都仅从本企业利益出发,采取拖欠的策略,那么两者都不仅得不到还款产生的好处而且还必须分担由于拖欠而导致宏观经济发展延缓所产生的成本,均得到10分的损失。如果甲企业采取拖欠的策略,而乙企业采取还款的策略,那么,企业甲用这笔款项进行投资得到10分的收益,并分担拖欠产生的成本2分,总和获利8分。企业乙采取还款的策略,提供了还款的好处,却承担了还款的成本(比如,再借款以还款),并且还要承担企业甲拖欠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发展延缓的成本,从而得到的损失是14分。反之,如果甲企业采取还款的策略,乙企业采取拖欠的策略,那么甲得到的损失是14分,而乙企业获得的收益是8分。 
 

 
  首先,让我们考察策略组A。两企业都选择还款,双方均获利5分,这是有利于宏观国民经济发展的最优策略。但是,这一策略组并不稳定,因为在一方选择还款策略不变的情况下,另一方就有选择拖欠的经济动因,这时选择拖欠就有收益8分的可能性。所以,从理性行为来看,任何一个企业均有可能选择拖欠。也就是说策略组A是不稳定的。
 
  对于策略组B来说,甲选择还款,乙选择拖欠。乙获利8分这是它的最优选择,乙没有改变策略的动机。但是甲就有改变选择的经济动因,因为这时如果它也选择拖欠,那么策略组变为D,这时它的损失就会减少4分。同样对于策略组C来说,甲没有变更策略的经济动因,但是乙却有变更策略的动因。因此B和C策略组均有着内在的不稳定性。这一模型分析的现实意义在于宏观上需要各企业都守信用及时还款,但是有些企业采取了还款的策略,有些企业采取了拖欠的策略,采取拖欠策略的企业没有经济上的动因去改变自己选择,采取还款策略的企业却有改变策略的经济动因,其结果是:许多企业不顾宏观经济的恶化而采取了拖欠的策略!
 
  再来看看策略组D,甲乙企业均选择拖欠。对此,如果一方的策略不变,另一方也就没有改变策略的经济动因,因为只要变更选择,最后的策略组就是B和C,它的损失就从10分增加到14分。因此,谁也不会首先去改变自己的策略。也就是说,策略组D是一个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策略组合。
 
  模型分析到了企业拖欠银行债务的症结所在。那么,我们如何来克服企业的这种行为呢?虽然博弈模型分析本身也有解决办法,这就是理性的企业在经过若干次选择拖欠策略后,可能会意识到这种策略的严重后果,经过多次协商,使采取拖欠策略的企业变更策略,也就是说企业之间多次博弈之后可能会回到策略组A,但多次博弈给社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而且企业之间达成协议的可能性也很小。并且这一策略的有效运作在理论上必须以博弈的无限次来保证,从实际情况来看,无限多次的博弈是不可取的。所以模型所提供的解决办法不是现实的解决办法。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措施
 
  企业都知道自己拖欠银行债务的行为会影响宏观经济的发展,但出于本企业利益的考虑,理性的企业都不愿首先还款。要打破企业失信的囚徒困境,仅仅依赖内在因素,如企业的道德品质等,在目前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无疑是一项很高的要求,这样约束企业行为的外部因素就显得很重要。
 
  (一)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为商业银行提供良好的信用环境。一是大力开展全民诚信教育,提高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提升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氛围;二是建立国民信用体系,建设全社会共享的信用数据库网络,建立企业的信用档案,将其银行贷款、信用状况、偿债能力等进行纪录,实施相应等级管理,并进行商业化,使银行、公司或业务对象可以依法付费查询。
 
  (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保护债权人利益。能否解决好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是否有一个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司法环境。政府应该加强金融立法工作,出台保护银行债权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企业逃避银行债务的行为,对那些不讲信誉,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予以通报,并在贷款和结算等方面给予处罚,保障银行的正常经营。
 
  (三)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完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商业银行的出资制度和法人财产制度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出资人以股东形式拥有银行的终极所有权,股东的出资形成银行的法人财产。可以在银行建立起国家所有权与银行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又相互制约的权利结构,既保证了所有权在经济上的规范实现,又能够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高效流动;同时,有助于明晰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在权、责、利的激励、约束下,从管理上有效地控制风险,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有效防范内部道德风险。同时,在一定意义上阻断国家对国有商业银行的直接干预,形成有效的银行法人治理结构,保证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
 
  (四)强化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制度,严格贷款审查。一是建立健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合理运用信用风险化解技术,尽力减少信用风险;二是借鉴外资银行“四只眼原理”来进行贷后管理,即建立一支专业的贷后检查队伍,使其成为银行贷款管理的第二双眼睛,直接面对客户监控贷款,了解企业经营情况,掌握贷款的风险状况,及时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三是增强银行的信息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保证制衡机制的正常运作;四是按照“审慎监管”的原则,全面实施银行资产五级分类法,针对不同资产可能面临的损失提取相应的呆账准备金;五是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稽核与监察体系,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提高盈利能力。
 
