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第3期第八卷总第三十一期砉藏惠原论
―、红光村红文化传统
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这样独特的红历史形成了现存的红历史文化遗迹。
由于西路红军以各种形式融人红光村撒拉族的血液中,因此一方面从生理角度讲红光村本身就融入了 革命先烈的红基因;另一方面西路红军创建红光村、在红光村生活和战斗的红故事,代代相传的红 记忆、红教育也使得红基因代代相传。因此红历史、红资源、红基因共同构成了红光村的红 文化传统。(一)红历史西路红军创建了红光村,西路红军开启了红光村的历史。红光村,原名“赞布呼”,藏语,意为“厉害、 强硬”,延伸为此地“险要、险峻”。据史料记载,西路军战士到达红光村之前,这里不仅荒无人烟,更有野 兽时常出没,自然环境异常恶劣。1939年至1946年间,被俘的400多名西路军红军战士被押解到现在作者简介:陈慧慧(1988-),女,山西文水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
院编辑,主要从事族与区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 810007)
摘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创造性地推动我国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有效抓手和栽体。位于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红光村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庄,具有红历史、红文化资源
以及传承下来的红基因融汇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本文以具有红文化的红光村民族团
结进步创建活动为研究个案,以红文化传承视角分析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路径、成
效、启示。并就红文化传承方面如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融合
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红文化传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红光村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始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团结宣传月”活动,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与
发展,于2009年明确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概念,之后得到大量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创建的 形式不断丰富,创建的内涵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拓展,成为当前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有效抓手和载 体。因此,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创造性地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实践过程,也是加强和创新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红光村原名为赞布呼村,现指红光上村和红光下村两个行政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循化撒拉族自治
县西部公伯峡大坝脚下的黄河南岸,是唯一一座由西路红军创建的村落。在这片红沃土上,400多名@
西路红军与国民党军阀殊死搏斗,在战斗生活中与撒拉族众建立了生死相依的革命情感。遗留有全国 唯一由西路红军修建的清真寺和小学,18座红军宅院,还有1987年为纪念红军丰功伟绩而修建的西路 红军纪念馆等红历史遗迹。距离县城30多公里,人口主要为撒拉族,1987年,青海省人民政府为了缅 怀西路军战士将赞布呼村、赞布呼清真寺、赞布呼小学一律更名为红光村、红光清真寺、红光小学,意为 “红军精神光照千秋”。®
红光村的红历史、红资源以及传承下来的红基因融汇成民族团结的历史传统,因此本文以红
文化传承视角分析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路径、成效、经验与启示。并就红文化传承方面如 何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深度融合发展进行了讨论。
红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陈慧慧TIBETAN
L A T
m
朴信惠图片A
U
F O
P3C M
海研
-死
陈慧慧红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責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
青海研的红光村组成“工兵营”沿黄河南岸从事伐木、垦荒、修路、建房等苦役,期间开垦荒地1700多亩,修建巨 型水车5架、水渠7000米、住宅60多处、围墙5000余米、学校1所、清真寺1座、水磨3盘、油坊1处等。红光村、红光清真寺和西路军红军小学是由当时被俘的红军战士设计、取材、施工而修建的。西路红 军在创建红光村的过程中与当地的撒拉族众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们互为亲人,互帮互助。
撒拉族 众暗中帮助和保护西路军战士,西路军战士也帮助撒拉族众制作劳动工具,改进生产技艺,建设村庄。西路红军被俘战士 400多人中160多人死于劳役,少数人逃离。还有部分战士被善良的撒拉族众接 纳,招婿认亲,融人撒拉族当中,成为这方土地的主人。
(二)红资源
