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千古流芳的爱情绝唱——梁祝遗址知多少
1700多年前,晋人梁山伯与祝英台演绎了一曲流芳千古的爱情绝唱。草桥结拜、十八里相送、楼台相会、相爱化蝶……一段段凄美的爱情传说,使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目前,我国许多地方都自称是梁祝的故乡,其中,我省舒城南港等地,长期以来也一直被传说为梁祝故事发生地。目前,舒城县文化部门已将当地民间口传至今的梁祝故事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近日,记者赶赴舒城南港一带,对梁祝故里进行了现场探访。
  梁祝遗址知多少
  在舒城民间代代相传的传说中,梁山伯当年居住的梁家庄就在今天舒城县南港镇向山村梁桥村民组,位于大别山余脉鹿起山脚下,距离梁祝墓仅有200多米。而梁祝墓则位206国道的右侧,距离马路仅200余米,其不远处有条弯曲的小河,河上原本有座草桥,名为梁山伯桥,后因修建国道而毁。梁家庄西北10余公里外有座花梨山,山上原有梨山书院,传说是当年梁祝在此读书的地方(另一传说是春秋学堂)。另外,由于历史悠久,人口繁衍,祝姓几乎遍及舒城境内,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祝英台的后人,认为自己居住的村庄就是祝英台故居,这里既包括河棚泉石,也包括干镇泉水堰。不过,从流传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舒城南港梁祝墓更为“突出”一些。
  古墓遗址上拾到残陶
梁祝的歌词  在鹿起山下田野里,平地凸出一个高大的土墩台子,陪同记者采访的舒城梁祝文化专家、龙舒诗词学会会长宋志发介绍,这个高台子就是梁祝墓。该墓为西南向,周长约80米左右,高约5米,本来有高大的土堆,但在农业学大寨时期被铲平为稻场,现在又被当地村民辟为菜地,种上了绿油油的蔬菜,由于大墓下有一条小溪半绕而过,给整个墓地遗址平添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光。
  记者登上古墓遗址后,发现遗址顶部已被修理得十分平坦,土壤松软,一块块菜畦生机勃勃。宋志发告诉记者,虽然梁祝故事是口头流传,但还是有证可考的。原来,他曾作为文物工作者参与了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次文物普查,当年就在遗址上到了许多陶片等文物残片,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土台子,应该是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墓。宋志发认为,该墓的年代为东晋前后,与梁祝故事的发源时间十分相近。宋志发说,现今仍能从菜地里到小块的陶片和红烧土块,说着就寻起来。很快,他就一脸欣喜地从土壤里捡拾到好几个带有印纹的残破陶片,这些陶片比较厚,印纹比较清晰,而红烧土块的颜依然比较鲜艳,与其它土壤区别明显。
  站在梁祝墓上,宋志发用手往北指,说距离最近的、约200多米外的一个小村庄就是梁家庄,
不过随着岁月变迁,庄上现在只有一户梁姓人家。他又用手指向西边山脚下一个村子,说那里的村庄名叫马家庄,是当年有钱人马文才的老家。梁家庄、马家庄和南港祝家庄三者互成三角形,都是邻居。
  梁家庄的梁姓人家
  自古以来,梁家庄的梁姓后人都尽心地看守着先祖梁山伯的墓,并在墓旁建有一座梁庵庙,但如今梁家庄的梁姓人大都移居他处了,只剩下一户姓梁的人家。
  该户人家的户主叫梁秀全,在外打工,其妻子崔文英告诉记者,自她嫁过来后,就对梁山伯墓有了了解,丈夫祖上就一直传下来说梁山伯是老祖先,所以要照看好村庄外的梁山伯墓。崔文英还捧出几本家谱,给记者一行看。该村村民陈凡英也告诉记者,该村及周边地区的人们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都很了解,他们从来都认为村前的大墓遗址就是梁祝墓。
  走出梁家庄,记者来到206国道边。宋志发指着穿路而过的一条小河说,原来的梁山伯桥遗址就在那个位置,后来年久失修,又因修建公路而毁。他说,当年的桥边还有亭子,梁山伯与祝英台上学路上相遇该桥,并在此“义结金兰”,同往梨山书院读书。
  梨山书院是个什么样子?沿206国道车行20多分钟后,到达舒茶镇境内的一座矮山。宋志发告诉记者,该山就是传说中的梨山书院所在地花梨山。年近八旬的舒茶镇原党委书记孙发著
认为,花梨山距离祝家庄有20余华里,符合十八里相送之说。
  英台故居遗址尚存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在舒城南港、干镇等地,数百年以来,当地祝姓人一直坚决反对演出“梁祝戏”,甚至不惜使用武力闹场。孙发著老人说,他小时候就两次目睹祝姓人闹戏场的事情。据介绍,上述相关地区梁、祝、马三姓历史上互不通婚的风俗也延续多年。
  舒城南港祝家庄82岁的祝延华老人在对记者谈及先人祝英台时,沧桑的脸上写满了神圣。他说:“英台是个有情有义之人,刚烈无比,而山伯却是个书呆子,老实人。”他认为,尽管英台是古代祝家女儿,但依然是祝姓后人的祖宗,她仍旧尊严地活在后人心中,而且不得受人亵渎。数百年来,祝家庄一带不准演唱梁祝戏的老规矩就是祝姓后人对先祖尊重的一种具体体现。
  在祝家庄,曾经还有座名为“屏门阁舍”的老宅。祝延华老人领着记者来到老宅的遗址前,用手比划着说:“这里原是‘屏门阁舍’的前门,门前原有一棵2个人合抱不过来的大树,后来在大炼钢铁时期被砍掉了。”在一堵残破的泥墙前,祝延华老人指着种满了青菜的菜地说:“祝英台自小住在‘屏门阁舍’里,这里房屋以前都是雕梁画栋,十分华丽,但老房子却在日本鬼子进攻舒城时被炸毁了,到现在就荒废了。”老人还告诉记者,他所在的祝家庄现在有近40户人家,除2户姓吴外,全都姓祝,很多年以来与鹿起山下的梁家庄人互不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