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进化论:从帝王出行身份象征到百姓纳凉平凡之物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立冬。”鹿的寓意和象征
随着空调的普及,扇子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从昔日帝王高官出行身份的象征,到后来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再到平凡人家扇风纳凉的必备神器。五千年来,扇子几乎从未缺席。在璀璨的中华文化中,小小的扇子完美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等艺术,成为了一种极具有实用价值,有富含艺术价值的独特艺术。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简单说说扇子。
五明扇,此箑之始也!
扇,古代写作“箑”,又作“翣”。西汉扬雄《方言·杂释》所云:
”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
不管是”扇“、”箑“还是”翣“,不难看出,当时的扇子无非是从”竹“或者从”羽“,是用竹子或者羽毛编制而成的用来蔽尘遮日的工具
”古者羽翣,皆编次雉羽或尾为之,故以文从羽。“
——《宋史·仪卫志》
“青青之竹形兆直,妙华长竿纷实翼。......削为扇翣成器良,托御君王供时有。......”
——汉·班固《竹扇赋》
正如班固在《竹扇赋》中所说,最初的扇子并不是作为一种扇风纳凉的普通物品出现的,而是一种君王仪卫的工具,是身份的象征,以此来招贤纳士。西晋著名学者崔豹在其《古今注·舆服》中提到:
”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此箑之始也!“
1983年3月,湖北江陵马山砖厂一号楚墓中,发现了一把战国晚期的古扇,距今已经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扇面以染的竹篾编成几何图案,扇柄在一侧,更像一面小旗帜。这把扇子虽然与现在的扇子长相上大相径庭,却生动地诠释了“箑”的由来。
舜以“五明扇”招贤纳士,而他的继任者禹上任以后直接就来了个“禁扇去笠”(《管子》),以示简政。不过,到了殷商时期,扇子作为一种仪卫工具的作用再度出现,并一直延续了下来。
在魏晋以前,用美丽的羽毛编成的雉尾扇,作为是一种十分典型的礼仪之器,与天子的威严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帝王出行之时,由侍者擎持,以遮风挡日。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