狭义的红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 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⑵红光村是全国 鲜有的由西路红军战士创建的村庄,布局独特,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保护价值,是名副其实的红资 源。村内至今还保留着当年红军所建的学校、清真寺、红军宅院、红军墙以及当年红军战士使用过的桌 椅、磨盘等红历史文化遗迹。
从1939年到1946年,西路红军在修建红光村时,将革命的理想与信念融入到红光村的布局、建筑 结构以及施工中。主要体现在:所有房屋一律建成西房5间;建成5排街道每排6户人家,共30处民房;另有两排街道每排9户共18户人家,分别寓意红五星的“五”和西路军的“西”字、西路军的“红五军”和“红三十军”“红九军”。而且红军所修的60处院落的大门一律朝北开,暗指“北上抗日”。另外,红光村从 上村、下村到清真寺都是250米,象征着二万五千里长征。w这些蕴含在红光村布局中的数字表达着他们 不息的革命情怀。
红光清真寺始建于1941年,占地四亩,四合院布局,由大殿、南北配房、宣礼楼组成。这座宣礼楼的 独特之处在于,采用方形四角楼造型,4根一通到顶的通天柱,寓意“红四方面军”,不同于撒拉族传统宣 礼楼六角或八角的造塑风格,表达着红军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红军在修建清真寺和学校时,遭到敌人 的严密监视,但他们怀有革命必胜的信念,采取各种方式与敌人进行机智顽强的斗争,借烧刻砖瓦时,极 为巧妙地将红五星、镰刀、斧头、“工”字、领章等象征革命和工农红军标志的图案刻在了花砖之中,镶嵌 在清真寺前殿正脊缠花脊筒上,点缀在礼拜殿的顶部,也镶嵌在红军小学的墙壁和地基之上。w
©(三)红基因
当年红军在被俘虏、苦役劳作中仍锲而不舍地与反动派斗争的故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在 红光村代代相传。151据当地人讲述,当年撒拉族众冒着生命危险把与国民党军阀斗争过程中牺牲的红军就地安葬,而且告诫后人不能踩踏安葬红军尸体的地方。代代相传的红故事、岁月沉淀的红记忆 使得红基因传承延续。“我们种的是红军开垦的土地,用的是红军建的学校,我们红光村的老百姓和红 军的感情深厚。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红光村;没有党和红军,就没有我们红光小学;没有党和红军 就没有我们撒拉人的幸福生活……”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全村村民的对红军帮助建设家园的感恩之心。w
在艰难的岁月中,西路红军和红光村众、汉族和撒拉族在建设红光村以及生产生活中精诚团结,艰苦
奋斗,这不仅体现了军民鱼水之情,也是汉族和撒拉族共同团结进步的深厚的历史基础。而流淌在撒拉族众血液中的红基因和代代相传的红教育是撒拉族、汉族共同团结进步的历史延续,也是当前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坚实的众基础。
H g二、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资源利用好、把红传统发扬好、把红基因传承好”。独特的红历史、红资源以及流淌在撒拉族血液中的红基因共同构成了红光村的红文化。带动民族地区社 g会发展的可行途径是发挥特文化优势。[7>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村党支部和党员始终将 H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精神融人党组织自身建设核心,以红军精神为动力,充分挖掘红资源,建成红 >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同时借助撒拉族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红旅游和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民族团结进 °步创建工作。
^(一)挖掘红资源,传承红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时曾讲:我们要向革命先烈表示崇高的敬意,我们永远怀
S念他们、牢记他们,传承好他们的红基因。遍布于全国各地的纪念馆、纪念地,是红基因的“孕育地”
2020年9月第3期第八卷总第三十一期砉藏惠原论t e
“储存库”,并指出要充分发挥好红资源作用,经常到这些地方拜谒、瞻仰、学习,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 以滋养、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以提升,从红基因中汲取前进的力量。[8]西路红军在创建红光村以及修 建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的过程中,汇聚了红军的智慧和革命信念,因此红光村可以让我们了解西路红 军的那段历史,产生红认同,激发红认同,从而把红基因的根基扎深扎牢。
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以红军精神为动力,针对红资源的优 势,在保护原有红遗迹基础上,专门组织人员赴红军博物馆、纪念馆以及其他红教育基地进行实地 考察,并积极争取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人士的资助,先后建成西路红军纪念馆、博物馆、红光清真寺、红 军小学和红军广场为主的“五位一体”的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
1.筹建全国首座中国工农红军红光清真寺西路军纪念馆m 音海研
红光清真寺由西路红军建于1941年,占地四亩,四合院布局,由大殿、南北配房、宣礼楼组成,是一
处保存完整的西路军革命文化遗址。它寄托着革命战士对革命胜利的希望,记录着他们在饱受压迫下与
敌人斗争的顽强精神,承载着撒拉族儿女和西路红军的深厚感情。
2009年基于全体村民的共识以及大力支持,决定建设“中国工农红军红光清真寺西路军纪念馆”并
