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参考》1054个指导案例分类索引(总则篇
正文
分类索引目录
一、犯罪(刑法第13条~31条)
(一)刑事责任
1.犯罪主体
2.刑事责任年龄
3.未成年人
4.精神状态
5.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意外事件
(二)犯罪的停止形态——预备、未遂和中止
1.预备
2.未遂
3.中止
(三)共同犯罪
(四)单位犯罪
二、刑罚
(一)死刑
(二)其他刑罚
三、刑罚的具体运用(第61条~89条)
(一)自首
(二)立功
(三)累犯
(四)数罪并罚
(五)缓刑
(六)减刑、假释和时效
一、犯罪(刑法第13条~31条)
(一)刑事责任
1.犯罪主体
【第51号】王卫明罪——丈夫可否成为罪的主体?
【第186号】李刚等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案——执行法官能否成为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的主体?
【第283号】周兆钧被控非法行医案——如何正确把握非法行医罪的主体要件?
【第296号】曾劲青、黄剑新保险、故意伤害案——保险罪主体、犯罪形态的认定?
【第320号】杨志华企业人员受贿案——筹建中的企业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索取财物的能否以企业人员受贿罪定罪处罚
【第422号】王铮贪污、挪用公款案——已办理退休手续依然从事公务的国家工作人员仍构成挪用公款罪主体
【第510号】马平华挪用公款案——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原国企中国家工作人员的主体身份如何认定
【第516号】刘宏职务侵占案——用工合同到期后没有续签合同的情况下,原单位工作人员是否符合职务侵占罪的主体要件
【第608号】李万、唐自成受贿案——国有媒体的记者能否构成受贿罪的主体
【第676号】邱进特等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售假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第725号】上海新客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王志强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依法成立的
一人公司能否成为单位犯罪主体
【第726号】周敏合同案——如何理解和把握一人公司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
【第777号】王伟华抢劫案——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能否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
【第827号】许俊伟、张建英合同案——“继续追缴”涉案财物执行主体和执行程序
【第842号】王艳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在传销案件中如何认定组织、领导传销活动主体及罪名如何适用新
【第939号】徐国桢等私分国有资产案——在仅能由单位构成犯罪的情形下,能否认定非适格主体与单位构成共犯
【第998号】朱朝春虐待案——夫妻离婚后仍然共同生活的,属于虐待罪犯罪主体构成要件中的“家庭成员”
2.刑事责任年龄
【第280号】李尧案——与未满刑事责任年龄的人轮流同一幼女是否成立?
【第659号】伍金洪、黄南燕案——户籍证明与其他证据材料互相矛盾时,如何认定被告人的年龄
【第684号】郭永明等案——户籍登记与其他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如何准确认定被告人的年龄
【第707号】沈同贵受贿案——阻止他人犯罪活动,他人因未达刑事责任年龄而未被追究刑事责任的,行为人的阻止行为仍构成立功
【第851号】乔某案——公安机关的户籍材料存在重大瑕疵的,如何认定被告人犯罪时的年龄
【第1013号】熊海涛盗窃案——明知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正在盗卖他人或者自己家中财物,仍然上门帮助转移并予以收购的,如何定性
3.未成年人
【第184号】扎西达娃等抢劫宁——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未成年犯罪人能否判处无期徒刑?
【第480号】李春伟、史熠东抢劫案——未成年人犯罪,法定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也可以适用免予刑事处罚
【第777号】王伟华抢劫案——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能否成为转化型抢劫罪的犯罪主体
【第981号】刘某案——对未成年人与幼女正常交往过程中自愿发生性关系案件的政策把握与缓刑适用
【第1002号】李某甲等寻衅滋事案——未成年人多次强取其他未成年人少量财物的案件如何处理
4.精神状态
【第49号】李典故意杀人案——限制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杀人如何处罚?
【第152号】阿古敦故意杀人案——对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应如何处罚?
【第353号】范尚秀故意伤害案——对精神病人实施侵害行为的反击能否成立正当防卫
【第919号】叶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案——因长期处于精神障碍状态,在病情缓解期再次并驾驶机动车,致使发生交通事故的,如何认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以及主观罪过
【第927号】杜成军故意杀人案——在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中,对具有轻度精神障碍,认识和控制能力所受影响不大的被告人,是否可以不从轻处罚
【第976号】马艳雷强制医疗案——如何把握精神病人强制医疗的具体条件
5.正当防卫、紧急避险、意外事件
【第40号】叶永朝故意杀人案——刑法第二十条第三款规定的正当防卫权应如何理解与适用?
【第138号】张建国故意伤害案——互殴停止后又为制止他方突然袭击而防卫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
【第295号】王仁兴破坏交通设施案——不履行因紧急避险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可以构成不作为犯罪?
【第297号】赵泉华被控故意伤害案——正当防卫仅致不法侵害人轻伤的不负刑事责任?
【第346号】朱家平过失致人死亡案——如何区分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
【第353号】范尚秀故意伤害案——对精神病人实施侵害行为的反击能否成立正当防卫
【第363号】周文友故意杀人案——如何理解正当防卫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
【第433号】李明故意伤害案——为预防不法侵害而携带防范性工具能否阻却正当防卫的成立
(二)犯罪的停止形态——预备、未遂和中止
1.预备
【第139号】黄斌等抢劫(预备)案——犯罪预备行为应如何认定及处理?
