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电影文化的多元趋势
  我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主持开幕的第一场论坛的主题是“资本与电影”。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由于资本的进入,电影商业气息越来越重,过度重视娱乐,似乎电影只有娱乐一种功能,或者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一种电影,就是商业娱乐电影,如果不娱乐就不叫电影。而我今天讲的主题就是——电影不只是娱乐,而且全世界的电影也不只是好莱坞的《变形金刚》《复仇者联盟》这一类的商业娱乐电影。实际上,世界电影是多种多样的,中国也一直都有很多丰富多彩的电影,即便是在高度市场化的今天,电影的形态、类型、风格和功能都是多元化的。通过对电影发展过程的描述,我们可以看看电影在社会文化、技术、市场的推动下,是如何保持这种多样性的。电影的这种丰富多彩并不只属于电影评论家,而是属于大家,属于热爱电影的普通观众,有许多不完全是为了娱乐的电影,不仅好看而且耐看,不仅能给人带来心理愉悦,而且也能带来心灵感动甚至心灵震撼。
  在现代文明中诞生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简单回顾一下电影的历史。1895 年,世界电影诞生。中国电影晚了十年,我们在1905年拍了第一部电影,叫《定军山》,是一个京剧片段,这个电影胶片由于受到战火影响,没有留存
下来,只能从一些记载当中知道。电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时候?第一,媒介自身的发展,每个人都希望延伸肢体、感官,延伸有限的生命和空间。大家都知道一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为什么?因为每个人的一生只有一次,不可逆转,你不可能改变空间,也不可能改变时间。我们需要通过媒介来认知更复杂、更多样的世界,扩展延伸我们的生命。我们很早就开始讲故事,很早就开始有了戏曲,有了各种艺术形式,但这些形式都有个问题,跟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接近性、相似性很弱,必须通过很多虚拟假定的方式表现生活,后来有了更逼真的绘画,有了油画,有了雕塑,还有了照相机,我们可以更接近对人的真实生活的表现或者再现,但是这些影像都是静止的,不能展开一个时间过程,只是一个静态平面,这个时候电影就应运而生。电影是人类重新认识自己,扩展自己的媒介,是认知更复杂世界冲动下的产物。
  第二,19 世纪末期,很多人试图发明电影设备和机器,工业文明为电影提供了方便。光学、机械、化学,所有的科学技术发展为电影的出现创造了基础。电影诞生之后,最初很简单,就是一个纪录片,不能剪辑,不能把电影胶片连接起来,一部电影也就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一个镜头完成。最早的《火车进站》《水浇园丁》都是单镜头电影。后来我们开始用电影记录生活,当看到动态镜像的时候,人们欣喜若狂,但那时候的电影还是哑巴电
影,经历了三十年无声时期后,这个伟大的哑巴开了口,开始具备声画的视听手段,这就是我们讲到的第一个阶段——电影的成长年代。
  电影从一个单镜头到剪辑成片,到六十分钟、九十分钟、一百分钟的长片,从没有声音到有声音,完成了对生活复杂再现的可能性。大家应该都看过卓别林的电影,就是无声片时期的高峰。当时卓别林的表演相对程式化,他不能用对白来表现复杂的人物情感,只能靠肢体动作。大家都知道他的一身穿戴,一根拐杖,两个拐脚走来走去,其实都是默片产物。有声电影出现以后,电影表现生活的能力大大提高,20 世纪30 年代以后电影进入黄金时代,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影从有声到有彩。
  电影的黄金年代为人们创造了集体梦想
  20 世纪30 年代,欧美国家发生了一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应该说影响到的国家和社会阶层非常广泛,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之下,电影仍然得到了快速发展。说明越是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人们越需要梦想,越需要希望。
  这一段时间,美国拍了一大堆我们今天称为经典的好莱坞电影,像《窈窕淑女》《罗马假
日》《鸳梦重温》《一夜风流》等很多经典电影,带给美国人,也带给全世界很多电影观众关于未来的一些梦想。比如很多灰姑娘的故事,灰姑娘一定会遇到一个小伙子,小伙子一定会遇到一个漂亮姑娘。在这些电影故事的结局,当他们纯洁的爱情得到实现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对方原来还是百万富翁,原来他有一大笔遗产可以继承。这样的电影带给许许多多人在困境生活当中对未来的一些梦想,也表达了一些美好的情感。