顺利实施建设计划。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和清真寺管委会主任韩成吉等辗转多处纪念馆、博物 馆,行程2000多公里,收集西路红军的有关资料和遗物。同时全村党员众自筹10多万元资金,于 2009年底在红光清真寺内建起了全国首座西路军民间纪念馆。馆内展出照片80多幅,实物10余件。纪
念馆内展出的图片主要是多幅融人当地的老红军的照片及其简介,详细介绍了他们的原名、曾用名、籍 贯、出生地、现住地、参加革命的时间、所在营连班和担任职务,以及被俘时间、婚配时间以及其后的生产
生活情况帮助红军渡河等一些事迹。馆内展出的实物包括西路红军当年使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具、带有 “镰刀”“铁锤”等图案的青砖瓦片等。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史料和实物,是西路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忠于
党的强有力的证据,纠正了多年来西路红军被歪曲的历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教材。因此将纪
念馆建在清真寺内,将清真寺和革命文物、史实相融合,能够发挥重要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教育意义。
2.中国工农红军青海西路军红光红军小学
1993年西路军红军小学因年久失修被拆除重建,但校内还有大量的红历史遗迹和遗物。2010年
学生在植树挖坑时,出土了石头凿刻五子棋半面,石臼一个、蔑刀一把、鑊头一把、马灯一盏、月牙形一块
和青砖几百片。为了保护红文化资源,传承红军精神,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小学原校长马明全®
带领西路红军小学全体教师自愿垫资垫款,全力以赴挖掘和保护红文化。
同时,为提高红军小学的知名度,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通过自费制作宣传画册、邀请媒体报道宣传、
邀请爱心人士和相关部门参观等方式,加强对红军小学的宣传,积极争取省、市、县教育部门,兰州军区、
青海省军区等部门的支持。2013年9月兰州军区援建的西路红军小学正式投入使用,项目包括图书室、
微机室、音乐教室于一体的现代化教学楼和硬化操场,极大地改善了红军小学的教学硬件设施。由青海
省军区捐资布展的西路军红军小学革命文物展览室,主要包括当年西路军战士亲手修建的学校部分原 貌、部分革命文物,以及兰州军区、省军区领导开展调研学习活动的图片及文字介绍、主要荣誉牌匾等。
经过多方努力,2011年11月17日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理事会授予红光小学“中国工农红军青
海西路军红光红军小学”校牌和习近平、、吴邦国、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题词牌匾,以及由232位
老革命及红军后代亲笔签名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及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牌匾。同时将西路军红军小
学命名为“全国红军小学建设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授牌,成为全国第一所以“西路军”命名的红军
小学,也是全国第七所、青海省第一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3年11月,获习近平总书记题词“托起明 g 天的太阳”牌匾。时至今日许多高校与学校建立教育教学实习实践基地,也成为许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尤 ^其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小学获得“青海省红教育品牌”“全国优秀红军小学”等荣誉称号,g 事实上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课堂。2020
年红军小学人选青海省第一批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 (二)开展红教育,传承红精神 匕红光清真寺是相邻六个村穆斯林众主麻聚集点,承担着5000余名信教众的日常思想行为规范 ^教育,是宣传党和国家政策的重要阵地。多年来它一直倡导爱国爱教、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教职理念,=不断把西路红军的革命精神、党恩国策和民族团结思想宣讲给信教众,使红光村和周边村众积极向 g 上、勤劳致富、融洽。同时红光清真寺将寺内的红历史文化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和各族众接 §受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资源,不断保护和开发利用。一方面,寺管会对前 g
陈慧慧红文化传承视角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践研究—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红光村为例
音海研来红光清真寺参观学习的各地、各族干部众进行免费开放纪念馆和义务讲解,在他们的思想上撒播了 “爱国爱党、各民族团结一心”的种子;另一方面,积极开办了红光清真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文化讲 堂,使信教众传承爱国爱教传统,为弘扬西路红军革命精神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红军小学建有红文化特的校门,校园内放置习近平总书记题词“托起明 天的太阳”,鲜艳的红墙以及由西路红军亲手栽种的杏树、“红军树”黄河巨石,还有西路军红军小学革命 文物展览室等,而红军亲手栽种的杏树、红功能楼增加了历史的延续性。因此红军小学努力营造红 文化环境,并将红文化、民族文化、校园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营造德育和审美教育的氛围,发挥环境育 人的作用,传承和弘扬红军精神,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红教育。
