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彝族海菜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
作者:潘泸苗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08
        【摘 要】海菜腔的本意是上唱的腔,是彝族人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和发现的。2006520日,彝族海菜腔作为传统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剖析彝族海菜腔在民歌演唱中的表现形式,对其音乐的背景、演唱形式、音乐影响等方面进行探析,并学以致用,在高校声乐课程学习中凸显其特,让更多人关注民间唱法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彝族海菜腔;表现形式;民歌演唱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57-01
        “海菜腔作为石屏地区彝族尼苏人千百年来创造的珍贵文化财富,扎根于彝族人生活的土壤之中并长期传唱,在历史进程中,海菜腔不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更成为一个蕴含着多层文化内涵的音乐文化传统。
        一、海菜腔的原始形态:劳作中产生
        艺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艺术的产生普遍还是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活在异龙湖畔彝族的先民,摇着桨橹在异龙湖中打鱼或采摘海菜,渔民边划船边歌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优美动听的海菜腔。由此说明原始艺术几乎都是伴随着原始生产劳动过程产生的。自古就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在劳动时,在山野湖滨,歌手们为了抒发心中的情感,也会即兴演唱。
        海菜腔的演唱,出于心性,激于真情,有时站在船头一腔,会唱得鱼儿冒出水;有时站在山头一声,也会唱得鸟儿飞出林。因此彝族海菜腔都是歌手们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的,出口成章,充分显示了人民的才华和智慧。
        二、海菜腔在吃火草烟活动中的演唱形式
        滇南通海、建水、石屏及周边彝族尼(聂)苏支系中流传的烟盒舞,源于吃火草烟的古老习俗。吃火草烟这种风俗,是彝族青年独特的恋爱方式。男女之间互唱曲子、喊白话,要求较严格,必须做到字正腔圆,对答如流,若女方输了,必须给男方装烟点火,若男
方输了,会被看不起切倍受冷落。其中主唱者用真声演唱实词,假声演唱虚词,使之更富抒咏性,其忽高忽低,或张或弛的音对比,让音乐高潮迭起,悦耳动听。在演唱过程中,主唱者与伴唱者之间,或低吟迥唱,或纵情高歌,绵绵不倦地对歌,通宵达旦,许多青年就是在这里倾露感情,最后结成姻缘的。
        “海菜腔从人们劳作间的活动慢慢演变成男女谈清说爱的一种活动,其融入了月琴,烟盒舞,同时融入了汉文化的七言,说明海菜腔开始走向多元化,渐渐渗透到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从此海菜腔不再是劳作间的吆喝,诉说心情,赞美山水,更是青年男女间表达爱情,吸引异性的艺术化形式。
        三、海菜腔在赶草皮街中的对唱形式
        建水县西南部的彝族同胞们自发办起一个赶草皮街活动,草皮街不仅是物资的交流场所,也是男女青年从恋爱到婚姻的重要活动场所。因此,男女青年们到了恋爱的年龄,就在草皮街上寻自己喜欢的异性,一旦到适合的对象就会邀约对歌,海菜腔发挥着实际的求偶功能。音乐的求爱功能再次得到了印证,艺术因为需要而出现和存在。海菜腔由劳作走进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四、现代原生态海菜腔
        李怀秀、李怀福弟继承海菜腔的原生态唱法与表演形式,并将原汁原味的杰克隽逸海菜腔在舞台上呈现给全国观众。他们原汁原味的海菜腔引发了一场中国音乐界关于音乐理论、音乐审美标准、音乐理论体系的争论。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像海菜腔这样的唱法毕竟只是民间的东西,唱歌一定要经过正规学院的培养,发声方法也有讲究;也有些人认为,真正的艺术来源于生活,真正的原生态民族唱法,就是要唱出来自生活的味道和真实的情感。音乐本就源于生活,不可否认演唱的技巧,发声的方法在一定的社会需求环境下需要正规学院的培养。可真正的情感吐露,何不是原汁原味的演唱。在如今的艺术界百花齐放,更有西方音乐的渗透,李怀秀、李怀福弟不仅仅代表一种少数民族的唱腔,更是彝族人民千百年来艺术结晶的传承与发扬。
        五、海菜腔与流行音乐结合
        哈尼族文王第十一代王子李维真的原创歌曲《云南》,除了把云南山、地域美呈现在歌詞中外,还创新性地在歌曲中融入了具有云南特的海菜腔,其高亢嘹亮的声线与流行元素的结合,将感动、真挚、惆怅、悠扬的情绪彰显得淋漓尽致。在《中国之星》的舞台
上,吉克隽逸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及音演绎了这首《云南》,歌曲后半段被改编得更加现代,并加入美国黑人音乐元素,使得一首传统民歌增添了现代感,更纯粹地贴合自然与民风。与曲调悠扬而柔软的海菜腔相比,改编后的歌曲《云南》在整体表现方面更为热情奔放、澎湃有力,让所有观众能够欣赏并了解到来自彩云之南与众不同的彝家风情。
        本文意义在于通过对海菜腔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究,分析不同表现形式下的艺术表达效果、艺术表现内容,让更多人全面认识海菜腔这一少数民族,石屏彝族几百年来的艺术文化。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并认识石屏及周边一带的彝族。其次,通过研究,让更多人认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激起更多人的民族文化保护及传承意识;并且本文也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