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斯的激情理论分析
   
一.霍布斯对激情的定义
   
    霍布斯在《利维坦》第六章中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概念“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一一通称激情。”
  什么是他所理解的“自觉运动的内在开端"?霍布斯对这一界定的解释,首先是从区分自觉运动和非自觉运动入手的。在他看来,所谓自觉运动,指动物区别于诸如血液的流通、脉搏、呼吸、消化、营养、排泄等不自觉的行动的有意识的行动。显然,他意识到,人的自觉行动是在某种意识的推动下展开的。在人的外显的行动展开之前,人的意识中就已经具有了行动的某种“意向”,它实际上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行动的“目的
    而行动的意向是如何形成的呢?霍布斯的回答是:行动的意向,说到底就是一种“构想映象的运动"。它是在人的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感觉是人类身体的器官和内在部分中的运动,是由我们所看到或听到的事物的作用引起的;想象则是这类运动
在感觉之后所留下的痕迹。在感觉和想象的基础上,人有可能构造出各种观念,并将之作为行动的目的。概言之,“构想映象”是人的行动的最初的内在开端。在没有表现为行动之前,这种构想映象的运动就被霍布斯称为意向。霍布斯说,当这种意向朝向引起它的事物时一一因为感觉来自于外物的刺激,就可以称为欲望或愿望。当意向避离某种事物时,就称为嫌恶。欲望和爱接近,而嫌恶类似于憎恨。既不欲求又不憎恨的状态,则被他叫做轻视,它意味着心在抵抗某些事物的作用中的不动或不驯从状态。霍布斯认为,任何人的欲望,就他本人来说,他都称为善,而嫌恶的对象则称为恶。
二.激情的分类
    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将激情分为很多的种类。一是表现为相互对立,如欲望与嫌恶、爱与憎、善与恶、美与丑、愉快与烦恼、希望与失望、自信与不自信等;二是因不同的激情对象而异,如贪婪与野心、勇敢与大方等;三是因程度的高低而异,如爱、亲切、自然的情欲、咏味、爱的激情等;四是由多种激情复合而成,如嫉妒;五是同一种激情因不同情形可进一步细分,如自荣的欣喜心情可分为虚荣和自信,宗教的激情可分为迷信和真正的宗教。
    在所有这些激情中,对财富的欲望(贪婪)、对地位或优先权的欲望(野心)、虚荣、竞赛等
几种激情在霍布斯说明自然状态人与人的冲突时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如果我们结合他有关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论来理解激情,则会发现他所理解的激情,还可以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类型:一是人的“自负虚荣”,以及对权势、财富、知识、荣誉等的欲望或激情,这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纷争的根源;二是人对战争所造成的横死的恐惧,它是道德意识的源泉,因为正是这种恐惧的激情,同人的理性一道,促使处于纷争之中的“自然人’’意识到需要和平和安宁,从而开始制定契约,建立国家
三.霍布斯的激情说在其整个学说体系中的地位
可以说激情理论构成了其整个理论大厦的基础。在哲学史上激情第一次取得了本源性的地位。
    我们来回顾一下哲学史上激情的地位:柏拉图的灵魂三分法虽然承认了理性之外还有欲望和激情,但他高扬灵魂中理性的统治地位,贬低激情和欲望,认为只有贪得无厌的欲望受到理性及其助手激情的控制,才能求得灵魂的和谐。亚里士多德将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人类灵魂三个等级,将激情、欲望归入动物灵魂。相对于理性而言,激情、欲望属于灵
魂的较低层次,但他又认为激情与欲望在某种意义上是分有理性的,从而在服从理性的情况下共同规定着人的德性活动。斯多亚学派则取消了激情的地位,他们认为,要想根除灵魂的疾病就必须彻底消除激情的影响,进入“不动心”(冷漠)的状态。
四.霍布斯激情说产生的背景
  1.社会历史背景: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年一1679年)霍布斯生活的时代正是资产阶级革命高潮时期,资本主义的经济高度发展。英国已经经历了残酷的圈地运动和血腥的原始积累阶段, “羊吃人”的风暴席卷农村,中小农民被消灭了,被迫沦为无地的游民无产者,大土地贵族通过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一变而为新土地
贵族,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崛起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英国社会已经为新时代的到来准备了更为充足的条件。这就导致了资产阶级与封建主贵族之间的革命战争,导致王权与国会的冲突日趋激化,武装冲突的阴云密布。霍布斯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和新旧交替的时代:国内满目疮痍、战乱不止,教权与皇权的争论无休无止,社会状况变成了“一协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状况,人们如此彼此离异、易于互相侵害, “人们不断处于暴力死亡的恐惧和危险中,人的生活孤独、贫困、卑污、残忍而短寿。"人人都对暴力造成的横死的恐惧一一这~人的自然
激情有如此深的印象,资产阶级追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的贪欲:对权势、财富、荣誉的追求的激情和欲望永远也没有止境, “人对人像狼对狼”一样。
  2.自身原因: 霍布斯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中,他在他的一本《自传》中说,他是他母亲生的一对孪生子之一,另一个叫做“恐惧”(fear),这也许是霍布斯的真情自述:他生性胆怯怕事。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胆小怕事的本性使他时时具有对暴力造成的横死的恐惧这种激情。
  3.思想文化背景:霍布斯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传统,也把人——人的“感性欲望和激情”作为其政治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力图从人的本性上去说明政治问题。霍布斯的激情理论,是对这种强调人的感性欲望和现实幸福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五.激情和其它人性因素的关系
