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绿信贷风险防控研究
□ 南京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状况日益改善,但也面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推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将绿发展融入各行各业迫在眉睫。本文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绿信贷风险分类、特征,以及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所谓绿信贷,又称为可持续融资(Sustainable-Finance)或环境融资(Environmental Finance),是指银行严格控制“三高”产业的信贷发放,即高污染、高排放和高耗能行业,同时加大支持“绿”经济的发展,即低碳循环、节能减排的经济形式,以信贷这一杠杆引导社会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以及降低能源损耗,达到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绿信贷业务在常规信贷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国家环保政策以及产业绿可持续前景等各种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在考虑绿信贷风险时在往往不能忽略政治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
一、国内外绿信贷发展状况
(一)国外绿信贷发展状况。早在1980年,美国就通过颁布《超级基金法案》,正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
了在发放信贷资金时商业银行要保证该笔项目无环境污染的可能并对其承担永久环境保护责任。1988年,德国成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绿银行(又称生态银行,Eco-bank),其主营业务就是发放环境保护相关的信贷。2002年,荷兰合作银行集团的高级经济师Marcel Jeucken、多伦多大学环境研究所职员Sonia Labatt和Rodney.R.White相继提出关于绿信贷的理论。2003年“赤道原则”的提出更是为全球众多金融机构提供了国际项目融资的新标准。作为一套基于社会责任提出且非强制参与的企业贷款原则,“赤道原则”的广泛运用充分显示了各国对绿信贷的高度重视。2005年,Olaf Weber指出欧洲大部分银行都已经通过将环境风险评估因素、可持续金融理念与日常生产经营相融合,从而促进环境风险的内化。2007年,一项有关银行绿信贷的研究表明,虽然短期来看,坚持绿业务发展导向使得银行的营业成本有所上升,但是长期观察发现,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化经营模式能够提升银行的声誉、社会影响力以及长期回报率。
(二)国内绿信贷发展状况。2005年,原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为保障银行业持续健康地发展,金融改革特别是银行信贷风险的规范与防控是必不可少且必须重视的内容。2007年7月《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出台,这一举措标志着绿信贷这一经济手段全面进入我国污染减排的主战场。同年,我国中农工建交五大行共发放支持节能减排重点项目贷款1063.34亿元。2012年,中国银监会出台《绿信贷指引》,该指引应用范围覆盖了各个涉及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包括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各省级农村信用社、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
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及金融租赁公司。期间,各家银行也纷纷出台内部信贷政策指引,并将绿信贷作为社会责任报告中的重要部分进行专门披露。各家银行各项规定、方法指引不断更新,对绿信贷的发展都采取了政策倾斜、资源倾斜的做法,我国银行业绿信贷愈发受重视。
二、银行绿信贷风险分析
(一)绿信贷风险分类及特征。商业银行传统信贷风险主要有八类,分别为:信用风险、流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战略风险。基于绿信贷以可持续经营和绿环保理念为原则,我们在考虑其风险时要重点
40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现代金融2020年第4期  总第446期
农村商业银行贷款41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20年第4期  总第446期
关注环境因素的影响。