  这个时期电影得到了高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电影得到普及,在中国也一样。在20 世纪40 年代,中国民族电影发展很快,也出现了很多大家熟悉的电影,像《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中国电影跟世界电影一样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只是中国电影发展相对来讲经历了特殊的社会转折,所以高峰滞后于世界很多国家。
  大家可能有这样的电影经验,在某个阶段,可能全中国人只能看几部电影,如著名的“三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地雷战》),当时每个中国人平均看它们的次数不下三十次,记得这些电影我是坐在树上看的,都是露天放映的,在篮球架上看,台词倒背如流,每个动作都能掌握节奏点,那时候全中国只有这些电影。“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国产电影开始恢复,1979 年是中国电影的高峰期,那一年观众达到了二百九十亿人次以上,什么概念?当
时中国总人口十亿左右,平均每个中国人一年大概看了三十次电影。所以,“”结束之后的70 年代末和80 年代初,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当年,谢晋的《天云山传奇》《牧马人》等电影所创造的观众人次记录是今天那些高票房电影难以望其项背的。
  电视冲击波
  欧美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中国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电影发展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就是电视的出现。由于有了电视,家里摆上了有声音、有影像,同样可以播剧的家用电器,我们只需要用遥控器选择就可以了。不用多花一分钱,不用出去淋雨、晒太阳,我们可以坐在沙发上,舒舒服服地不花钱看电视。这个时候,电视对全世界的电影都带来了致命冲击,所有国家的电影观众急剧下降,大家都在家里看电视,尤其在中国更加突出。中国跟世界其他国家还不太一样,中国是世界上免费电视频道最多的国家,而且在中国的免费频道上播电视剧也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大家知道,在美国、英国的电视频道当中,电视剧通常一周播一集,而且是季播,一季播两到三个月,播完了以后,这个故事没有完,要到第二年再播,有时候一个剧要播十年。可是在中国,电视观众非常幸福,每天晚上你在家里拿着遥控器有四十个频道在播电视剧,而
且一晚上播三到四集,应该说中国电视观众有了这样的条件之后,对电影很难产生消费需求,中国电影面临着一个低谷。由于受到“”的影响,中国电视的发展比西方国家慢,所以中国电影的危机来得也慢。在全球范围内,电影危机从20 世纪60 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但中国是80 年代才开始出现,通常把这个时代叫作电视后时代。有了电视,电影必须发生改变。电视后时代对今天我们看电影应该说有很大影响。在电视出现之前,电影内容无所不包,当时只有这一种影像媒介。当年我们看电影,有两个最不喜欢看的东西,一是新闻简报,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胶片电影。还有一类叫作科教片,北京科学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摄,怎么喂猪,怎么放羊,怎么施肥,怎么挖水库等,那个时候我们的电影承担着用影像对社会传递知识的功能,包括政治教育功能、科学教育功能等。但是有了电视这样的媒介替代品后,电影的这些功能被分化了,变得更加需要满足人们的这些消费需求。人们为什么放弃在家里舒舒服服看电视,而愿意跑到电影院里面看电影,必须要满足这样的一种转换。
  从CG 图像到3D 电影,从VR 到AR
  我们今天进入了电影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出现,带给整个电影工业巨大的改变。从生产、发行到放映,所有的方式都出现了新特点,电影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今天我们每个人的电影记忆都会不太一样。早期电影在操场上看,在单厅电影院看,后来是多厅电影院,再后来在非常舒服的沙发电影院,还有好多情侣电影院。有段时间只有两类人看电影,一类是在城里打工的人,还有一类是谈恋爱的人,这是电影最危机的时候。但是今天我们都在数字化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电影院观影,其效果是家庭电视机、电脑所无法比拟的。
