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理与路
王馨悦
(湖南文理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摘要]立足于“三农情怀”的相关理论基础,对大学生“三农情怀”的价值意蕴展开诠释,分析了地方院校“三农情怀”
培育的现状,探讨了美丽乡村建设中大学生“三农情怀”的培育路径: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服务乡土情怀;突出就业创
业指导,塑造基层就业观念;创新专业教育模式,增强建设农村意愿。
[关键词]美丽乡村;大学生;三农情怀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
实现全面小康之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更加美丽的乡村,为在更高起点上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方
向。乡村振兴战略下在农村中引进大批先进人才,加快优化农村人力资源,同时拓宽大学生的农村创业空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意。
1 大学生“三农情怀”的理论基础
1.1 “三农情怀”的众史观基础
人民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马克思主义众史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虚心向众学习、坚信人民众自己解放自已、一切向人民众负责的观点,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导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等执政理念和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践行和履行了自己的诺言。
1.2 “三农情怀”的认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以及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同时,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进步。大学生“三农情怀”围绕家乡的三农问题而展开,将服务三农作为奋斗目标,表现三农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充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并将这种认识作用于客观事物,只能通过实践的方式,投身美丽乡村建设构想才能体现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充分利用农村的创业环境,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将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充分发挥乡村的发展潜力,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最终作用于实践,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理论。2 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 育的价值意蕴
2.1 缓解地方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通过乡土情怀的培育,有效引导和帮助地方院校学生明确自身定位,矫正就业观念,端正学习态度,夯实专业基础。逐步扭转择业观上普遍伴有偏差和对城乡的偏见,增加对农业农村的热爱,激发投身基层建设的意愿。对于地方院校而言,可以此为突破口塑造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狠抓落实,为地方院校大学生的培育与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有效地匹配方向性选择。
2.2 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
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关键时期,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先进农业科学技术、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被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领域,迫切需要高素质的职业化新型农民。培育和提升大学生的乡土情怀,能够在大学生心中激起热爱自然、返璞归真、投身基层建设的意愿,将这种意愿和情感转化为无形的动力,促使大学生深入基层、扎根乡土,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既是青年大学生的职场之路,也
给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2.3 建设生态良好和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在我国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常有知识分子深入农村,促进农村发展的先例,可以说大学生“三农情怀”也是对社会主义发展史中优良传统的传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应当更加关心三农问题、培育三农情怀,将乡村作为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重要平台。一方面,为家乡发展提供人才资源服务,可就地在家乡就业或者创业,为家乡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如提供农技推广与宣传指导、管理服务如实际或参与质量监管工作、医疗服务如疾病防控以服务家乡;另一方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投身农业现代化建设,为家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即为家乡提供专业知识服务,为农村教育事业出力、为家乡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等。
[收稿日期]2020-12-05
[作者简介]王馨悦(1993—),女,湖南常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王馨悦: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理与路
-305-
科教论坛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年第32卷第5期(总第505期)
3 地方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培育的现状分析在地方性院校中,农村生源学生总数占比则更高。近年大部分地方院校迎合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经过教学改革,努力做好高校学生特别是农村生源的基层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努力满足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丽乡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生活需要。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三农情怀”教育和引导存在不足,大学生存在着学农不爱农、学农不懂农、学农不知农、学农不事农的现象。
3.1 乡村意愿走低,乡土情怀缺失
