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体系的演变
1、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处于封建割据状态主权国家缺失
2现代欧洲诞生的要素
所谓“现代”,是相对于“中世纪”而言,现代欧洲诞生之根本在于冲破中世纪教会帝国的樊笼。以下三大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A、文艺复兴
发端于14世纪的意大利,鼎盛于16世纪(时间相当于中国的明朝)。
文艺复兴运动恢复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和艺术;充分肯定人的价值,重视人性,成为人们冲破中世纪的层层纱幕的有力号召。
对当时的政治,科学、经济、哲学、神学世界观都产生了极大影响。
B、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最初只是反对罗马天主教会,但无形中给欧洲带来了自由、宽容的新气息,促进了欧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进步。
欧洲的各个国家也因为各自的宗教信仰而加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国家的精神凝聚力。
马丁·路德(1483-1546年)1517年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挑战罗马教廷权威,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持续100多年,大致到1648年告一段落
加尔文(1509-1564年)法国神学家,1650年代在日内瓦建立了神权共和国
C、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
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发生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同时期
开辟了欧洲前往东方的海上通道,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促使地中海沿岸的经济活动进入了数千年来最活跃的时期。跨洋商业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海外贸易累积的财富激发欧洲人在美洲和亚洲的殖民事业,促使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发展,最终直接、间接地激发了帝国主义。
在欧洲社会结构方面,商人们先后取代了南欧与北欧的封建领主,成为社会中最具权势的阶层。在英国、法国及其他欧洲国家,资产阶级逐步控制了本国的政治和政府。
3、现代国际理念
意大利城邦的外交实践
现实主义政治理念
国家主权概念
现代国际法
4、三十年战争(1618-1648)
四个阶段
1.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3)
2. 丹麦阶段(1625-1629)
圈地运动3. 瑞典阶段(1630-1635)
4. 瑞典-法国阶段(1636-1648)
战争爆发: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1644-1648)
5、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影响
1. 领土安排
2. 宗教安排
3. 主权概念
4. 国际规范
和约导致奥地利哈布斯堡皇朝失去大量领地,也削弱了皇朝对神圣罗马帝国内各邦国的控制,使皇朝陷入中衰,也使德国陷入封建分裂的时代。另外,此和约导致法国,荷兰和瑞典
这三大欧洲新霸主的崛起。
欧洲格局构成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这个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使德意志完全成了地理概念。
意大利各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法国得到通向德意志的战略通道,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
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
和约在欧洲大陆建立了一个相对均势状态的格局。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形成的均势格局并非是“一种神圣的稳定局面。事实上,各国的兴衰更替以一种令人目眩的速度进行着”。到18世纪未时,就已经有许多曾经的大国衰落了。
格局体系的意义
虽然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建立的均势并不巩固,但和约确定了以平等、主权为基础的国际关系
准则。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后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依然是解决各国间矛盾、冲突的基本方法。
但是这些体系和国际组织的基本原则,都没有超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的国家主权和平等的范围。因此,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并没有超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原则的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奠基石,完全适应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总之,和约作为欧洲中世纪与近代史时期之交的第一个多边条约,是“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块重要里程碑”,它即是是近代国际法的实际源头,又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6、“古典外交”(classical diplomacy)的特征
权力政治
远离公众
灵活性
国家利益/王朝利益
7、路易十四的争霸 Louis XIV 1638-1715 1661年亲政
四次战争
1. 遗产继承战争(1667-68)
2. 荷兰战争(1672-1678)
3. 九年战争(1688-1697)
4. 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
8、俄罗斯的崛起
彼得大帝(1672-1725)
9、关于国家力量的克莱因公式
由美国学者雷·克莱因(Ray S. Cline,1918-1996)1970年代提出
Pp=(C+E+M)×(S+W)
也即:一国的可感知力量[Pp,perceived power]=(有形实体[C,critical mass, population+territory]+经济实力[E,economic capability]+军事实力[M,military capacity])×(战略目标[S,strategic purpose]+贯彻国家战略的意志[W,will to pursue national strategy])
10、现代英国的崛起
清教革命 1640-1648
光荣革命(1688)
英国崛起的因素
1. 宪政
2. 财政
3. 海军
4. 战略
1.新航路开辟后,海运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处于大西洋航线的中心线上,海运便利。
2 英国由于手工业的迅速发展,盛行圈地运动,为当时英国手工业提供物质基础
3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正处于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实行较开明的经济政策,新贵族与资产阶级利益受到保障,女王当时也参与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股份。
4 由于英国海运业迅速发展,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直接攫取了海上运输贸易霸权。
11、18世纪欧洲国际关系的主要线索
1. 法奥之间传统敌对的继续(1755年前)
2. 英、法、西在海外殖民地的角逐
3. 普奥争雄德意志的斗争
4. 奥西在意大利的争斗
5. 俄奥普争夺对波兰控制权的斗争
6. 俄奥对土耳其的领土掠夺。
12、18世纪的大规模战争
1. 西班牙继承战争(1701-1713/14)
2. 北方大战(1700-1721)
3. 波兰王位继承战争(1733-1736)
4. 俄奥土战争(1736-1739)
5. 奥地利继承战争(1740-1748)
6. 七年战争(1756-1763)
7. 俄土战争(1768—1774)
8. 美国独立战争(1776—1783)
9. 俄奥土战争(1787—1792)
13、美国革命
1775年4月列克星敦战斗
1775年12月迪安秘密出使法国
1776年7月独立宣言
1776年11月大陆会议派遣富兰克林正式出使法国
1777年10月萨拉托加战役
1778年2月《法美同盟》签订,英法正式开战
1779年5月西班牙参战
1780年2-8月武装中立同盟
1780年12月荷兰参战
1781年10月约克镇战役
1782年11月美英秘密媾和
1783年9月《巴黎和约》
14、法国革命与维也纳会议
1. 革命时期与督政府时期(1789.7--1799.11)
2. 拿破仑辉煌时期(1799--1808)
3. 拿破仑帝国的崩溃(1808--1814/15)
15、革命的开始
1789.7.14攻占巴士底狱
1789.8.26 《人权宣言》,斐扬党执政
1791年6月发棱事件
1792年3月奥地利对法国宣战,8月,普鲁士等国加入对法国战争
1792年9月20日瓦尔密战斗
9月22日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吉隆特党执政
1793年1月处死路易十六
1793年2月第一次反法同盟建立(英、奥、普、俄、西班牙等欧洲各国)
1793年5月--1794年7月雅各宾派执政
1794年7月--1799年11月督政府(Directory)时期
16、革命法国的战争
战争性质(意识形态彩,“给宫廷以战争,给茅舍以和平”)
新的战争形式(总体战,Lazare Carnot)
对外战略目标(天然疆界、重获殖民地、建立附庸国)
1797年的胜利
拿破仑远征埃及(1798-99)
17、拿破仑帝国的崩溃
拿破仑失败的必然性:称霸野心
具体错误半岛战争(1807-1813)、侵俄战争(1812)
18、维也纳会议
    维也纳会议是从1814年9月18日到1815年6月9日之间在奥地利维也纳召开的一次欧洲列强的外交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的。其目的在于重划拿破仑战败后的欧洲政治地图。会议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各国旧王朝及欧洲封建秩序,防止法国东山再起,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