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理念,用感性的入口来传播理性的主题。通观这几年的卫视竞争,我们发现在娱乐节目这一块,他们的竞争极易陷入到“比谁更低俗”的境界。无论是哪种素材,只要是能够获得注意力,模仿的卫视总是用尽全力地去更加低俗化,这好像已经成为一种规律。但是,《非诚勿扰》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他卫视恶搞、嬉笑婚姻的时候,他却用一种负责任的心理去引导观众正确看待婚姻中出现的现实危机和应该遵守的家庭美德。可以说,这已经是一种返璞归真式的超越。
四、小结
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是对新时期舆论导向极端重要性的精辟阐述。我国媒体要想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发挥自己应尽的责任,就必须在尊重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创优,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众的电视节目来吸引观众,感染观众并进而凝聚观众,这才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
《非诚勿扰》:寓情于乐■ 尹 鸿 霍志静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媒介资源日益稀缺、市场空间被过分挤压的今天,创新成为省级卫视在众多同质化节目中脱颖而出的关键。江苏卫视近两年高举高打,强势突围,从管理体制到节目样态以及市场运作均
进行了多番积极尝试,从省级卫视的第二阵营蹿升到几乎可与长期以来无人撼动的省级卫视“排头兵”湖南台相抗衡的位置。其中,受到湖南卫视版权质疑的大型婚恋节目《非诚勿扰》,就是江苏卫视节目中最引人注目、遭人非议的拳头产品之一。
从婚恋服务转向情感娱乐
在眼花缭乱的电视栏目创意中,相亲已经不算是新鲜的节目题材。十几年前北京台推出的《今晚我们相识》、湖南台的《玫瑰之约》,包括在台湾红极一时的《非常男女》都是早期婚恋类节目的代表。由于两性关系、恋爱婚姻主题的植入,这些节目很快便成为当时各个电视制作机构纷纷效仿和电视观众热衷关注的焦点。但在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这些节目则如同当年所有的服务节目一样,因为过度的“服务”功能纷纷遭遇到受众面的瓶颈,逐渐成为诸多节目样态中较为边缘化的一类。十几年后的今天,婚恋节目卷土重来,以《非诚勿扰》为代表,包括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等,先后重装推出,来势凶猛,收视表现大多不俗,使婚恋节目再次成为话题。
其实只要稍加对比就会发现,同是婚恋类节目,今天的《非诚勿扰》和当年的《玫瑰之约》相比已经发生了本质变化。早期的婚恋类节目,主题相对单一和纯粹,节目宗旨很明确,就是为单身男女寻恋爱结婚对象,节目形式一般以男女嘉宾一对一的交流为主,节目设计上也不追求强烈的言语冲击和极端效果,只是循规蹈矩地按照寻征者的需求逐渐靠近、贴合,直至他们到理想的潜在异性伴侣。从节目类
型上来看,这些婚恋节目的定位更像《为您服务》,是比较典型的服务类节目。所谓服务,即满足需要,因此,进入节目的人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除了恋爱期的少男少女,年龄偏大的单身男女甚至老年人也都在节目视野之内,只要他们对寻伴侣有强烈的愿望和公开选择的勇气,这与今天《非诚勿扰》中打扮入时、年轻靓丽的美少女们比起来,可能显得比较“务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非诚勿扰》相比传统婚恋节目,已经在功能上更趋向于情感娱乐,在这样的定位下,出现了众多新的节目元素。在《非诚勿扰》中,已经不再满足于让嘉宾一对一地坐着聊天,而是将相亲节目做成了一场声味俱全的真人“选秀”,女嘉宾一跃增加到24位,她们大多20岁上下,着装时尚,年轻美貌,气质各异,一字排开,布满整个舞台,气势“恢宏”;男嘉宾则独自一人站在她们面前,等待接受众多美女们挑剔眼光的审视和“质询”。如此设计,无疑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对抗性和悬念。节目有明确的规则:“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相亲过程类似游戏闯关,台上的年轻女性用亮灯灭灯做出选择的同时,电视观众也在一同判断和审看。其实,对观众而言,谁与谁性格是否匹配,是否适合做男女朋友并不十分重要,看点在于整个选择判断过程的戏剧变化和奇观效果:谁的灯亮得多,谁的灯灭得快,哪个女孩或男孩更有个性、谁人气更高、更有人缘,谁乖巧、谁智慧,谁纯情、谁拜金,谁是穷小子、谁是富二代,这些概念在观众的观看体验中不断形成并深化,成为他们日后继续守候节目的理由。所以说,就《非诚勿扰》这类节目而言,相亲成功与否不是终极目的,而使节目过程中各个元素进行充分娱乐化的展现才是它所追求的,换句话说,“相亲”这个主题更适合被看作是节目借用的载体和故事线索,而串联在这个线索上的娱乐元素才是节目的灵魂。观众通
非诚勿扰最漂亮的女嘉宾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个案研究 
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总第166期)81
过这种游戏化的“感情体验”,将自己的异性观、爱情观、婚姻观和人生价值观放进了对节目中不同的男男女女的认同、排斥和观察中。其实,观众一边在观察节目中嘉宾们的情感选择,一边在调用和反省自己的情感经验,造成了情感娱乐的效果。
爱情、婚恋观的交流平台
