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高速公路收费吗平凉市2021年初中毕业与高中阶段招生考
一、整体评价。
纵观2021年平凉市中考语文试卷,是实施部编版教材后命制的第三份试卷。这份试题与2019年、2020年中考试题相比,试题结构和难易程度都保持了相对稳定。在结构设计、内容安排、考点设置、题目数量、试卷容量、各题附分等方面基本没有变化。但在试卷整体设计方面,贯穿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体现了语文学科承载的人文性,时代性,科学性。
二、试卷结构。
整套试卷坚持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2、思维发展与提升;3、审美鉴赏与创造;4、文化传承与理解。秉承了以往试卷“一卷三块”的结构:“积累与运用”(30分)、“阅读”(60分)、“写作”(60分)。“积累与运用”又分为春节溯源(7分)、端午飘香(6分)、中秋团圆(6分)、佳节感怀(8分),增添了语文试卷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与趣味性。阅读具体包括:(一)散文《一觉醒来是早晨》(沈石溪)(17分);(二)说明文或文艺评论《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梁衡)(13分);(三)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与《古井题名记(秦观)》对比阅读(17分);(四)诗词鉴赏(5分)《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破阵子》(
辛弃疾)、《残梦》(陆游)、《从军行》(王昌龄);(五)名著阅读(5分)《骆驼祥子》(老舍)和《儒林外史》(吴敬梓)。“写作”分为小作文(片段作文)(10分)和大作文(情景材料命题作
文)(50分)。
三、试卷评析。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1—7题)
该部分共7题,30分,考生平均得分18.47分,得分率61.57%,勉强及格,差强人意。今年的这套试卷最大的特点是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整套试卷,我粗略的做了估算统计,大约能够达到90分左右。所以说这套试卷既有语文学科的科学性,社会性,实用性,又不乏汉语的知识性,生活性和趣味性。
第1题,所考查的几个词语:惊慌失措、抵御、遂、窜,都属于常见规范汉字。主要错在“慌”和“惶”混淆书写上。“遂”字的拼音sui,容易拼写成zhui。近年来首次考差了词性、短语、复句等汉族知识,但对正确选项的回答毫无瓜葛,因为凡是稍微有点生活常识的人,都知道“春节”、“元旦”、“年”的日期根本不是同一天,所以对错误选项容易做出判断。
第2题,考查书法体例。2019年中考题通过一段文字表
达描述“行笔时扭曲盘结、踉跄跌顿”,就能准确断定这是明代书法家徐谓的作品(草书);2020年根据题干中启功的三幅书法作品(行书),再根据文字表达就能准确概括其书法特点,并且能够用楷书正确书写其中的一幅作品的文字;2021年则是对照四福书法作品(楷、草、隶、篆),分析对其相应特点描述错误的选项,其中对草书的描述“行云流水”“结构匀称”就是判断有误选项的关键词。
第3题,考查语病。这是连续三年的必考题目,相比往年同类考题,难度增大,三个错误选项分别涉及语意重复,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第4题,考查识图能力及看图说话。图A是春节的,图B是元宵节的,图C是重阳节(老人节),图D是中秋节。回答时容易出现张冠李戴,阴差阳错的现象,这样的考生不在少数。明明选择的是图A,说明理由时却用的是图D,牛头不对马嘴,让人啼笑皆非。
第5题,考查语言简洁,表意明确。这道题来源于我们的平常生活,是关于中秋节放假安排事宜。按照要求需要说清两点:9月18日正常上班,9月19—9月21日放假调休。答题错误的同学主要是识图能力薄弱,没有看清9月18日字样的右上角有个“班”字,把它等同于后面的三个“休”字。还有些考生则是把国庆节七天休假等同于中秋节三天休假,这其实仅仅是命题者挖的坑,也就是干扰选项。
第6题,重点考查识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第五题有异曲同工之妙。考生在审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信息,是小明从兰州回平凉过春节,而不是;并且行程出出入的关键在于兰州东收费站,而不是平凉东
收费站。明确了这两点信息,所以为了避免高速公路拥堵,离开兰州时应该在早晨9点前或者下午1点后;返回兰州时最好在早上11前或者晚上8点之后。
第7题,考查古诗文背诵默写,总分8分,考生平均得分4.57分。2772名考生中:0分为331人;1分为96人;2分为322人;3分为141人;4分为460人;5分为288人;6分为382人;7分为290人;8分为446人。得分率最低的句子是:辛弃疾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其次是陆游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第二部分阅读:8—22题。
这部分共五块,60分,考生平均得分34.88分。阅读内容从形式上分为:散文、说明文、文言文、古诗词、名著导读。阅读材料的作者有:苏轼、秦观、陆游、辛弃疾、王昌龄、吴敬梓、老舍、梁衡。可以说这些作品都是大家风范,名家荟萃。很好的体现了考生阅读时的经典性、广泛性、多样性。
(一)散文阅读(得分11.42分)
连续三年中考都是亲情人物(父亲、父亲、奶奶)。8—
11题依次考查情节概述、记叙顺序、赏析语句、品析文题。第8题比较简单,绝大多数同学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第9题,相当一部分同学对于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概念含糊不清,甚至有些
同学写成顺序、倒序、插序;第10题,分别从重点词语和描写人物的角度赏析,只要学生明确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分析句子的用途自然是水到渠成;第11题,是对文题文意的宏观理解,破题的关键在于“一觉醒来”之后的生活体验“是早晨”。“这早晨”就是生活中的勇气和自信,振作起来,战胜逆境。这种情感在文章的结尾处“点睛”的一目了然。
(二)说明文阅读(得分7.77分)
12—15题分别考查了说明方法,修辞手法,分析文章内容,拓展延伸知识。“典”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其实质也是修辞手法的一种,宋代词人辛弃疾就是用“典”大家。“典”如果用得恰当,就能提高文章的品味,如果用得泛滥文章就会晦涩难懂。从考生的答题情况来看,本道题得分偏低。其主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典”这一知识储备不足,没能将抽象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文素养;其次,是望“典”生义,尤其对文字评论性的文字缺乏阅读的耐心和技巧;再次,更是缺乏对议论性文字的深阅读,主观判断语言文字的意识比较薄弱。
(三)文言文阅读(得分9.69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