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商业运作模式相关资料整理
一、 国家鼓励促进养老事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
1、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方针。
2、两会上有委员提出将“养老事业定为基本国策”。
3、提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模式。
4、有些省份提出三个层面:(1)、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层面。对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补贴,提出用房自建且建成投入使用的,由同级财政按建设规模给予一次性建设补贴,300张(含)床位以上的按2000/床予以补贴,300张床位以下的按1000/床予以补贴;用房属租用且租用期5年以上的,按核定床位数分5年每年补助100/床的租赁补贴。对已开业的民办养老机构,按入住老人实际占有床位数,财政给予每年每张床位600元的运营补贴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补助,提出由同级财政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建设补助;年正常开放260天以上的,财政每年给予1万元的运营补助。对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老人、低保或低保边缘家庭中的失能和空巢老人、80周岁以上的高龄特困老人,以及城镇三老优抚对象(老烈属、老伤残军人、老复
员军人),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给予每人每月100元的居家养老服务券,老年人凭券选择居家养老中心内明码标价的服务项目。
2)税费减免和用房保障层面。凡政策规定可以减免的税费全部减免。在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下,对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用地,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优先保障,并可予以行政划拨;以有偿方式取得土地的,当地政府予以适当补助;对纳入建设规划的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有关部门优先审批;乡(镇)村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经批准可以使用集体土地;鼓励社会力量将闲置厂房、民用设施改(扩)建成民办养老机构;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备养老服务用房。
3)队伍建设和管理措施层面。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平等对待,把民营养老机构纳入社会福利机构管理,办理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登记。民营机构与国有、公办老年福利机构一视同仁,在行政管理、人员培训、嘉奖激励等方面同等对待。把养老服务技能培训纳入城乡就业培训体系,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在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安排1-2个由政府购买的公益性岗位,从事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二、 目前一些发达地区养老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商业运作模式
  “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昆明地区:“居家养老”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首选的养老模式。随着城市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期实施造成的少子化,导致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居家养老”模式的排斥。加之居家养老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创新养老模式,昆明未来的的养老目标应该呈现“9073”模式,即90%赢利模式选择在家里养老,7%在养老机构养老,3%的老年人要实行集中供养。而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民间组织、服务机构根据各自不同的职责与分工,共同做好推进工作。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加上专业养老设备和专家顾问的介入,提高了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
    外省市:在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三个引入:一是引入民间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及民间资本创办养老服务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公司参与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为高龄和独居老人开展义工结对免费,深受居家困难老人的欢迎。  本着让子女放心、让老人舒心的宗旨,为老人提供饮食、娱乐、生活、学习、聊天各种保姆护理式的贴心服务,使老人倍感关怀和温暖,老人在托老所里其乐融融。 成立了托老服
务中心,除开展为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全托服务外,还根据社区老人的需求,开展了生活照料、家政、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个性化的和日间托老、休闲娱乐、文体活动等体性的社区服务项目。 全托、配餐、陪护、陪医等服务项目,而且为辖区老人提供集图书览阅、、舞台、健身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娱乐场所。 与辖区内10多个家政、医药、餐饮、商场等服务公司签订了协议书,成为居家养老服务加盟商,实行挂牌服务; 开办各类老年人培训班和艺术队,设立阅览室、室、健身场,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使独居老人、空巢老人融入社区,将关爱渗透到老人生活的每一天。二是引入社工理念。结合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合作经营管理养老服务中心,广泛开展爱心扶老护老社会工作活动,采取“1+2+3”的工作模式,即由1名社会工作者、2名社区志愿者、3名护理专业的学生组成,为社区内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和家政服务。三是引入信息手段。依托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养老服务网络,将养老服务与日常家政服务并行使用,将热线服务和菜单服务有机相连,使老人足不出居,求助时有人管,困难时有人帮。吉州区投入200多万元在全省率先开通老年人一键通呼叫服务系统,居家老人在紧急状况下或有服务需求时,就可以按下一键通终端按钮,行动不便的老人,还可以使用挂在脖子上的遥控器进行呼叫;一旦呼叫,求助信息就会立刻集中到“12343”便民的网络平台上,“12343”
收到用户信号,自动识别来电的机主,并在大屏幕电子地图上显示从中心数据库中调取的该老人用户事先登记过的相关信息,接线员可第一时间采取及时、有效的援助措施,为老人提供各种优质、便捷的社区和居家生活服务,老人呼叫在援助过程中产生的费用都由政府埋单,到目前,“12343”一键通电子呼叫系统已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真正成为了居家老人生活的“110”
三、 养老事业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对策建议
困难:1.传统的养老模式影响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2、现有的土地政策制约着社会养老服务的持续发展。
3、有效的管理监督困扰着社会养老服务的健康发展。一个是缺乏对服务对象养老需求的有效评估,不同年龄段的老人,不同文化和工作经历的老人,不同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和家庭状况的老人,都有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对这些不同的养老服务需求,目前还没有机构进行有效调查评估,缺乏准确的数据。没有准确的数据,就无法作出准确服务规划,如养老机构网点的布局建设、养老护理人员的配置和培训、养老设施的建设等。另一个是对养老机构的
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缺乏统一规定,包括经费投入、人员配备、服务内容和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以及义工和志愿者的参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等方面,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要求,以致无法进行评估和监督,也就难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再一个是对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养老机构,资产归属难以界定,随着民办养老机构的规模扩大、资产增值,其经营期内发展起来的资产如何进行归属界定?公办养老机构和居家养老机构,如以公办民营的模式进行探索,在民营期内发展起来的资产,在经营期满后如何进行归属界定?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困扰着投资者,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对策: 1、举社会之力,汇集社会养老服务的大合唱。一是政府推动;二是政策带动;三是投资拉动。
2、谋完善之策,弹出社会养老服务的五线谱。一是构建服务体系。二是保障建设用地。 三是建立制度标准。
3、走创新之路,奏响社会养老服务的和谐曲
4、建立以“孝”为宗旨的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