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鉴赏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28期
        综合评价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主要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1.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且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作者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如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蜀吴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蜀吴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而对于决定三国兴亡的几次关键性的大战役,作者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如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对比、地位转化等,充分体现了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作者描写人物时,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加以夸张,
并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带有莽撞的彩;诸葛亮神机妙算,遇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三国演义人物评价        另外,小说之所以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还因为作者在用笔上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以及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小说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晋的统一的过程,其中穿插其他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又互有联系,交织进行,让读者感到很连贯。
        形象分析
        荀彧
        处于乱世中的荀彧是知识分子,当时士族的代表,是社会的名士贤达。作为谋士,荀彧能谋善断,功勋卓著;作为能臣,荀彧安邦有道。更为难得的是,荀彧还是那个时代名士阶层的楷模,堪称乱世之中的一代大儒。在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乱世,能做到“天下莫不以为
仪表”,千年以来,实属罕见。荀彧沉静内敛,同时代的人评价他“持心平正”“谦冲节俭”“德行周备”,在他身上几乎感觉不到身处乱世的浮躁,唯有淡泊与持成。曹操的贤明、雄略、爱才、用才,使荀彧不惜冒风险选择了他,最终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实在令人惋惜。
        诸葛亮
        诸葛亮是作者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按自己的审美理想塑造的一个忠贞智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艺术典型。他不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还有经天纬地之才,知识渊博,才华出众,精通军事、政治,通晓天文、地理,是智慧的化身。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鞠躬尽瘁,为蜀汉的事业奋斗一生。蜀汉的兴衰,三国间的重大政治军事斗争几乎都与他有密切的关系。出山之始,就制定了据蜀联吴抗魏的战略;赤壁之战,他孤身赴吴,身临险境,贯彻了联吴抗魏的战略思想;又乘胜智取荆州,进军益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白帝托孤后,他受命辅佐幼主,独撑危局。他内修政事,巩固后方,六出祁山,誓复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生命实践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贞。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为理想、事业而义无反顾的牺牲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献身精神,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鲁 肃
        鲁肃既有忠诚、理智、果断的一面,又有谨慎、柔弱、感情用事的一面。他对孙权忠心耿耿,对自己的职责任劳任怨,对朋友坦诚相待。鲁肃到江夏见刘备和诸葛亮申明联合抗魏的主张,三次请缨索要荆州,可谓兢兢业业。在与孔明合作的日子里,给予对方的是信任和支持,并极力反对周瑜加害孔明。这些事例都体现了鲁肃的忠诚、理智。但他有时又显得过于谨慎。如“诸葛亮舌战儒”一节中,他极力劝孔明向孙权隐瞒曹军的真实实力,而诸葛亮如实汇报后,他叫苦不迭还责备孔明,诚惶诚恐的神态跃然纸上。
        精彩片段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
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予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交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布对卓曰:“适来曹操似有行刺之状,及被喝破,故推献刀。”卓曰:“吾亦疑之。”正说话间,适李儒至,卓以其事告之。儒曰:“操无妻小在京,只独居寓所。今差人往召,如彼无疑而便来,则是献刀;如推托不来,则必是行刺,便可擒而问也。”
卓然其说,即差狱卒四人往唤操。去了良久,回报曰:“操不曾回寓,乘马飞出东门。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赏析
        上述文字通过强烈对比的手法,将众人的无能与曹操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当曹操借得王允的七宝刀,并且“沥酒设誓”,随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时,其壮志豪情和视死如归的气度,使读者仿佛又见到了另一个荆轲。作者通过对行刺事件一波三折的描写,极力表现了曹操的机智与灵变,使读者感受到曹操不仅有勇有谋,而且还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形势下,牢牢掌握事态发展的主动权,从而化险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