在近代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的冲击下,乡村中青年劳动力逐渐向城市转移,乡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社会地位弱势化等所产生的农村空心化、农村衰退现象的出现、蔓延和凸显。由此,大学生在乡村社会中受到的多维文化滋养在慢慢消逝,乡村文化在一定意义上被视为破旧、落后的代名词。大学生乡土观念淡薄,“知农爱农为农”情怀贫瘠,缺乏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赞美和热爱或是服务并扎根乡村的情感与意愿。
3.2 就业形势严峻,农业人才短缺
202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到874万人,疫情影响下宏观经济形势愈加严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更加严重的冲击。从就业方向和性质来看,单位就业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主要意向,扎堆城市就业为大部分大学生的重点选择,集中于教育系统、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铁饭碗”性质的岗位,而需要大学生大显
身手的基层岗位、扶贫开发和现代农业建设则继续是冷门。大学生参与农村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调动,出现了农村人才供不应求的现实困境。
3.3 专业教育滞后,学科体系陈旧
首先,部分地方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实际不够。在课程专业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对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的宣讲鲜有涉及和强调。其次,地方院校的主要教学大纲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以城市生活为标杆和依据,课程设置主体与实施范围并未反映和表达地方教育价值追求、关照地方社会生活。最后,地方本科院校受实践教学资源、实践基地规模以及师资力量等因素的限制,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入开展面临着瓶颈。
4 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院校大学生“三农情怀”的 培育路径
4.1 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服务乡土情怀
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地方院校可通过三方面的工作把握对大学生“三农情怀”观念培育和思想指导:第一,推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下沉,润物无声般将三农情怀根植于大学生的血液中,进而渗透至大学生对乡土风物的认可接纳和对基层就业的主观意愿。第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通识教育。将农村社会发展
、农业政策研究、农业历史等见长的优秀教学人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第三,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协同育人作用。结合农情教育与农业政策教育,使大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刻意义、认识到三农问题对安邦定国、人类生息的重大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伟大贡献与辉煌历史。
4.2 突出就业创业指导,塑造基层就业观念
做好把乡土情怀培育延伸至就业服务和创业指导的各领域、各环节,融入到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中。促进实现学生职业观念与学生“三农情怀”的融合发展。首先,矫正社会上的厌农观念,降低初次就业期望值。我国即将迈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不但需要国家和地方积极做好政策调整、政策配套和服务保障,更需要受教育者的就业观转型。打破大学生毕业就能拿到“铁饭碗”甚至“金饭碗”的观念,接受高等教育不一定就意味着会匹配一份称心的工作。其次,加强创业指导,丰富农科研究生的创业知识。通过设立乡村创业基金、举办模拟创业竞赛、深化与基层乡村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制度、邀请农业领域创业典型举办知识讲座等,增进学生对农村创业的认识,引导并鼓励他们赴农创业。让学生对于三农问题拥有相对系统和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把握农业发展的问题,深刻认识乡村发展的出路。
4.3 创新专业教育模式,增强建设农村意愿
以推进教学和课程改革为契机,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三农情怀”教育,构建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学科专业体
系。首先,打造“知情意”有机融合的教育模式。从引导大学生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理性认识出发,同时培育学生坚守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的美好情绪。其次,创新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地方院校可依据地方特和发展实际学科和专业设置,设置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课程,编写本地域乡土教材。推动专业教育与乡镇企事业单位、农业发展人才需求有效对接。最后,广泛开展大学生下乡调研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田间地头感受新时代的新农村建设、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田野变成课堂,把科研成果装进农民口袋里。整合课堂学习和下乡锻炼,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5 结语
2004年起至今中共中央每年均会发布“三农问题”相关的中央一号文件,将解决“三农问题”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加强地方院校大学生的“三农情怀”培育为地方院校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供了前进方向和现实遵循。地方院校必须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兴农强农为重要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知农爱农务农的深厚情怀,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志在服务“三农”的能力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石骏,耿方梅.高职涉农专业学生服务“三农”意识的培养研究[J].
科技经济导刊,2016(35):136-137.
[2] 李景韬,刘华荣.基于乡土情怀培育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8,37(01):137-141.
[3] 姚莹.涉农高职院校“三农”情怀教育工作的探索研究[J].教育现
代化,2019,6(56):291-292.
[4] 谭畅,刘峰,朱玉林,等.基于“三农”情怀的农林高校思政课实
美丽的地方践教学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30):64-66.
-306-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