1.信用风险。除考虑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出现问题,比如产品市场竞争力降低、盈利减少、信用评级降低等,绿信贷业务信用风险影响因素还包括:一是由于我国碳交易定价机制不完善且交易价格有别于国际市场,且实际生产中主要依赖于国际定价机制,这就导致投资项目的收益具备不确定性,其信用风险自然上升;二是项目贷前审查存有漏洞,如建设前期对涉及环保相关的部分可行性研究不到位、项目环保技术不过关、改造成本过高或者项目建设停工等均会增加其信用风险;三是项目贷后监督失误,如项目完工后其环保技术更新换代不及时、环保政策紧缩导致其不符合绿信贷指引要求、项目垃圾污染处理未达到预期目标等导致信用风险提升;四是企业自身管理过于宽松或者社会责任感缺失造成项目运作过程中环境治理成本和行政处罚成本增加,从而阻碍企业日常经营导致企业盈利难度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造成信用风险。
2.市场风险。影响绿信贷业务各种市场风险的因素包括:一是利率风险。绿信贷投资项目大多数是受政策扶持的项目,贷款利率普遍较低且周期较长。倘若利率上升,银行在为吸纳的存款付出更多利息的同时却无法随意提高投资于该领域的贷款利率,进而造成银行存贷利率差缩小,形成高成本低收益的局面,面临资产损失的风险。二是汇率风险。在绿信贷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机构免不了参与国际绿项目中,结算也会采取外汇形式。由此,汇率的起伏必将影响信贷资产回收和盈利情况。三是通货膨胀风险。通货膨胀,即钱不值钱,也就是说资产实际价值低于账面价值,从而遭受损失。
3.环境风险。环境风险作为银行绿信贷业务的特殊风险点,对于绿信贷业务发展存在重大潜在危险,
绿信贷业务环境风险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一是因投资项目造成的恶劣环境问题,导致项目中止或者银行被迫撤资,继而导致贷款无法收回形成不良;二是因为已授予贷款项目的环境问题,银行机构会因为信贷传递机制遭受连带责任或者经济处罚,从而导致资产损害以及声誉受损的可能性。
4.政策风险。我国对于绿信贷仍然没有形成
完整的制度体系,对业务的实际发展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口径,而各家银行的评估指标以及授信额度自然有所不同。另外,绿信贷由于操作过程及信贷审批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信贷获批结果就会因为各家银行的标准不同而产生差异,部分银行就会面临客户流失、信贷规模受损的风险。同时,我国未出台对绿信贷的补贴和减免税优惠,银行缺少政策扶持,容易受环保政策更新而产生额外损失。
(二)绿信贷风险形成原因分析。
1.银行和企业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缺失。银行机构是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是否拥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对绿信贷业务的发展是否能够顺利进行有着很强的决定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绿信贷业务发展时间短暂且整体不成熟,而“两高一剩”产业发展对信贷需求较高且市场成熟,银行往往在发放绿信贷时容易畏首畏尾,回收“两高一剩”产业贷款容易消极懈怠。此外,虽然我国出台了绿信贷指引并且不断更新环境保护相关法律,但是大部分银行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比较浅薄。除四大行绿信贷余额可以达到10000亿元以上外,其余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每年的绿信贷余额占
比较小,普遍在2000亿元以下,且大多数银行在其社会责任报告中针对绿信贷部分信息的披露存在缺陷且进步缓慢,使社会公众减少了监督的工具和措施。企业作为接受贷款的对象,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也显得尤为重要。假设企业缺乏认知,其必将不会具备环保型人才和技术,在对环保设施的投入以及建设上也会较小。因此当银行投资于该类企业时,很容易因为企业自身的环保问题而受连带责任,进而造成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当个别企业编纂虚假企业信息并利用绿信贷的优惠利率政策骗取银行贷款,这将大大提升银行资产损失程度,增加绿信贷风险。
2.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绿信贷政策。前文已经提到,我国在2012年出台了《绿信贷指引》,但是该指引仅仅作为发放相关行业贷款的辅助,缺少法律强制性,大量环保和信贷政策的迭代更新并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我国银行业绿信贷风险的提升。虽然现行的发展大环境力求银行对“两高一剩”企业减少贷款发放、提高准入门槛、降低授信额度,对环保型企业降低贷款利率,但是并未具体划定