  (五)制定对失信企业约束惩罚机制。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依法设立的惩罚措施能够防止大多数商业欺诈和不良投机行为,让遵纪守法的企业得到保护和发展,将不守信用的企业在市场中摒弃,根据其情节严重程度,在一定的时段内阻止他们再度进入市场。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管理和研究
    所谓银行不良贷款,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银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要不断地大量发生贷款业务,而这就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因此存在不良资产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
    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业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扩大对外开放已是不可避免,面临的金融风险必然加大。在我国,金融业存在的一个重大潜伏风险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它综合反映了国民经济深层次的矛盾。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是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各方面因素(如经济干预、金融三乱、管理松驰、企业亏损、信用缺失、决策失误等)所致,是由于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内部与外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我国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原因
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除了部分国有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营和财务管理遇到困难以外还可以分为外部经济环境和商业银行内部的因素。
  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为不良信贷资产的产生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1.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扭曲了政府、企业、民众的经济行为。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或多或少地充当了同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事务,从而变相误导了银行的经营作为,扭曲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和向。同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基础薄弱,市场机制不够健全,政府、企业和民众对商业银行经营行为商业化、贷款市场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能很好理解和贯彻,从而形成的经济、金融、法律、社会和民事环境,银行的权益受到伤害,不良贷款日积月累,积重难返。
  2.一些国有企业资本金严重不足,银行贷款被用作铺底资金。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占用的资金是不等量的,其最低额是企业必须经常占用,在需在资金最少的时候也不会空闲出来,这种最低限额的铺底资金,应该使用资本金,而不宜使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无法归还。改革开放以来,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绝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方面,老企业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几乎完全依靠向银行贷款,甚至于有的新企业基本上是使用银行贷款建成的 。这就使得一些国有企业负债过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到期收回。
  3.信用观念的扭曲。由于企业拖欠贷款的现象存在多年,而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没有受到利益的损害,有些甚至还得到了好处,天长日久就使得人们的信用观念转变、扭曲、颠倒,加之
少数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维护社会信用不力,默许一些国有企业把自己的损失转嫁给国有商业银行,而国有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不正确的观念,对贷款能否及时收回注意不够,对到期的贷款催收的工作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利益,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因素对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膨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贷款管理机制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近十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突飞猛进,但不容忽视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着重数量规模,轻质量效益的粗放经营倾向,重贷轻管,重放轻收,跟踪不到位,约束力不够,特别是违规操作比较多。可以说贷款管理机制的落后、管理环节上的薄弱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
  2.贷款风险监测机制不健全。认为信贷管理重物不重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管的品质、素质和个性等方面的综合考虑:信贷风险监测制度不完备,限于风险贷款的统计工作,缺乏贷前、 贷中和贷后环节的风险评估,不能做到及时掌握贷款企业的资产、负债、盈亏情况的变化:预警机制没有建立,很大程度上不能有效监测信贷风险。
  3. 防范和化解不良信贷资产,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眼睛向内,准突破口,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更新观念,把不良信贷资产提升到一种可挖掘利用资源的高度加以认识。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存在带来的后果
  2006年外资银行在中国正式享受国民待遇,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外资银行的激烈竞争。如果不良贷款比例不降下来的话,银行的经营效益首先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不良贷款的贷款利息难以收回,银行还须支付储户存款的利息,另一方面,银行大量的资产沉淀在不良贷款上,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大大地降低,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随着银行商业化进程加快。银行的政府彩将会越来越淡,银行要凭自身在社会上的信誉,靠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服务质量来蠃得客户,如果不良贷款的比例高而效益下降,银行就会难以生存,将会在和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1.不良贷款的存在不利于银行业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银行发放贷款的资金主要来
自存款,不良资产过多,许多贷款无法收回或不能按期收回,就有无法支付到期存款、发生存款支付危机的可能。我国商业银行现在存款支付没有发生问题是因为有多年来形成的良好信誉,加之有国家作为其强大后盾,能吸收到大量新的存款,可以利用新存款支付老存款。如果情况发生变化,某家银行的新存款减少,老存款的支付就可能出现困难。如果国有商业银行出现支付困难,则我国银行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就可以出现动荡。
  2.不良贷款的存在会助长企业互相拖欠贷款,使社会信用恶化。企业相互拖欠贷款和国有企业拖欠国有银行贷款,是当前社会信用恶化的两种主要表现,而且它们的根源是相通的、互为因果的。企业相互拖欠,销货企业不能及时收回销货款,归还银行到期贷款,银行的不良资产就会增加。反之,银行不良资产增加,等于接受了被拖欠企业转嫁过来的损失,减轻对企业催收贷款的促进和推动力度,等于银行放纵和助长了企业相互拖欠贷款。因此,只有采取坚决措施解决企业拖欠银行贷款问题,才能促进和推动企业间清理贷款拖欠,使整个社会信用状况得到了改善。
  3.不良贷款的存在损害了银行和经济的发展。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信贷支持。如果银行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则银行不仅要用于贷款的资金减少,而且不敢放手发放信贷,
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对银行业务的发展危害也很大。一些国有企业信用状况不好,主要表现为对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不守信用,而对外资银行却是守信的。加入WTO后,我国同外资银行的竞争加剧,外资银行必然千方百计地同我国商业银行争业务。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整顿国有银行同国有企业的借贷关系,彻底消除企业拖欠银行贷款的  现象,则我国商业银行将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4.不良贷款的存在使银行改革无法进一步深入。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方向是四家国有商业银行逐步实现股份制,已实行股份制并具备上市条件的其他商业银行逐步实行股票上市。实行股份制和股票上市需要增加透明度,公开资产负债和财务状况,达到有关标准。如果不能把不良资产降下来,就达不到上市标准,就不可能上市,即使上市了,股票的出售也将成为问题,这就会推迟我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