随着80、90后一代逐渐承担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和家庭角,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感情观、婚恋观也成为人们关心和议论的话题。这一代孩子成长环境优越、受到较好教育、价值观捉摸不定、兴趣喜好光怪陆离、对物质生活需求高、情感爱恨分明,正好是现代社会最富于戏剧彩的一个体。
《非诚勿扰》通过“相亲”这个载体,将90年代前后出生的新生一代请上舞台,让他们在爱情、婚恋这个话题上袒露心声,让他们现场评断、选择,大胆说出自己的择偶标准,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婚恋、家庭观念的交流平台。人们好奇、关注、不理解、感慨,如此种种。无论好坏,让各种人、各种观点、各种标准同时在一个舞台上出现、交汇、碰撞,等待它们或温和或强烈的化学反应。无论这个舞台有多么娱乐化,多么戏剧化,都不能否认它让人们看到了80后、90后一代最真实的一面。正如节目制片人王刚说的:
“我们想在节目中探讨80后、90后的婚恋观,诸如拜金、要嫁富二代还是希望门当户对,我们希望将时下单身男女最真实的想法呈现出来。”节目中,主持人在每一个选择环节过后与嘉宾进行交流,询问灭灯或不灭灯的缘由,这个过程是随着信息的不断叠加而变化的,从外貌到职业、收入、经济现状、兴趣爱好、家庭观、人生规划等等,选择的关键点随着上述信息的渐次完整逐一得到呈现,应该说,还是比较客观真实地传达了她们的喜好和价值判断。
近来,由于一些节目嘉宾较为过激的表达和极端的性格特征,《非诚勿扰》受到诟病,观众质疑某些人有“演员”嫌疑,是节目来的“托儿”。其实,对于这样一个娱乐性远远大于真实性的节目来说,嘉宾是否“被设计”,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正因为上场嘉宾的鲜明个性,某一价值取向上明显的代表性,才使节目与传统的婚恋节目相比,有了更多的开放性、争议性和话题性。无论是马诺代表的拜金女,刘云超代表的自我感觉良好多金男,还是谢佳代表的中性知性美女,沈勇代表的“60%极品男”,甚至是身材矮胖、被马诺讥笑为孕妇,但有特殊才艺的陆元龙,都在某一意义上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性和合理性,也正因如此,节目才更显现出它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对观众而言,与其说是在看相亲,不如说更是在观看现实社会的众生百态,阅读年轻人的大脑,和他们进行着一次次出其不意的交流,他们有可能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亲人,社会把他们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是好是坏,观众有反应,网民有议论,世间自有公断,但节目本身更多的是呈现,并引起一些有益的反思和讨论。
同质中求差异
电视节目的同质化是我国电视界面临的老问题。由于电视台数量太多,好节目乏现,造成电视栏目跟风情况严重。湖南卫视起诉《非诚勿扰》侵权,其实反映的不是这个节目本身的问题,而是电视行业的普遍现状。目前国内流行的不少名牌栏目都移植自国外已经成熟的节目,落地成功后,其他电视台再跟风而上,做出多台形式雷同、质量参差的同类型节目。这种现象短期内似乎难以改观,因此过于纠结谁抄袭谁其实意义并不大,关键在于在对同类型节目进行移植和再设计时,能否在细节上做出差异和亮点,能否结合国情更好地进行本土化,能否更完整地反映节目的创作初衷和价值诉求。江苏卫视在这些方面可以说进行了一次比较成功的尝试,最终在节目形态的典型性和影响力上都胜出一筹。
与《我们约会吧》比较,《非诚勿扰》的差异性反映在几个方面,一是乐嘉作为点评角的设置。这个角以“冷眼旁观”的姿态与主持人形成呼应,他是一个点评人、导师、训话者,但首先是一个观众代表,他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和促成了节目使命的完成。二是节目在嘉宾的选择上显然费了更大的心思。无论是站在择偶台上的女性,还是每一位接受盘问的男性,都呈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都代表着一类人,比如张博的孝顺、骆磊的犀利、马诺的拜金等等,他们善于言辞,敢于率直地表达想法,让他们在一起,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舞台上甚至不乏不留情面的讥讽和直来直去的批判,这些有悖于传统价值观中人际交往法则的景象一幕幕在舞台上呈现出来,无疑增加了节目的戏剧性和可看性。
《非诚勿扰》在众多的婚恋类型节目中,一枝独秀,既因为其在节目制作上的精良、设计上的严密,当
然更体现为感情婚恋价值方面的戏剧性冲突的展示、议程设置能力的突出,当然,更体现在对人物个性的发掘、人物魅力的展示和人物精神世界的呈现方面,从而让观众在嬉笑中,产生对人物、关系和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生活价值观的积极呼应,激化了观众主动参与节目的热情。所以,应该说,《非诚勿扰》的意义就在于,它借助婚恋的舞台,演绎了观众们的情感选择和情感态度,寓情于乐,是这一节目不可忽视的社会意义。当然,婚恋情感可以娱乐,但应该预防陷入同质竞争后的“殊途同归”,蜕变为低俗的娱乐。过度的情感猎奇、缺乏控制的物质主义价值观、不加修饰的唯美主义男权意识、处心积虑的个人炫耀等等可能出现的价值趋向,对于一个负责任的媒体来说,永远是需要警惕的问题。
(作者尹鸿系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志静系北京市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个案研究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
82
 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总第16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