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文献综述
我们研究建国初期的运动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如今学者们对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本综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汇总分析:
一、文献史料汇编的参考价值
结束后陆续出版了相关的史料汇编,其中包括全国性史料及各地区性史料,全国性土改史料汇编有《中国史料选编》“本书收录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时期有关减租减息和的政策、法令、条例、指示、决议、总结等文献史料463件”,其中建国初期共计100余篇。《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第1册1949年10月至12月第一次至第十三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会议文件汇编第5册1951年7月至12月第九十二次至第一百一十七次会议》汇集政府会议文件百篇。《农业集体化重要文件汇编1949-1957 上》收录了1949年至1957年农业相关文件。除此之外,华东、西南、中南、西北各解放地区的资料汇编也有不少,但主要是省级文件较多,本论文研究的赣南土改所属区域是中南区,就中南区来看史料有《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上》、《重要文献与经验汇编下》,本书分上下两册,收录了中南各省的政策、法令、方针等,集中性较强。《法令汇编1951》汇集中南区民政、土改、司法、检察、人事、财政、粮食、税务、工业、农林、水利交通、文化、卫生的相关法令。《江西省方案》收集了江西省的方针、要领、程序、机构等。《江西党史资
料第31辑江西》,收录了江西土改相关政策同时把江西的过程描写的比较详细,值得借鉴。这些珍贵的史料汇编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参考价值。
二、从传统范式角度看土改
对于土改研究最多的就是对中国的全国性、总体性评价,基于传统革命性和政治性研究范式,内容主要包括土改过程、土地政策、经验总结等。例如:胡伊默《论》共分为十五章讲述了不同国家特殊时期的历程,例如英国圈地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等等,同时提出与农民间的问题以及中国目前的问题与基本任务。张永泉、赵泉钧《中国史》阐述了旧中国的农村现状、的历程和基本经验。杜润生《中国的》分为四大部分,探讨了中国的社会依据,对建国前期和建国后期分别各用一大章节详细的阐述了相关政策、方针、问题及成就,以及中国土改的基本经验。罗平汉《运动史》先后对中国土改前后进行论述,其中对老解放区论述的较为详细,建国后期的论述较为简单。董志凯、陈延煊《史话》对中国建党到建国初期各阶段的分章节阐述,宏观把握了的全局。陈榕甫《后的中国农村》用12个部分描绘了土改后中国农村从政策制度、生产、生活、思想、教育等方面的新气象新面貌。迟文《浅论建国初期的运动》通过阐述阶级的划分及土地法的变更,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扭转,提供了机遇。李良玉《建国初期的运动》阐述了建国初期运动的新政策调整,特别关注富农政策、财产分配政策等的实行及遇到的阻碍如何顺利排除,大大提升了劳动农民的积极性
和主动性。圈地运动
以上都是对中国土改的宏观把握,重点阐述中国的历史进程,都较细致的描绘了建国初期的土改改革运动,强调土改的政治性以及土改对中国未来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从区域性研究角度看土改
有不少学者把研究的目光转移到某个省、某个县甚至于某个乡,在书籍、期刊和论文中都有不少相关研究。马英庆《与解放战争》以恒台县抗日战争胜利后至建国初期的
斗争作为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恒台各镇土改运动中的人物事件反映出土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成果和经济发展。沈彭主《广东农村实践与理论》探讨广东农村如何实践的以及相关论文集。“前半部分讨论了当前广东各地农村宅基地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和应对对策;后半部分主要讨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现状、对策。从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读者可以看到广东农村土改的历史轨迹和出路。” 杜景川、邵文臣、徐波《山东的》一书中“清晰的梳理了山东省从土改到彻底完成的历史进程,并对取得的伟大成就进行了介绍。” 赵增延《建国初期侨乡的》通过对其土地占有关系的研究及阶级划分、总结历史经验,有益于深入研究华侨史及制定侨务政策。美国作家W.Hinton写的《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一书中描绘了华北某个村庄的历程及乡村变迁。除此之外,还有张学强《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研究:1941-1951》,洪鉴