两种类型企业的标准。对发放绿信贷的企业应当具备何种程度的环保专业技术、环保设备和信息披露,银行应该以何种标准确认企业是否具备准入条件以及授信规模大小都没有统一的执行政策约束。因此,银行在对绿信贷产品投放的过程中会缺少对包括环境风险评级、信贷发放可行性的判断,很大程度上提升信贷风险。评判标准较松的银行面临的风险必定较大,而评判标准过于严格又会限制环保产业的发展,违背国家绿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3.银行缺乏系统的绿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信贷风险管理机制要包含专业的人才队伍、完善的风险职能运作流程、良好的内部监督管理机构等。但是绿信贷作为我国的新业务,它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方方面面都较为缺失。首先,银行内部专业人才主要以金融经济专业为主,对于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解自然没有环保专业的专家人才更为全面到位,因此在绿信贷内部指导文件的制定以及贷前审查、贷后跟踪上都无法做出专业的判断。其次,内部的信贷风险管理部门接收的业务种类繁杂,既包括个人信贷业务审查,还包括对公信贷业务审查,甚至还有内部文件的法审。当增加绿信贷这种对环保政策专业性较高的业务时,信贷部门难以应对高专业的需求,继而在贷款运作流程中无法及时发现风险点并提供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再次,相较于贷后的跟踪维护,大多数银行更加看重对贷前的审查工作。因为绿信贷政策体系的不完备再加上银行本身的专业性缺陷,贷前审查工作的进行本身就不能很好地确定企业生产经营是否符合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而贷后跟踪维护上的不重视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发现企业运作的风险点做出迅速的纠正,所以就容易形成信贷风险发生的巨大漏洞。最后,银行并未建立绿信贷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无法做到权利的制约平衡,避免可能存在的违规舞弊事件。
4.企业环境信息系统不完善。企业信息的不公开不透明容易误导银行的业务审查以及风险评估和管控。虽然国家划定了“两高一剩”具体涉及行业,但是不能排除其他行业没有环境问题产生的可能性。面对未被强制要求对自身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大多数企业,银行无法对其生产环节是否会产生环境污染作出正确的判断。此外,企业的环保信息评价数据一般为一次性数据,它不具备持续性和长期有效性。而且网
上公开的企业环境信息除大型国企为每月一测隔月上传外,其余小型企业更新较为缓慢,大多数为季度汇报且测试频率较低。由于这些数据信息的不及时有效,银行无法采取解决措施,只能被迫承担已形成的风险损失。
三、商业银行绿信贷风险应对措施
(一)政府出台相应法律政策扶持发展。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绿信贷相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我国发展实际进行修改,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绿信贷规范文件,以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各行各业并且为银行业推进绿信贷业务发展提供评判标准和制度依据。以赤道银行制定的《环境、健康与安全指南》为例,我国可以在其基础上对包含 63 个行业的环境评定标准和问题解决方法加以修改。此外,还可根据我国已经出台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条文以及信贷法规,结合两者修订具有我国特的绿信贷政策,政策内容要特别注重对企业这一风险源头的高度关注。考虑到仍有不少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薄弱,我国可以强制性要求企业披露最低程度的环保数据,为银行的风险评估提供直接的数据信息。在社会上还可以为广大人民众设立环保监督投诉渠道,以第三方角度提供企业环保信息,形成实时有效的控制。为防止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互帮互助”,可以加大责任追究程度,根据企业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及程度、银行的审查实施情况,决定银行连带责任的处罚情况。
(二)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信贷风险管理体制。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增加对环保型人才的吸纳,做好
