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生产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促进作用
圈地运动
彭慕兰将英国的工业革命得益于煤炭资源应用与新大陆发现两个偶然因素的共同作用。这种观点颠倒了英国农业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将英国农业的发展归功于工业革命,忽视了英国农业发展对工业革命的推动作用。英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扎实的孕育过程,对推动工业革命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地域差异;社会分工。
一. 人口与资源总量比率的优势
农业是工业的前提和基础,农业的繁荣与否事关整个工业的发展前景,英国率先发生工业革命,农业方面也领先欧洲大多数国家。英国作为岛国,其农业优势的取得依靠的是它比欧洲大陆更高的劳动生产率。英国劳动生产率高于欧洲大陆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中世纪晚期英国较低的人口与资源总量比率使其可以保有更多的牧场与牲畜;主观上,农业革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英国和欧洲其它国家在农业上差别的关键因素在于耕地和牧区之间的比率。由于黑死病的影响,
英国人口增长速度相对缓慢,这为英国保留更多的牧场与林地创造了条件。研究表明,英国人口在黑死病导致人口损失一半左右以后长期没得到恢复,直到16世纪20年代的时候,英国才出现了人口恢复增长的迹象。对于英国人口学者们比较接近的估算是:1086年为150万,1340年为450万,其间人口总数增加了2倍。黑死病后到15世纪中叶前后,人口增长缓慢,此后再次攀升,1500年为260万,1600年达到440万,1700年540万,人口增长速度高于16世纪以前。英国牧区的比率要多于欧洲大陆,同时这也说明英国的牲畜也比欧洲其它国家多。牲畜对农业的作用主要是两个,首先是牲畜排出的粪便可以充当肥料借以提升土地的产量。其次是牲畜为农业的运输、犁地提供更大的动力。
从动能上来说,因为农业是一个高耗动能的生产过程,粪肥的运输、耕地犁地,都需要很大的动力。比如泥灰土是一种很好的肥料,一个大农场想要大面积的施肥就需要把大量的泥灰土运输到田地里,这就意味着需要消耗大量的动能,对于欧洲大陆国家来说没有那么多牲畜,就不能满足大量的动力需要,所以完成大量施肥的任务可能性不大,导致土地的产量也有所降低。以锄头和手推独轮车为主的农业生产效率一定会比用牛拉犁、马车等牲畜代替人力时的农业生产效率低得多。同样的道理可以推知,那些拥有大量牲畜的农业生产效率也会高于那些缺少牲畜的人的生产效率。与耕地相比,草地的重要性越大,牲畜与人力之间的比
例越容易保持在一个相对高效的水平。因此,农业劳动者拥有牲畜的数量增加意味着人均产量的增加。换句话说,因为牲畜代替人力能够干很多地里的活,当牲畜足够多的时候,一部分人力就可以从田地里解放出来去从事其它行业,为工业提供好的支撑。
不仅如此,大片的牧区还能降低年复一年的食物供应上发生灾难性变化的风险。这是因为家畜是活的食品储备,谷作物收成不好的年份可能草场的长势会非常好,遇到谷作物收成不好的年份可以有所缓冲。因此英国人民比其他欧洲国家食物供应量更稳定,从而为工业发展提供好基础。
二. 农业革命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当人们谈论近代英国农业革命的时候,当时的人们主要是从农业制度的变革而主要不是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来描述近代英国的农业革命。这多半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圈地运动和大农场的兴起可以成倍地增加农业产出,而敞田制和小农经营无法带来农业的进步。然而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英国农业史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圈地运动、大农场制度的兴起等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人们越来越把圈地运动、大农场的兴起等制度性的变革内容与农业革命相区别,越来越多地从技术的发展、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劳动生产
率的提高等角度来界定农业革命,也就是说越来越从生产力、而不是从农地制度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来界定近代英国的农业革命。
过去的传统观点认为英国脱颖而出,应当完全归功于工业革命、海外掠夺。所以,即使到了英国中世纪的最后阶段,甚至到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也是落后的。许多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英国中世纪的农业生产和技术远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悲观,一些地区早在13、14世纪就足以同当时欧洲大陆上最优秀的地区并驾齐驱,农业技术的进步也要比人们以往所想象的大得多。英国在12世纪前农业发展确实是落后于西欧其他地区的,但从12世纪晚期开始,英国农业发展已经开始获得自我良性驱动的内力并逐渐形成了对欧洲大陆的优势,至15、16世纪英国农业取得明显的进步,并超越了欧洲其他地区。三圃轮种制和浮动式农业的出现,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的结合,重犁、耕畜、水车、水力磨的普遍使用,所有这些都在改善着英国传统农业,也在夯实着社会经济起飞的基础。
农业革命所引发的技术创新促进了英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1700到1800年间,英格兰农业人口的总数基本没有变化,单位面积的劳动力投入降低,但农业产量却有所上升。农业革命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引发了两个后果。首先,经过农业革命,英国农业灾荒得到了较为
有效的控制,17世纪后大规模的饥荒就再没有出现。农业革命保证了英国的粮食供应,使圈地运动驱逐大量农业人口成为可能,增加工业劳动力的同时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物质保障。此外,农业革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1650至1750年间,生产的迅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的缓慢造成了对劳动力十分有利的经济形势。在这100年中,英国的消费品价格下跌,而工人工资却有了增长。1650-1749年,小麦价格下跌33%,工业品价格下跌29%,而建筑行业工人实际工资却提高了33%,其他行业工人实际工资也多有增长,包括农业雇工收入的增长。劳动力成本增加,“缺乏人手的抱怨到处都可以听到,要求投资于技术发明创造以节省劳动力,增加生产效率的呼声相应提高。”
三.英国南北地域分工的分化
英国国内南北方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引发了英国内部的经济分化,这种差异促进了英国南北方在工农业生产方面的专门化,加速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
琼斯出版的《定位工业革命:促因与响应》中,专门分析了英格兰内部的经济分化。工业革命兴起于英格兰北部,但如琼斯所言,英格兰的南北分化值得探究:“南方分享经典工业革命的失败,以及它事实上的去工业化,是非常令人惊讶的。该地区曾是古老的工业核心区,并
且享有文化与法律等方面的国家正统。”北方的崛起更令人震惊。以兰开夏为例,该地1700年时还是英格兰最穷的地区之一,到1800年却成为了英格兰第三富裕的地区。琼斯认为,英格兰南北分化的原因在于农业的不对称性发展,南方的农业比北方更早得到更广泛的改进,相较于北方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在温暖的南方,环境的改善面临更低的成本。一些地主和他们的佃户投身于此。他们引进了高产的作物并进行轮作。在英格兰南方尤其是低地,投资被吸引到农业部门,因为需求在增长,而生产和出售食品的成本比北方低。因此,由持续的农业改进导致的比较优势的缓慢改变,使英格兰南方地区转向农业生产,资本从南方的制造业退出,北方开始迈向全面的工厂工业化。
结语
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它是社会长期孕育和发展的结果,既是物质的积累,也是精神的积累,是生活过程与方式的不断改善,也是观念、心态、个人权利及法律政治结构等一系列变迁的结果。英国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只是其中很小的一个方面,我们既不能忽视它的作用,也不能以偏概全的过高估计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