【第296号】曾劲青、黄剑新保险、故意伤害案——保险罪主体、犯罪形态的认定?
【第467号】张正权等抢劫案——如何正确认定犯罪预备
【第643号】夏洪生抢劫、破坏电力设备案——骗乘出租车欲到目的地抢劫因惟恐被发觉而在中途放弃的,能否认定为抢劫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为逃匿而劫取但事后予以焚毁的机动车辆能否计入抢劫数额
【第949号】刘星抢劫案——在犯罪预备阶段单独停止犯罪,未积极阻止同案犯继续实施犯罪,也未有效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的,能否成立犯罪中止
2.未遂
【第36号】罗登祥抢劫、故意杀人、脱逃(未遂)案——对在抢劫过程中杀人(致人死亡)的案件如何定罪处刑?
【第37号】胡斌、张筠筠等故意杀人、运输(未遂)案——误认尸块为而予以运输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第132号】曹成金故意杀人案——间接故意犯罪是否存在未遂形态?
犯罪未遂【第242号】王元帅、邵文喜抢劫、故意杀人案——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第281号】唐胜海、杨勇案——案件中一人既遂一人未遂的应如何处理?
【第296号】曾劲青、黄剑新保险、故意伤害案——保险罪主体、犯罪形态的认定?
【第299号】王建平案——杀害被人未遂的,是否属于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第一款规定的“杀害被人的”情形?
【第321号】穆文军抢劫案——盗窃未遂为抗拒抓捕而当场使用暴力能否构成抢劫罪
【第441号】谷贵成抢劫案——如何把握转化抢劫犯罪既遂未遂的区分标准
【第456号】杨永胜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未遂的是否作为犯罪处
【第486号】朱海斌等制造、贩卖案——制造失败的行为能否认定为犯罪未遂
【第576号】刘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案——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未遂的应依何标准进行处罚
【第649号】詹忠等案——利用手机发短信,后因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而未取出卡内他人所汇款项,能否认定为罪的未遂形态
【第657号】覃玉顺、故意杀人案——对罪行极其严重的故意杀人未遂犯,能否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第687号】杨飞飞、徐某抢劫案——转化型抢劫犯罪是否存在未遂
【第883号】农海兴组织他人偷越国境案——被组织者在偷越国境线过程中被抓获的,能否认定组织者组织他人偷越国境犯罪未遂
【第931号】王海涛等组织出卖人体器官案——组织出卖人体器官罪既、未遂以及情节严重如何认定
【第947号】孙家洪、濮剑鸣等、抢劫、故意杀人案——在案件中,能否仅依据行
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人身控制行为就认定其具有“以财物为目的”以及罪中的“情节较轻”是否包括未遂情节
【第964号】郭春故意杀人案——如何认定故意杀人未遂情形下行为人的主观心态
【第1020号】王新明合同案——在数额犯中,行为既遂部分与未遂部分并存且分别构成犯罪的,如何准确量刑
【第1031号】凌文勇组织他人偷越边境、韦德其等运送他人偷越边境案——如何区分组织他人偷越边境罪与运送他人偷越边境罪以及如何认定运送他人偷越边境罪既未遂形态
【第1047号】花荣盗窃案——入户盗窃既未遂形态如何认定以及盗窃过程中众在户外监视是否意味着被害人未失去对财物的控制
3.中止
【第128号】张烨等、强制猥亵妇女案——如何认定共同犯罪的中止?
【第199号】黄土保等故意伤害案——如何认定教唆犯的犯罪中止?
【第242号】王元帅、邵文喜抢劫、故意杀人案——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的区别?
【第296号】曾劲青、黄剑新保险、故意伤害案——保险罪主体、犯罪形态的认定?
【第601号】朱高伟、故意杀人案——中止犯罪中的“损害”认定
【第611号】李官容抢劫、故意杀人案——对既具有自动性又具有被迫性的放弃重复侵害行为,能否认定犯罪中止
【第643号】夏洪生抢劫、破坏电力设备案——骗乘出租车欲到目的地抢劫因惟恐被发觉而在中途放弃的,能否认定为抢劫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为逃匿而劫取但事后予以焚毁的机动车辆能否计入抢劫数额
【第750号】韩江维等抢劫、案——指认被害人住址并多次参与蹲守,但此后未参与实施抢劫的,是否属于犯罪中止
【第949号】刘星抢劫案——在犯罪预备阶段单独停止犯罪,未积极阻止同案犯继续实施犯罪,也未有效防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的,能否成立犯罪中止
(三)共同犯罪
【第21号】罗辉等犯侵占案——公司职员利用职务之便,内外勾结骗取公司代管的客户保证金的行为,应如何适用法律?
【第22号】汪某等犯侵占案——企业聘用的合同工人勾结外部人员,利用工作上的便利,盗窃企业财物的行为应如何定罪?
【第29号】陈贵杰等贪污案——银行临时工与外部人员勾结监守自盗应如何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