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道难倒了49个国家领队外加4个专家的竞赛题,抢了当年12岁获得IMO⾦
牌陶哲轩的风头。。。
1986年,
在波兰举⾏的第27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上,刚满10岁的陶哲轩⼀脸稚⽓的进⼊了考
场,创造了IMO历史上最年轻选⼿的传奇(相关阅读:吃炒饭吃到智商230?7岁⾃学微积分,8
岁参加⾼考,10岁参加IMO),
那⼀年,陶哲轩得到了19分,收获了⼀枚铜牌,
1987年,在古巴举⾏的第2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他得到了40分,按理说⾦牌已经稳稳到
⼿,但是由于那⼀年满分的选⼿多达22名,所以年仅11岁的陶哲轩只收获了⼀枚银牌,
1988年,在澳⼤利亚举办的第2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在268名参赛选⼿中,IMO历史上堪称
奇迹的传奇诞⽣了,年满12岁的陶哲轩获得了34分,收获了⼀枚⾦牌(⾦牌线32分),
可是在那⼀年,有⼀道题差点抢了陶哲轩的风头,那是⼀道难倒了49个国家领队外加4个数论专
家,堪称数学竞赛史上最具传奇⾊彩的⼀道题.
1988年,
在澳⼤利亚举办的第2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上,有49个国家,268名选⼿参加了那届⽐赛,
那是中国正式参加IMO⽐赛的第三届(1986年中国第⼀次派出6名队员),那个时候前苏联、罗
马尼亚、德国还是IMO赛场上的不可匹敌超级战队,
早在1977年,德国就参加了在南斯拉夫举办的第1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在1982、83年连续
⼆年拿到了团队总分第⼀的傲⼈成绩,可是接下去的1984-1987连续四年中总分第⼀分别被苏
联、罗马尼亚还有美国抢去,
可能是出于报仇⼼理,
第一枚金牌所以在这⼀年上德国给IMO投稿了⼀道精⼼计划已久的题,⽽这道题也成功的通过了选题委员会还有会议的表决成为了第29届IMO的第六题,
六道题⽬选完了,就当所有⼈准备开开⼼⼼的开始⽐赛时,可是由领队们组成的主试委员会陷⼊了长久的沉默中,
⽽原因就是因为德国的这第六题,
由卢森堡、捷克斯洛伐克、英国、爱尔兰还有希腊投稿的前五题,主试委员会们⽐较轻松的就解决了,
可是这第六道题,主试委员会所有⼈在思考许久许久之后还是没有⼀个⼈能解答出来,⽽考试很快就要开始了,
没办法,
主试委员会将这道题交给了主办国澳⼤利亚四位最好的数论专家去做,可是四位专家各⾃捉摸了⼀天以后还是⼀筹莫展,
⽓氛陷⼊了长久的尴尬和绝望中,
连主试委员会还有四位澳⼤利亚最好的数论专家都没办法解开这道题,所有⼈都确信这道题将会难倒所有的参赛选⼿,
这可能是IMO历史上第⼀次有⼀道题没有⼈能解答出来的,所有⼈以绝望的情绪等着成绩公布,
不出所有⼈意外,这⼀道题在268名参赛选⼿的平均分数仅有0.6分,是当时IMO举办了29年以来得分率最低的⼀道题.
就当所有⼈默默的为这268名参赛选⼿“默哀”的时候,
另外⼀个消息的流出让所有在场的⼈都震惊不已,这⼀道难道了主试委员会还有四个最好数论专家的超级难题竟然有选⼿做出来,
⽽且还不⽌⼀个,
整整有⼗⼀个⼈以7分(满分)解答了出来,
分别是来⾃罗马尼亚的Nicuşor Dan和Adrian Vasiu、越南的Ngô Bào Châu、苏联的Sergei Ivanov和Nicolai Filonov还有来⾃澳⼤利亚的Wolfgang Stöcher以及保加利亚的Zvezdelina Stankova,
以及来⾃中国的陈晞和何宏宇,
⽽当所有⼈看到最后⼀个⼈的解答之后,他们再⼀次被震惊的说不出话,因为他的证法实在是太暴⼒、太简单了,
题⽬:
他是这样解的:
简单到极致,
所有⼈对他的解法都赞叹不已,⽽这⼀位来⾃保加利亚的Emanouil Atanassov也获得了IMO授予的特别奖,
特别奖是不论总分多少,是针对某个学⽣对某道试题所作的解答⾮常漂亮,有独到之处,与事先拟定的标准解答不同(通常是更简洁),⽽获得特别奖的难度⽐起满分来说更加困难,
所以获得特别奖的⼈数少之甚少,
⽽这⼀道题难倒了主试委员会还有澳⼤利亚四名最好的数论专家的题,被11名平均年龄只有17岁的⾼中⽣解决了,
⽽平均分只有0.6分的的最低得分率以及IMO史上最年轻获得⾦牌的选⼿陶哲轩也为这道题增加了些许传奇⾊彩,
值得⼀提的是,
当年以满分解答这道题的中国选⼿陈晞现在是加拿⼤阿尔伯塔⼤学的数学系教授,⽽何宏宇现在美国佐治亚理⼯学院的数学系教授以及博⼠⽣导师,从事李还有微分⼏何等⽅向的研究,
⽽作为正式参加IMO满三年的中国,
在那⼀年,以总分201分获得了总分第⼆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