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与提升
胡溟窈
作者简介:胡溟窈(2000.7-),女,汉族,四川自贡人,2018级在读本科生,江西南昌大学,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330031)
摘要:公信力建设一直以来都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重要议题。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存在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从而提升公信力,塑造良好的形象。
李连杰简介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一、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众逐渐意识到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工作不断认可的过程中
,“郭美美与红十字会”“李连杰与壹基金”等一系列事件对非营利组织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众中的良好形象。公众开始质疑非营利组织的工作能力,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断下降,逐渐失去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陷入公信力危机。
二、非营利组织相关情况(一)非营利组织概念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机构,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公众关注的议题或者事件。具有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等特征。
(二)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概念
公信力是外界对组织的看法、评价。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公信力是指该组织在社会上被公众接受和信任的程度。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外界首先是利益相关者,其次是一般公众,公信力就是获得利益相关者和公众的正面评价。
(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重要性
1.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外部无形资产。
非营利组织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充足的资金为非营利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工作人员是非营利组织具体活动的执行者,每一次活动都体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这一重要特征及非营利组织的信念和目标。基础设施是非营利组织得以存在的重要保障。与资金、员工、基础设施等有形的资产不同,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外部无形的资产。外部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带不走,但却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资产之一。如果漠视公信力建设,则是主动放弃了外部无形资产,最终导致非营利组织资产欠缺,不能正常运转。所以非营利组织资产管理不仅要注重内部有形资产的管理,还要注重外部无形资产的管理。
2.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工作的基础。
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是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助力。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是否信任主要取决于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如果非营利组织重视公信力建设,通过及时准确公开信息、自觉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不断提高透明度等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提高公信力,塑造在公众心中的负责、有担当的形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将会得到公众最大程度的支持,从而达到工作目标,提高工作效率。反
之,非营利组织无视公信力建设,不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工作推进过程中势必会遭到来自公众的不小阻力,进而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目标,确保工作质量。
三、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自身能力不足
1.人力资源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使命感。
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由正式职员、志愿者及理事和高级顾问构成。这三类人员综合素质差异过大,在非营利组织活动中承担的工作也有所不同。作为非营利组织的正式职工,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形象和相关目标的实现。公平的薪资和晋升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正式员工的积极性,反之则会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主要完成者,但志愿者通常是临时招募,具有不稳定的特征。大型活动中,组织者无法确保每一个志愿者都秉持着志愿主义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服务工作,部分志愿者由于缺乏专业培训导致相关工作不能圆满完成。理事和顾问则是非营利组织的领导者,作为高级的人力资源,如果非营利组织不能提供足够的激励措施,那么高级人力资源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与此同时,一些人抱着博得社会大众的眼球和提高社会名誉的目的加入非营利组织,在没有足够利益的吸引下,将会出现消极怠工的情况。
2.主动公开意识缺乏,透明度不足。
非营利组织公开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财务公开。尤其是在一些公益项目上,对于社会公众捐赠的资金、物品应该及时公布,并持续对善款的去向进行公示。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对该方面的公开度不足,即使公开也是迫于社会公众质疑和舆论压力,被动公开相关信息,缺乏主动公开意识。对于公开的内容、
时间等没有细化,形成相应的信息公开机制,公开处于一个比较混乱的状态。信息公开的缺乏,透明度不足,使得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不够了解,进而猜疑不断增加,最终导致信任危机。
3.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腐败滋生。
近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基本管理制度确定,但却不够完善。尤其是在奖惩制度这一方面,内部管理混乱,腐败滋生。非营利组织事实上家长式的管理,决策最终成了“一言堂”
,由几个主要负责人说了算。在决策封闭的情况下,腐败由此产生,而对于腐败的处罚非营利组织内部的相关规定少之又少。相关法律制度也不够健全。
87
(二)相关负面事件的影响及回应性不强
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社会热点聚焦于郭美美与红十字会的关系,社会公众对