此外,红栈道、纪念碑、军民一家亲雕塑广场、红军西路军行军路线图等为红教育增添了情感体 验的载体。随着党员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成开放,来村里接受红教育和革命教育的众 越来越多,每一个家庭都是红教育的接待站、每一个村民都是红教育的接待者,村民也持续接受革 命思想的洗礼。
(三)注重激发红动能,迸发红力量
1. 基础设施建设
2013年,红光上村抓住机遇,依托红文化这一鲜明特,被列入青海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 设项目,依照“红与撒拉族民俗相结合”的建设思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率先垂范,积极 带头实施垃圾清理、残垣断壁拆除等工作,成立了党团志愿队,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树木浇水管护等 工作。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共完成投资1044.42万元,包括墙体抹面、墙顶扣瓦、土墙改砖墙、大门更换、两房改造建设、道路硬化、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升级改造以及6.3万亩彰显红文化和民族特的红文 化广场,使红光上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村庄整洁的硬化路、环保的太阳能路灯、统一的撒拉族农家院、醒目的村综合服务中心以及红 文化浓郁的广场让人流连忘返。村容村貌的改善进一步完善了红旅游基础设施。
2. 依托红资源发展红旅游和乡村旅游
1998年国家大型公伯峡水电站开工,村属大部分耕地被征用,人均耕地不足〇.2亩,“査汗都斯”是 盐碱地的意思,受土质所限,粮食产量不高,又没有其他经济收人,人均收人不足1200元,村民们生活很 贫困。2008年,有着多年在外打工的经验的马乙四夫当选为红光上村党支部书记,他认为红光上村有着 独特而丰富的红旅游资源,可以借助红资源,挖掘红军精神内涵,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红 旅游,用红旅游带动农家乐进而发展乡村旅游。马乙四夫书记说:“我们村‘两委’经过研究决定发展乡 村旅游,西路红军的历史就是我们的招牌。”
早在2004年马乙四夫就投人67万元,创办了循化县第一家民办旅游公司——循化县公伯峡旅游 服务有限公司,吸收了红光村25名无就业门路的乡亲,2009年又以红文化和撒拉族特农家院相结 合,策划推出了第一家“红光村撒拉人家农家院”,并开门接待旅游团及散客,以此拓展旅游线路和服务 项目,把循化一日游延伸到“循化西部红游”和“公伯峡景区水上游”等两日游。2014年以来,在循化县 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红光村先后投人大量资金建成了西路红军纪念馆、红光清真寺、红军小学、红广 场、红农家院、超市、水磨坊等,进一步完善了红文化教育基地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促进了红 旅游发展。
3
H > 2:
>
>
C
3
a
村民们并不全都支持用红旅游带动农家乐的想法,因为他们不确定农家乐是否有人光顾。红光上 村通过“书记带党员、党员帮众”的联姻结对方式,帮助众打消顾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成功创建,络绎不绝的来客使得村民们开办农家乐的信心倍增。之后精心打造了 8家“撒拉人家农家院”,推出了 “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之旅”三大特旅游项目。2018年村里以集体经济模式创办“红光农家 院”,村民入股合作经营,吸纳贫困户工作。
三、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成效
“农村怎样才能富?全靠坚强党支部。”这是红光上村村民的回答。党支部书记马乙四夫说,我们作 为基层党支部,我一人富,不算富,怎样把大家带动起来才是关键。”叫
自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开展以来,红光上村党支部始终把传承和弘扬西路红军精神贯穿到村党 委各项工作中,发扬红军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建设“红支部、富民支部”为目标,带领全村党 员众团结互助、艰苦拼搏,利用红文化资源,把昔日的贫困村变成远近闻名的红村、先进村。
2020年9月第3期第八卷总第三十一期晨藏春原论场
四、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挑战与对策
尽管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一定阶段性成果,但红光村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还 面临一
些挑战,主要包括其地处黄河谷地,区位优势不明显,基础设施不完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辐射带 动作用有限;众在创建中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形式和载体不够丰富;对 红文化资源利用有限,以静态展示为主,缺乏体验性、深层次红旅游项目;与周边资源融合发展欠佳 等。鉴于此,红光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推进:
(一) 夯实创建活动的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一方面红光村部分众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自身能力发展不足,因此在创建中的主体 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开展灵活的形式多样的培训班、学习小组等,因人 施策,因材施教,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思想宣传教育引导,提高 众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和参与覆盖面。另一方面红光村地处黄河谷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需要加 强公路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配套建设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设施,增加丰富多样的体验型红文 化教育载体和设施,增加红旅游的层次性,辐射带动周边乡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经济发展。(二) 丰富和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形式和栽体机械式的灌输、被动式的教育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效不大,要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更具 特,更具实效,要结合村情,利用红光村特有的红历史、红资源、红记忆等优势,丰富民族团结进 步创建的形式和载体,创新性地开展体验式红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撒拉 族民族传统文化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利用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形式开展民族 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树立传承红文化
、利用红文化脱贫致富的典型,引领形成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并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相结合,激发、引导众成为红教育的参与者、红军精 神的传播者。(一) 红军精神接力传续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过程中,在带领全村共同致富的过程中,红光上村党支部在党的富民政策的照 耀下,发挥红堡垒作用,传承和发扬精诚团结和艰苦奋斗的红军精神。在筹建红光清真寺西路军纪念 馆时,红光上村领导干部上下奔走,党员众积极响应并自筹10万元资金;在建立“五点一体”红文化 教育实践基地时,组织人员到各地考察、收集资料和遗物,并积极争取各级党政军机关的支持和社会各 界人士的资助;在面对发展机遇时,抓住“三基”建设、青海省“党政军企共建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契机,加 强内外建设,使得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也使得红军精神在红光村接力传续。红光村被确定为争创全省“传 承红军精神教育基地”先进村,村党支部先后被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二) 红基因代代相传
“我们就是要把红军的精神传承给红光村的后代,传播给每一个来到红光村的人。”红光上村党支部 书记马乙四夫说。红光上村深人挖掘开发西路红军遗迹资源,建成的红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在引领各族 干部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红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成为爱国主义 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一面旗帜。随着红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建成开放,来村里的人络绎不绝,身 在其中的村民也持续接受红军精神的涵养。自设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来,红光村已成为循化县乃至青 海省开展红爱国主义的重要基地,也成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
(三) 红旅游为民致富
红军精神的号角吹响了村民的致富路。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的成功创建,使得来村里参观学 习的人络绎不绝,村民们开办农家乐的信心倍增。8家精心打造的撒拉人家农家院先后开门营业,依托 撒拉族民俗文化、循化县生态旅游资源以及红光村的红资源先后推出“民俗之旅”“生态之旅”“红之 旅”三大特旅游项目,为农家乐增添了新动力,将红光村打造成集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旅游休闲为一体 的综合旅游餐饮圈,截至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2018年,村里以集体经济模式创办了 “红光农家院”,4名村民入股,吸纳4名贫困户工作。虽然三大特旅游项目融合发展的模式还处丁•起 步阶段,经营规模比较小,吸纳贫困户人数较少,但这种模式开启了红旅游脱贫致富的内生型发展道 路,对于旅游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开创性意义。红光村将红旅游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逐步 实现由“输血式”到“造血式”的发展转变,一方面解决了一部分贫困户的就地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实现了
红光村内源式发展。
新音海研光n B E
T
A
Z
P
L
A T
E
A
U
F OFI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