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教案
篇一:《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中所表达的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乐趣。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根底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4、在理解原文的根底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童年趣事,加强口语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探究学习 物外之趣 。
  3、认识与学会观察、想象、联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那么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
  毫 故和 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 那么然
  〔3〕特殊句式: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
  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于其神游庞然大
  物方之盖 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边读边想文言文语句意思。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布置作业:
  1、通译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交流必须建立在学生课前充分预习的根底上。由于学生初学文言文,教师对有关文言文的学习知识、方法应给予必要的讲解、指导。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了解三件趣事,研究 物外之趣 。
  1、文章写了哪些童年生活?描绘了几幅图景?
  2、小组讨论,学习 物外之趣 。
稚的拼音  ①讨论作者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并举例说明观察细致,想象奇特。〔讨论 探究、练习 一〕
  ②讨论 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三、品味词句,体会本文简朴、自然、生动的语言特点。
  四、知识拓展,比拟学习
  学生阅读已发材料,比拟《幼时记趣》小组讨论,说说
  ①沈复的 物外之趣 与鲁迅的百草园乐趣有何相同之处?
  ②写法上有何不同?
  ③你更喜欢哪篇文章?
  ④两位作者记述几时获取乐趣的方法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五、口语训练: 我的童年进趣事 。
  你有哪些童年趣事?有类似课文中作者的经历吗?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说得流利,说昨更有趣。
  六、布置作业。
  1、把 我的童年趣事 用笔写下来。
  篇二: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幼时记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这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极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围绕“记趣〞这一中心,
生动的描述了儿童时代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的生活乐趣。
  二、思路结构:〔总——分〕
  第一局部:第1自然段总述“物外之趣〞,这一节主要表达了作者幼时眼力很强,又十分爱好观察,因而时常获得与众不同的乐趣。这就自然引出下文对“物外之趣〞的具体分述。
  第二局部: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分别写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三、写作特点:
  1、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2、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 3、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4、语言简朴、自然、生动。 整合思路:
  本课运用多媒体系统辅助教学,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兴趣,播放童谣《朋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可触感,触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急迫兴趣。接着出示幻灯片回忆旧知,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播放课文朗读及图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通过
课件展示及师生互动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最后通过出示童趣图片及分发文章《钓青蛙》进行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主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特殊句式;把握文章的总——分结构;背诵全文。
  2. 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想象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象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 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言语感。 2. 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 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 在理解的根底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5. 借助想象,训练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 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根底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 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象的思维方法。 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学生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还没有掌握学习文言的根本方法缺乏文言知识积累,但是学生有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尤为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