中国红十字会所获善款流向提出质疑,红十字会陷入舆论漩涡之中。即使红十字会在事件发生后也成立了相关调查小组,对事实进行澄清。但长时间的调查取证实际上造成了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红十字会的名誉受损、社会公信力下降的后果。2014年,李连杰壹基金被传贪污3亿地震善款,针对质疑,壹基金杨鹏秘书发长文进行回应。反应迅速,有可取之处,但其回应内容上,细节辩解较多,自我反思较少。尤其是李连杰的回应没有老老实实说明情况,反而以一种轻佻的态度炫富、避实就虚,不仅没有消除社会公众的疑虑,反而加剧了不满情绪。相关负面事件层出不穷,给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名誉带来了不小的损伤,社会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度逐渐下降。
(三)没有形成完善的内外部监督机制
监督依靠监督机构完成,具体执行依靠工作人员,而最终监督效果如何取决于监督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自律意识,管理制度上出现明显的监督漏洞,内在监督动力则存在不足之处。对于外部监督而言,我国非营利组织监督的主体较多,但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虽有多个监督主体,但监督分工不明确,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公众和新闻媒体的实际监督效力较弱。对于不是亲自参与的公益活动,公民选择忽视非营利组织的问题。同时非营利组织给予社会弱势体相关帮助,作为受益者,社会弱势体很难行使自身的监督权。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另一监督主体,新闻媒体对于非营利组织腐败问题的报道,只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相关部门重视,才有可能有具有实际效力,否则相关报道只能是石沉大海。
四、提升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措施(一)加强自身建设
1.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工作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得到提高。培训既要做到内容的全面性,又要做到形式的多样性。既能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具有基本的志愿服务能力,同时对专业志愿项目又有所涉及,点面结合。每一个组织都有自身的文化,组织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所在。组织文化体现在组织的使命、战略、工作等方方面面之中。非营利组织加强自身建设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在组织文化的熏陶之下,强化工作人员的对非营利组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信息主动公开,增加透明度。
非营利组织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公众的支持和信任。支持和信任给予公众对非营利组织有足够全面的了解。非营利组织活动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公众的捐赠,有义务对信息进行主动公开。信息的主动公开拉进了非营利组织与公众的距离,同时也是非营利组织廉洁的表现。互联网的普及也为信息公开提供了便利之处,非营利组织应利用好互联网这一便捷的方式,对信息进行主动公开。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任度提升了,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也会得到不断提升。
(二)敢于承担责任,积极回应
危机发生后,第一选择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承担责任。承担责
任并不意味着承认错误,而是对公众质疑的有效回应,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社会的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一定的事实依据。面对质疑选择逃避,只能给社会公众心里留下一个胆小、懦弱的形象。遮遮掩掩、闪烁其词,只能引起反感。坦然面对,积极回应才是非营利组织应对危机时的正确处理方式。有质疑证明非营利组织自身确实有不足之处,公众的质疑能够促使非营利组织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
(三)全方位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1.加强政府的监督。
政府是非营利组织监督的重要主体之一。政府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管首先要加快推进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政府要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宏观调控和间接监管,而非是具体日常事务的直接监管。要让非营利组织有其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性,但又要在政府的监管下依法进行相关活动。同时针对监管推诿扯皮问题,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进度,明晰责任。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通过法律确保非营利组织活动合法,程序正当。
2.鼓励社会公众进行监督。
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需要让社会公众明确意识到监督权是法律赋予社会公众的权利,社会公众可以依法行使监督权。公民主动行使监督权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法制教育实现。鼓励社会公众进行监督不仅在公民主动行使监督权意识上要做好工作,监督渠道多样化也需要足够重视。公民监
督渠道需要不断完善,不能仅仅局限于电话、信访等传统的渠道,要利用好互联网,使监督形式更便捷、程序更简单、成效更显著。社会公众对问题进行反映后,相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反馈和回应,确保能够解答疑惑,解决问题。
3.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广、覆盖面大,影响力强。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其监督作用需要重视。一方面新闻媒体可以通过曝光非营利组织相关违法问题,引起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介入。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曝光的问题能够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倒逼非营利组织自查,从而纠正错误。同时政府对新闻媒体的管控不能过严,相反要支持新闻媒体曝光社会问题,引起社会的重视,让新闻媒体敢于监督非营利组织的活动。
五、结语
时至今日,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公信力建设一直备受重视。虽然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较弱也不存不少问题,但是可以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内外部监督机制等措施有效提升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从而塑造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
参考文献:[1]张玉昕.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策略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13(S1):172-176.
[2]
郭涵.公共危机面前提高非盈利组织公信力的必要性和方法探索[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2):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