、徐学初《建国初期四川的与乡村社会变动——当代四川农村现代化变革之个案分析》,吴健《建国初期合肥农村地区述论》,范连生《建国初期中党的的推行——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中心》,杨峻岭、刘剑《基于建国初黔东少数民族地区研究》,王洁、张舵《台湾及其经济绩效》,以及研讨城市郊区的区域性文章冯绍霆《解放初期上海郊区实证研究》,罗忠敏《北京郊区土改运动纪略》等等。总结以上区域性研究文章,大部分学者乐于研究较发达的省市区,大多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福建、北京、上海、台湾等地。而研究欠发达地区如江西省的文章屈指可数,研究赣南区域论文就更少了。目前研究赣南地区的只有万婷婷《瑞金沙洲坝研究》,探讨了以沙洲坝县为研究对象的土改历程,分为土改前、土改中及改革后期的一系列内容及影响。研究中南区及江西的有尤国珍《新中国中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济政策法执行情况解析》
“以中南区为典型,从中南区农村的客观情况和地方领导人主观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南区保存富农经濟的执行情况。”还有江光亮《抗美援朝运动对建国初期影响初探--以江西省为例》,刘诗古《国家、农民、与“工商业兼地主”—南昌县土改中的“清算”斗争》,程莎莎《解放初期南昌市郊区研究》,黄伟英《社会动员与乡村变迁:1927-1953年的赣南社会》,刘诗古《征粮、“春荒”与减租退租:对的再认识——以1949-1951年中南区为中心》。
四、从多元化角度看土地研究
近几年出现了不少多元化角度的土改论文,突破了以往的革命及政治范式,而侧重现代化范式下的社会史、经济史、历史学、传播学等角度进行剖析,涉及主要人物、民众心理、思想教育、分子、众动员等不同视角探讨。如尹进的《建国初期与乡村社会》从社会史角度出发阐述了桂林地区因土改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政治、经济、教育等的变化。佘君《建国初期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试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解读建国初运动,指出运动史是中国百年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的完成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土改到合作化是中国现代化模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样是现代化范式的《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作者是美国作家弗里曼,“该书考察了1935年至1960年华北平原农民的生活。研究了华北平原的社会状况,重点放在一些家庭、村民和当地干部是如何置身于带来生存机遇的、新产生的社会主义之中的。”以相关重要人物为研究对象的土改论文有秦宏毅的《论邓子恢的思想》评论了邓子恢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正确性,为其农村发展意义重大。郑、刘子健的《叶剑英在土改中保护华侨》阐述了在土改斗争中叶剑英坚持“团结广大人民”的思想如何来保护华侨。何薇、马先睿的《刘少奇关于的思想主张及其历史作用》分析了他的思想主张及“这些思想主张为中国共产
党完成土改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理论。”任芳葳《论建国初期土改运动对现代新儒家的影响——以冯友兰、梁漱溟、贺麟为例》通过对三位新儒家重要任务的分张阐述,表明“土改是现代新儒家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是思想改造的实践平台”,探讨的角度
比较新颖,较少人涉及此内容。张鸣《动员结构与动员模式——华北地区的政治运作(1946-1949)》从众动员角度强调了土改的动员机制。王懿凡《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视角下的》“从道义经济与理性小农的视角探讨了在新中国建国初期期间农民们对当前形势的判断与行为选择,并分别在村庄共同体的意义上、以及生存伦理与理性计算的基础上分析了时期出现的生存小农与理性小农的选择差异”。角度比较新颖。崔晓麟《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论述了与知识分子间的密切关系及相互作用,角度比较新颖。刘一帆《传播学视阈下的东北舆论动员》“基于传播学的视角,发现中国共产党对东北农民所进行的舆论动员工作途径包括通过启蒙阶级意识实现农民政治身份符号的构建,通过诉苦斗争谋求翻身的形式达到情感上的动员,通过吸纳积极分子入党并成立基层党组织的方式完成组织上的高度整合等。”马润凡《1947-1949年解放区的政治社会学分析》“借助政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来透视这一特定时段的问题的新特质,从而更真实地揭示出中国共产党成功获得农民认同的历史轨迹。”李金铮《中的农民心态:以1937-1949年的华北乡村为中心》揭示了“农民大众的心态、行为及其与的互动关系。”
综合上述,国内学者对建国初期的研究内容比较丰富,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对于区域性的土改研究一直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范围,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史料挖掘有待学者继续考究,特别是江西县市区的土改也是相当有研究价值的。国外学者未真正经历过中国的土改阶段,对当时的现状未能完全阐述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