  今天我们进入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带来了什么改变?就是没有什么拍不出来,只有我们想不出来。
  过去拍电影受到技术条件限制,你拍不出来就拍不出来,我们没有办法呈现;但是现在,只有你想不出来的,没有拍不出来的。而且现在拍电影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如果看过一些电影花絮,你会发现在很多演员背后有一块绿屏,演员完全在一个虚拟空间里表演,最后是数字影像合成到某个特殊空间。现在对演员的要求更难、更高,在一个虚拟世界,看不到真实环境,最后通过计算机把这个环境合成上去。
  现在电影进入了一个用数字可以创造你一切想要创造出来的镜像和影像的时代。为什么这段时间幻想类电影这么多,发展这么快,跟数字技术的发展有很大关系。最近五年来,由于
《阿凡达》普及带来的3D,我们有了3D 电影体验,现在逐渐可以成为主流商业电影的标准配置。
今年电影节主题就是VR,就是“虚拟现实”,还有AR,即所谓“增强现实”,很多人预言这两大技术会对电影美学带来颠覆性挑战。观众戴上一个头盔、眼镜,可以环360 度看到周围所有的影像世界,我们似乎置身在一个现场,这就叫VR。很多人说VR 改变电影,原来的传统电影美学一定会被颠覆,每个人不仅成为看电影的人,而且成为走进电影里的人。但是我一直认为,VR 不可能替代原来的传统模式。为什么?因为人有被动接受线性故事的天然需求,我们不需要在每个故事当中都把自己变成主角,我们希望自己是被动的观看者,我们被别人的故事感动,这是故事天然的本性。我们希望通过看别人的故事来扩展我们的生活,扩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了解不一样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如果你非要把我放到那个故事里,我变成了主人公,那不又是在经历我自己的人生吗?虽然我的环境不一样,但还是我在经历,而不是我在看别人不同的人生。所以我讲VR 不可能改变电影,至少在很长一个阶段,不可能改变传统的电影叙事美学,因为我们有需求。
总之,数字化时代,电影可以创造一切人们想象的内容和奇观。所以幻想类电影开始大量出
现;同时,全球同步发行变得更加简单容易;再到后来,出现了3D 电影的主流化,改变了人们的电影体验方式。可以说,数字化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电影的美学观念也有了根本变化。电影与日常生活距离越来越远,而与人们的想象越来越近。数字化为电影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日本三级全大电影
  新技术和分级制为现代电影的“影院性”“必看性”插上翅膀
  20 世纪60 年代之后,在电视的竞争下,世界电影科技飞速发展,荧幕变大了。早期电影的长宽比,跟我们电视机的长宽比是一样的,但是为了跟电视竞争,我们把电影变成了宽银幕,边框就跟电视机不一样,画幅也就不一样了,要跟它形成差异。这个时候开始变宽银幕、超宽银幕、穹幕、环幕。总之屏幕变得越来越大,可以表现千军万马,可以细致入微,电影出现了大场面,可以表现磅礴气势。
  电影声音也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单声道到立体声,然后环绕声5.1、7.1,这还是还原听众的声道。在录音过程当中,我们可能有几十个音轨,可以重新设计,重新对比,重新平衡,然后把它们组合到一起。现在,如果你们进好的电影院看电影,你们不仅能够享受画面,而且能够享受到生活当中从来没有享受过的声音效果,因为你在电影院听到的声音的每个细节,
每个物品的声音都不一样,而且给你分解透视得非常好,比我们生活当中声音的分解能力强很多。非专业观众可能没有觉得声音对我们有多么重要,你为什么会去影院,实际上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影院里面的声音给你创造了与众不同的体验,而且是你在生活当中没有过的体验。有一些电影里面的声音本身就是一首交响乐,所有的音效都像交响乐一样组合在一起,经过音效师非常认真的调校,每个声音都经过精心设计,声音的魅力非同凡响。
  现代电影在声音上所花的功夫一点也不亚于画面。媒介发生分化,整个制作也开始升级,这时候电影的投资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出现我们今天在中国叫作大片的电影,当时把它叫作重磅,就是高投资电影。现在好莱坞的投资规模都是过亿美金,一两亿美金已经非常正常,大约相当于十亿元左右人民币。大制作的电影使得电视难以竞争。其实,所有这一切的变化,就是区别于电视的“影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