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5期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目前围绕专业课程教学与学生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等方面研究得较多,而对公共基础课程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研究较少。本文将从学生、教师、课程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结合笔者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方法,对不同专业背景的计算机基础情境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对现状的认识
1.学生现状分析
(1)新生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以计算机基础水平为例,由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方式的改革,加上生源和地区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的应用操作,绝大部分学生接触过计算机,但也局限于简单的应用。还有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学生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2)不同专业需求。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是针对全院所有专业开设的课程。不同专业对基础课程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行业和计算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计算机的依赖性
也不断加强。
2.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方式不够深入。几乎所有高职院校中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都采用统一的要求、相同的课程标准及考核方式,这使得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课程的发展需求,从而也限制了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能力。
(2)教学模式相对陈旧。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意识到这门课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安排了大量的上机练习课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机练习;在授课过程中采用“先讲授演示,再模仿练习”的模式,没有真正地把实践融入到实际的工作情境中去,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乏目的性,导致学习兴趣低下。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在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
相对于专业课而言,很多院校对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视不够。大部分教师认为: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位于基础地位,与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距离比较远,内容结构和深浅程度可自由掌握,这也导致了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套教案,同一种教学方法。
(1)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需要具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等基本理论知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2)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认识公共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公共基础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培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需要通过学习训练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能力,还需要获得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
(3)公共基础课程教师要积极寻求教学内容中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最佳切入点和结合点。教师应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紧密联系起来,弄清学生未来所从事岗位需要的文化素质与基本能力素质。本文认为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应该明确对各章节内容的安排、课时分配、重点难点、需要突出的技能训练,制订针对不同专业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课程标准,设计符合需求的情境教学案例。
二、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入专业模块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
助学习或其他人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本质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用过去的知识经验自主建构知识。强调学习中要主动发现问题,收集、分析、整理有关资料,并将所获得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实质性联系,进行知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还强调“情境”、“协作”、“会话”的作用,即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习者对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完善已有的认识结构,使学习活动的意义建构效果更好。
建构主义理论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夏惠芬 杨建新
摘要: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的专业培养结合起来。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例,根据企业对不同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求,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将公共课程内容与专业职业情境相结合,设计符合需求的情境教学案例。
关键词:建构主义;专业模块;情境教学;公共基础课
作者简介:夏惠芬(1981-),女,江苏南通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杨建新(1981-),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国外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策略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研究
”(课题编号:2013JSJG52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168-02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4.05.081
课程教材改革总第300期
2.“专业模块”教学
笔者长期担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并
且从事多个专业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
从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来看,应以专业需求为背景,对“计算
机基础”教学内容进行分类探索,引入专业项目模块,增强计算
机基础的工具作用,更好地服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岗位技能要
求。以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主要分为机电(机械电气)
类、信息类、经管类、艺术设计类等四大类。根据各专业对计算
机技能的不同要求,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
表1 专业项目模块的分类
专业分类专业技能专业模块内容
机电类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
产品推广,编写产品说明书;
企业形象展示
企业介绍;
PPT产品推广;
绘图(CAD制图等)
信息类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
计算机软硬件的应用与维护;
网络的应用;
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
计算机操作系统;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网页设计与维护;
电子商务
经管类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日常办公;
公司财务报表;
数据处理
中英文录入;
word高级应用;
Excel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业对计算机硬件的基本配置;
版式设计;
图像制作与处理;
图文混排
word、Excel高级应用;
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课
与传统教学相比,引入专业模块具有如下优点:
(1)增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专业课对学生来说是重点,公共基础课程围绕专业课拓展学生的全面素质。本文引入的专业项目模块恰好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增强了课程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培养专业方面的技能。
(2)增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用性。计算机基础是高职院校工具课程之一,其目的是要让学生灵活的使用计算机,正确处理日常事务。引入“专业项目模块”,使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出发点,围绕一个个任务解决过程来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计算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
(3)激发学生的兴趣。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引入不同的专业项目模块,会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设计情境教学模式
1.课程定位
以信息类专业知识为背景,以企业管理工作中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实际要求为导向,模拟企业员工的工作过程(以一名IT 产品营销人员为例),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IT产品的推广与营销、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的应用、IT发展以及电子商务等。
2.思路设计