人才队伍的建设。此外,银行可以通过要求行内信贷从业人员加强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培养兼具金融专业和环保知识的综合型人才。在信贷风险管理部门内部可以专门设立服务于绿信贷业务的分支,提高业务处理的针对性。通过加强对绿信贷借款企业的环保情况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结合环保部门评估报告、企业披露的环保数据信息对企业真实生产情况进行考量,如有必要可以聘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专业测评。如前文所说,大多数银行
(下转第45页)
42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现代金融2020年第4期  总第446期
4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现代金融2020年第4期  总第446期
基数圈定网捷贷目标客户,实现线上批量获客。农行税E贷产品与税务系统结合,实现线上申请、线下核查、线上放款的快速审批,由于审批手续简便、利率优惠,该产品上线短短2个月,仅苏州新区支行已实现放款73笔,放款金额达到4600万元,客户自发在朋友圈转发产品推文,形成了客推客的病毒式传播,快速打响知名度,打开市场,形成规模。二是着力打造智慧场景,实现批量获客。随着“金融+互联
网+消费”模式的不断完善,以金融为基础的多样化衣、食、住、行消费场景被创造出来。金融服务开始渗透入各种生产消费场景之中,这一方面增加了客户的黏性,让客户对银行产品和平台产生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另一方面场景内银行选择的唯一性使得客户必然使用该银行系统。线下布局智慧场景,线上实现无现金交易,互相促进,实现批量获客目标。以农行苏州新区支行拓展某食品企业供应链项目为例,该公司下属7个分公司,加盟店遍布江苏、浙江等20多个省市,2019年底,公司完成全国2500家门店的布局。迅猛的开店速度,使得企业销售和财务人员在每天的订单确认、订单款项匹配等方面耗费巨大工作量,该行为该企业制定了商户拎包入驻“农银e管家”平台的服务方案,有效解决了企业在线销售、收款对账的难题。该商户上线后,吸引了2000多个加盟店入驻平台,2019年1-9月该商户在平台上的交易笔数达到了55000笔,交易金额达到了2500多万元,获得掌银活跃客户2000多户。
(五)加快打造金融生活圈,增加客户黏性。一是优化掌银UI界面,精准触达客户需求。有的银行掌银界面内容过于丰富,反而令客户无法快速到所需功能,影响了客户体验。客户喜欢的掌上银行界面应兼顾好看和操作简便。银行应利用互联网技术快速收集用户反馈,根据客户使用轨迹,搜索记录,智能化分析客户的兴趣点,从而形成个性化界面,让每一位客户都拥有需求匹配的掌银界面,提升掌银使用流畅度。同时借助多样化的客户分析方法,针对不同金融用户角,寻业务体验痛点,发现机会,改善体验。用户体验优化并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迭代、持续的长期任务。二是打造“金融+科技+生活”生态圈,提升客户忠诚度。借助科技的力量,银行将金融服务渗透入客户生活的各个方面。包
括日常生活中的水、电、煤气、话费的支付缴费,火车票、飞机票的预定购买,医院挂号、签证办理、网上购物等,金融服务中的转账汇款、投资理财、贷款申请、生命周期规划等;甚至延伸至房产交易、求职、婚恋匹配等发散性职能。未来的金融生态圈创新将突破想象极限,渗透至客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达到在某一家银行形成资金流的闭环,牢固把握客户的忠诚度。三是提升线上金融的趣味性,增加年轻客的参与感。近年来,掌银注册数逐年增长,但客户活跃率始终徘徊在20%左右,大部分客户并不需要银行的线上服务。银行应在线上金融业务的趣味性上加大创新力度。借鉴互联网思维,通过每天打卡签到、小游戏、积分抽奖、积分换现金券等方式吸引年轻客使用掌银;扩大优惠券使用范围,涵盖购物、餐饮、旅游、娱乐等各方面,让客户的日常消费均能在银行薅到羊毛。并且将羊毛数量与客户贡献度挂钩,以金融消费换取生活实惠,以生活服务促进金融资产在某家银行深度沉淀,达到增加客户黏性的目的。
(作者单位:农业银行苏州新区支行)
(上接第42页)
贷后跟踪流于形式,要提高对放款客户经理贷后跟踪调查的要求,在保证贷款良好可收回的同时要监督企业环保情况、定期审核企业财务报告和环保评估情况,真正做到尽职免责。
(三)建立绿信贷信息数据库。首先,需要强制企业定期进行环保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行业以及规
模,不同的企业披露的频率可以各有不同,但是应该至少以季度为周期且最迟隔月上传。对前期环保相关信息缺失的企业,必须要求其及时完善在工商和环保部门的信息备案。其次,需要商业银行
进一步健全本行信贷信息数据库。对存量客户的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特别是企业的环保测试评价、银行历史授信评级、前期基于环保因素的风险点和损失情况。加强与环保部门、监管部门的信息沟通,完善信息传输渠道建设。合理利用该渠道对新增客户、潜在客户和存量客户的信息进行收纳整合,制定行内客户分类标准并以此作为后期合作的辅助参考。各商业银行之间也可以加强对黑名单客户的信息共享,尽可能地减少信贷风险损失。
(课题组长:朱颖 成员:董颖颖、孙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