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的起源
兰陵王演员
关于舞台脸谱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种是源于我国南北朝北齐,兴盛于唐代的歌舞戏,也叫大面或代面,是为了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独舞,说的是兰陵王高长恭,勇猛善战,貌若妇人,每次出战,均戴凶猛假面,屡屡得胜。人们为了歌颂兰陵王创造了男子独舞,也带面具。戏曲演员在舞台上勾画脸谱是用来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点,相貌特征,身份地位,实现丰富的舞台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
脸谱的产生有悠久的历史。脸谱起源于面具,脸谱将图形直接画在脸上,而面具把图形画在或铸在别的东西上面后再戴在脸上,在中国的古代,祭祀活动中有巫舞和傩舞,舞者常带面具。在四川成都以北,古蜀遗址"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有几十个青铜面具,是距今4000年前的古蜀王鱼凫举行祭祀礼仪的用品。北齐兰陵王长恭,性情勇猛武功高强,但相貌俊美像个女子,他打仗时就带上面具,以助其威。唐代歌舞《兰陵王入阵曲》里,扮演兰陵王的演员就要带上面具。这可能就是戏剧中脸谱的起源。
相关历史发展
古代的面具上具有简单的符号“观念符号”和"“表情符号”,用来表达某种特定的观念或表情。到了戏里,这些符号就直接画在脸上,表达更为复杂丰富的观念和表情。唐代宋代都有"涂面"的记载,元代出现了元杂剧正面人物中的"整脸"谱式
明代已经是由昆剧演出的传奇剧的天下,表演丰富,行当分工精细,净分正净(大面)、副净(二面)和丑(三面)。净丑都画脸谱,每个角又有一个专谱。其底多是根据说唱文学中的描绘或演员自己的想象设计的。清代中叶,地方戏兴起,净丑的脸谱每一地方差别很大,有明显的地方特征和民间艺术气息,各种地方戏约有300多个剧种,大多在18世纪以后兴起。地方戏的繁盛,使得剧目题材人物角不断增多,行当分工更细。净行除了正净副净外,又加了武净。彩增加了蓝、绿、黄、灰、橙。
脸谱简介
“脸谱”是指中国传统戏剧里男演员脸部的彩化妆。这种脸部化妆主要用于净(花脸)和丑(小丑)。它在形式、彩和类型上有一定的格式。内行的观众从脸谱上就可以分辨出这个角是英雄还是坏人,聪明还是愚蠢,受人爱戴还是使人厌恶。 京剧那迷人的脸谱在中国戏剧无数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京剧脸谱以“象征性”和“夸张性”著称。它通过运用夸张和
变形的图形来展示角的性格特征。眼睛,额头和两颊通常被画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
红脸
象征忠义、耿直、有血性,如:“三国戏”里的关羽、《斩经堂》里的吴汉。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关羽(红整脸)
黑脸
既表现性格严肃,不苟言笑,为中性,代表猛智。如“包公戏”里的包拯;又象征威武有力、粗鲁豪爽,如:“三国戏”里的张飞,“水浒戏”里的李逵,“杨排风”中的焦赞。
白脸
表现奸诈多疑,含贬义,代表凶诈,如:“三国戏”里的曹操、《打严嵩》中的严嵩。
曹操(白净脸)
黄脸
勇猛、暴躁。如典韦。
蓝脸
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如:《上天台》中的马武,《连环套》里的窦尔墩。窦尔墩(蓝花三块瓦脸)
紫脸
表现肃穆、稳重,富有正义感,如:《二进宫》中的徐延昭,《鱼肠剑》中的专诸。
其他:面不好,丑陋。
张郃(紫三块瓦脸)
金脸
象征威武庄严,表现神仙一类角。如:《闹天宫》里的如来佛、二郎神。
大鹏(金象形脸)
银脸
表现奸诈多疑或威武庄严,表现鬼怪或神仙一类角如:《攻潼关》中的木咤。
绿脸
勇猛,莽撞,冲动。 如:《白水滩》里的徐世英
其他
绿林好汉。
脸谱特点
脸谱的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美与丑的矛盾统一;
二、与角的性格关系的密切;
三、其图案是程式化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汉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