(1)情境教学设计背景。根据对企业实际需求的调研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标准,信息类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基本要求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的应用与维护,了解IT的发展趋势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这一技能要求,笔者对课程内容进行分类,在专业模块中建立学习情境,把对应的知识点归类到相应的学习情境中。
(2)情境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按照教学内容由易到难,先教师演示、再学生练习。文中提出的教学情境要综合考虑所授知识点与企业技能需求两个方面。在设计教学情境时,既不能遗漏相关知识点,又要把它们有机组合起来,以满足企业实际的技能需求。这是在设计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
(3)情境教学设计过程。在明确情境教学设计背景及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本位、工作过程导向、典型案例应用为基本原则,按职业岗位需求选择教学内容,按工作过程循序渐进编排教学顺序。改变传统的机械的传授理论知识、盲目上机实训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工作情境,突出课程的实践性、职业性、真实性。
以信息类专业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计算机硬软件的教学为例,在基础模块与专业模块的框架下,设计一个情境,涵盖该行业对计算机技能的基本要求,同时包含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实现两
条主线的无缝结合。情境设计如表2所示。
表2 信息类专业情境设计
专业知识点专业技能专业情境
掌握常用的操作系统;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
常用软件;
相关维护等
计算机软
硬件的应用
与维护
模拟一次台式电脑的销售活动,包
括:电脑配件的简单报价;向客户
介绍电脑的配置;根据客户要求,
组装电脑清单;安装操作系统及常
用的软件;引导客户体验;成交后
的售后服务及维护工作
3.情境教学实施
在情境教学中,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解、学生操作的简单教学方式,采用任务驱动的情境教学模式,通过“任务驱动、分组讨论、任务分解、计划实施、考核评价”五步来进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如下方面:一是改变观念。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演员,教师是导演,形成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二是采用“渐进法”。根据情境设计,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过程,学生在进行一个新的任务之前,必须通过上一个任务的考核,考核通过后才可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三是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基于工作环境的案例和任务教学,任务引领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所学的知识在现实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4.情境教学体会
通过对信息系个别专业班级教学实践,学生普遍反映较好,通过学习不仅明确了企业对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而且对企业环境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情境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要具备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设计出合理的情境任务,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工作情境。为此,公共基础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将是今后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关键所在。
四、总结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在各行业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对其掌握的熟练与否,直接决定着大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通过对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探究
(下转第171页)
实验实践教学总第300期
结合的实验。四是集中课程设计。其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运
用、加强对系统设计工具软件的实训、促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
新能力的培养,并且从单一课程内容设计转变为多课程重要
知识点的链接和融合。
三、加强实践教学,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应用能
力的培养
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采用软硬件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
加强学生工程训练和设计能力培养。将先进的硬件开发平台和系统仿真工具融入实践教学中,如信号与系统开发平台、DSP开发平台、MATLAB、LabVIEW等各种仿真软件,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增加信号处理综合设计实验,提升加强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内容的比重,引入融合系列课程内容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由最初针对单一课程,逐渐转变为融合多门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设计的选题软硬结合,内容知识覆盖面广,组织形式打破班级界限,以选题为单位重新编组,有利于合作能力、协调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了学生综合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分为自拟课题和参考课题两种。学生自拟课题需要在课程设计开始前两周提交设计说明书,经由指导教师批准,方可进行。参考课题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由课程组讨论制定。以下课题可作为设计参考题目:模拟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应用;基于MATLAB软件的调幅接收机原理设计与功能仿真实现;基于MATLAB软件的调频接收机原理设计与功能仿真实现;无失真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基于LABVIEW的语音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基于LABVIEW的心电信号分析系统的设计;基于Multisim软件的信号取样与重构系统的设计仿真;基于Multisim软件的扫频信号源设计;基于EWB的高阶模拟系统的设计;回波的产生与消除系统设计;基于单片机的数字电压表设计与Protues软件仿真;基于单片机的电子钟设计与Protues软件仿真;基于单片机的信号发生器设计与Protues软件仿真;城市噪声信号频谱分析仪设计;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利用MATLAB实现信号的取样与重构仿真;基于MATLAB的语音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设计。
四、改进信号与系统实验装置,完善实验内容
根据往届学生做实验的情况,结合教学需求,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信号系统试验箱。信号与系统硬件实验装置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该装置采用硬件实验箱和计算机虚拟仪器/仿真平台相结合的结构,两者之间通过信号采集和信号输出模块连接。硬件实验箱为可扩展的拔插式结构,便于系统维护和后续的功能扩充与更新。根据应用方向,实验箱主要包括三大模块:课程实验模块、课程设计模块和创新训练模块。同时,实验箱设置了音频输入输出接口,可以对音频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和处理,并通过外接扬声器获取直观的听觉感受,这是对信号波形观察视觉信息的一个有益补充。实验所需的信号源和测试仪器仪表均由基于PC机的虚拟仪器平台提供。在PC平台上,借助相关仿真平台和软件,还可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各种变换域的分析与处理,并将结果通过信号输出模块实时提供给硬件实验模块,从而解决硬件实验系统本身难以实现变换域分析的问题。
实验装置实现的教学实验功能比较多。例如采用频谱搬移模块,基于上述实验环境,可以完成调制与解调的实验仿真,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改善了以往单纯借助软件进行虚拟仿真的实验状况。同时,同学们可以深入分析硬件电路的设计,采用软件、硬件结合的实验方式,教学效果良好。
五、教学反馈总结
在教学中,依托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了学生的工程意识,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
同时鼓励优秀学生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在提高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教学证明,开展实践教学改革和尝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大有益处。
参考文献:
[1]王冬霞,李波,孙福明,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字信号处理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陈爱萍,张可为,龙泳涛,等.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和优化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
[3]韩萍,倪育德,苏志刚,等.信号类课建设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1).
[4]赵淑清,郑薇.信号系列课程实验设置的探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5).
(责任编辑:孙晴
)图1 信号与系统硬件实验装置结构框图
和探索,希望能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兄弟院校乃至各企业单位进行沟通,不断提高认识,开阔视野,切实将融入专业模块的情境教学活动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内的必修课抓好。
参考文献:
[1]康世瑜,张文清.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19).
[2]王联合.公共基础课教师在高职高专学生专业培养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29).
[3]陈进军.基于建构主义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经济探究导刊,2010,(9).
[4]朱勤.聚集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0,(19).
(责任编辑:孙晴)
(上接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