  1.激情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说到底是外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在我们心里产生的印象。霍布斯认为感觉是一切思想的起源,感觉和想象均是被动性的运动,两者仅仅是内在开端,无法产生意愿行为。
    激情是由感觉发展而来的,但它是一个更高的综合概念:它包含丰富的感觉
和想象,甚至常常渗透了理性思想,并直接同人的行动相关。
  2.激情与理性的关系
    理性在霍布斯的学说中是唯一可以在同一个层次上同激情相比较的要素。霍布斯认为,在感觉基础上出现的想象,在人的心理中构成了复杂的序列。如果能够借助于词语把这些想象记录下来,即借助于语言,我们便会拥有理性的能力,即给事物进行命名、以及在此基础进行判断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理性依赖于语言。由名词或名称及其连接所构成的语言是人类最高贵和有益的发明,它把人类的思想记载下来,或者当思想已成过去时,人们崩语占来加以回忆;人们还可以用语言来宣布自己的思想,以便互相为用和相互交谈。他因此声称:“没有语言,人类之中就不会有国家、社会、契约或和平存在,就像狮子、狼之中没有这一切
一样。’’既然语言本身就有这么巨大的功能和作用,则包含语言的运用在内的理性当然在人性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经验给我们提供关于事实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可以带给我们慎虑和预见这类经验的智慧,理性将给我们提供推理知识,具有理性推理能力的人具备“学识
”这种理性的智慧。事实上霍布斯还看到,理性不仅给我们提供推理的知识,这些知识和理性能力本身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行动上:或者作为“工具理性”为激情服务,即从属于人满足欲望这一目的,并因此使得人类的激情比动物的激情更富有预见性,甚至“更掠夺成性、更狡诈、更凶猛和更危险”;或者作为“价值理性”为人类贪婪、野心、傲慢、自负虚荣等许多“非理性”的激情提供合理的规范。这是理性能力在人类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理性和激情都是霍布斯所探讨的人性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但是,两者的地位仍有不同。这种地位的不同,归根到底是由理性和激情各自不同的性质和作用所规定的。激情作为人的“自觉行动的内在开端”,它是人行动的意向,尤其是作为斟酌之最后决定的意志,直接启动了人的自觉行动,而理性只能更多停留在思想层面。激情作为一种欲望是一种行动的意识,而且其中包含着欲望主体对于欲望对象的感性的体验和主观性的价值评价。这就是说,在人的激情活动中,人不时感受着快乐和痛苦,并依据这种感受对外界事物作出好坏善恶美丑等等评价,而这整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又构成了人的现实的感性幸福。因此,激情相比于理性,是人身上更为能动、与现实的感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的要素。而且事实上,在霍布斯的人性论中,激情往往支配着理性,或者至少表现出比理性更大的力量。
六.激情在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霍布斯的著作《利维坦》中:
霍布斯思考国家学说的出发点是激情(恐惧),其目标和终点则是激情的秩序化(安全)。
1.国家的成因
霍布斯认为,人的行动都是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意志又出于自己的激情———希望和恐惧。 自然法只是理性的一般法则,还不是真正的法律,不能保障他们会被人遵从。死亡恐惧进一步指引人们建立一种共同权力。这种共同权力通过灌惩罚的恐惧来控制个人, 使之行契约和遵自然法。于是,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创造了“国家”。霍布斯就从自然状态过渡到国家状态, 从自然人过渡到权者和臣民, 从纯粹人性意义上的激情过渡到政治意义上的激情。政治意义上的激情是与自然状态下的激情相对的被理性规训了的激情,
2.将主权回归到激情
现代之前人们通常是以“君权神授”来解决主权者的权威问题的。中世纪的查士丁尼皇帝一个鼓吹君权神授思想的人, 而奥古则进一为这一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到了雅维那里, 他不从神学出发而是注重以人的眼光来解释国家的主权问题,从而
了现代主权理论的先河。霍布斯的主权理论承和发由马雅维利所开创统。霍布斯然也成主权者对上帝负责, 而不对臣民负责是,霍布斯说:“我们建立一个国家时……任何人所担负的义都是他自己的行为中生的,因为所有的人都同样地是生而自的。”[7](P168)由此霍布斯便定了主权者与生来的权威, 从而将“君权神授”转为“君权人授”:在约建立的国家中, 主权者的权威根于人们因相在以力得的国家中,主权者的权威或根子女确的方式所表示(宗法的管辖或根于被征服者与征服者所立的专制的管辖。也就是说,霍布斯试图国家的权力本性回溯至人性本———死亡, 并将主权建基于人们普遍意的基础之上。
3.这样建立起来的国家是安全的吗?
    霍布斯说:“虽然从建立主权的人的意图说,主权是永存不灭的,但根据其本身的性质,它不但会由于外患而有暴亡之虞, 同时也会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激情而从刚一建立时起就包含着许多因内部不调而发生自然死亡的种子。”
    因为国家是人的技艺对人本身的模仿,是“人造的人”,所以,国家和地上其他生物一样也
是会死亡的,而且也会腐朽。霍布斯认为,导致国家解体的内因就在于:一是主权者缺乏足够的技艺,所制定的法律难以约束臣民的行为;二是国家的建筑者们未能很好地规训臣民的激情, 培养他们的谦恭忍耐,以致国家大厦处风雨飘摇
霍布斯所建的国家并非间天堂, 它所带给人的和平与安宁只是对的、时的,而不是对的、永的,其原因就在于人有“会的激情”死亡恐惧),也有“反社会的激情”(虚荣自负且“反社会的激情”都准备要踩会的激情”一。所以,霍布斯说:“国家不是由于外的暴、而是由于内部调以致解体时,病便不在于作为质料(matter的人身上,而在于作为建造者maker与安圈地运动排者的人身上。”[7](P249)也就是说,只要野心成功煽动臣民们的“反社会的激情”,那么,国家便会岌岌可危甚至被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