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添是香港金融界、商界的知名人士,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深受各界人士敬重,曾获"太平绅士"荣衔和英国女皇颁授的"OBE"勋衔,并获香港中文大学的"社会科学荣誉博士"学位。何添、何贤昆仲对家乡贡献甚多,先后捐资修复莲花塔、捐建人民医院澄溪楼、碧秋楼和兴办岳溪农村文化中心,还捐资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等。吴有沅是香港番禺工商联谊会会长,他热心家乡建设,捐资三百多万元在潭洲兴建医院、中学、小学、幼儿园、公路等,又为县中医院、市桥侨联中学捐钱赠物,为发展乡镇企业,办起潭洲针织厂,作出了贡献。张耀宗是香港富商,打四人帮"后,他首批组团回县观光,并倡议和率先捐资兴建番禺宾馆,又在石岗东村捐资三百多万元,兴建文化宫、小学、幼儿院、敬老院、茶楼、冰室、百货店等,还为村内的街巷铺设水泥路面,使该村面貌为之一新,成为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先进乡村。
番禺历代人材辈出,留下了光辉的史迹。先辈前贤的这此业绩,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业,开拓光明的未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史册上添上新的篇章。
霍英东是香港著名工商巨子,享有盛誉的爱国知名人士。他拥有公司六十多家,遍布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等地,成为远东的经济强人。改革开放以来,他率先投资兴建广州白天鹅宾馆,
为关心和支持全国教育事业心和体育事业,出资十亿港元成立"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又捐资一亿港元给体育基金会。此外,在内地捐献投资的项目有60多个,总金额达七亿多港元。他对家乡建设尤为关心,成立了"霍英东家乡建设基金会",先生资助建设的有番禺宾馆、英东体育场、游泳池、人民医院念慈楼、番禺中学等。番禺地属水乡,交通不便,成为发展经济的一大障碍。霍氏亲作调查,研究方案,捐资助建大石大桥、洛溪大桥、沙湾大桥,又倡议和集资开发南沙和沙滘岛,使原来交通不便的番禺水乡,成为穗港澳往来的通途,有国地促进番禺经济的发展。霍氏对祖国和家乡贡献殊多,享有盛誉,荣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并荣获中山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邑人移居国外历史悠久,约始于宋元而盛于明清,特别是清末红巾军失败后,大批起义人员遭到清廷追捕而被迫逃亡港澳及海外各地。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向有爱国精神和革命传统。
新加坡著名侨领胡璇泽,其辟建的南生花园,成为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个名胜风景区。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注重保护华侨权益,又熟悉多国语言,清政府遂委任他为驻新加坡首任领事。旋又应俄国、日本的请求,兼任该两国驻新加坡领事,成为国际外交史上第一个身兼三国领事的外交家。
清末,旅居秘鲁的曾汪源父子,在海南岛开发荒地种植橡胶树,开创了我国的橡胶业。美洲华侨张蔼蕴,日本华侨胡毅生、马来西亚华侨黄子炎、香港同胞史坚如、史憬然等,均追随孙中山革命。史坚如为早期牺牲之烈士,张蔼蕴后为孙中山总统府秘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来西亚华侨林玩、越南华侨梁大顺等,均回国参加革命。香港同胞冯广等亦回来从事革命活动。林玩任珠江纵队政治部机关党委书记,冯广任共青团两广省委书记,后皆英勇献身。
解放后,全国人大常委、港澳知名人士何贤先生,为祖国和家乡四化建设不遗余力,贡献甚多,获得国人好评,深受邑人敬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匡扶家乡四化建设,荣获广州"荣誉市民"称号的,有邑人港澳知名人士霍英东、何添、吴有沅、张耀宗诸先生。
番禺是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何氏三杰"的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创作了《赛龙夺锦》、《七星伴月》、《饿马摇铃》等近百首名曲。人民音乐家洗星海,他以磅礴的气势,雄浑的旋律,创作了我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巨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五百多首歌曲,在抗战时期给予亿万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成为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记录。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何芷,他创作的《全国总动员》、《大众歌手》等歌曲,高
亢激越,振奋人心,在全国广为流行。自清末迄今,著名演员也颇多。清末,有时人称为鼓吹革命的志士优天影粤剧团"演员郑君可,控粤剧界一代宗师、著名"花旦王"千里驹。当代有全国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粤剧表演艺术家文觉非,曲艺歌唱家何丽芳、黄少梅,上海话剧演员李家耀等。还有全国著名话剧导演黄佐临,著名电影导演谢添等。广东著名导演谢添等。广东著名剧作家杨子静,他的代表作《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历演不衰,并多已拍成电影,成为广大众喜爱的粤剧。全国著名作家、剧作家陈残云,不仅创作了《香飘四季》等长篇小说,还编写了电影剧本《羊城暗哨》,成为新中国最早的一部反特故事片,深受众欢迎。作家黄庆云、李小松作品甚多,获得得好评。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靳羽西,自编、自导、自播大型电视节看东方",蜚声全美,获得了"杰出妇女奖"、"杰出人才奖"和"大使奖"等殊荣。
胡汉民(1879-1936)原名衍鸿,字展堂,广东番禺人。1901年中举人。1902、1904年两度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法政大学速成法政科。1905年9月加入中国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稍后又由孙中山指定任本部秘书,从此成为孙主要助手之一。主编《民报》第1-5期,根据孙口授写成《<民报>发刊词》,先后在《民报》发表《民报之六大主义》、《告非难民生主义者》等文,与康、梁保皇派展开论战,对孙中山思想多所阐发。19
07年随孙到河内设立革命机关。组织同盟会于华南发动的历次起义中担任筹饷、运械等工作。 1908-1909年胡汉民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 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 民党后任国民 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1919年作为孙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 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指定为国民 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
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
1924年胡汉民以后日渐主张反 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 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
1935年胡汉民被选为中国国民 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民 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1908-1909年在新加坡《中兴日报》上发表大批文章继续批驳保皇派。先后任同盟会南洋支部长、南方支部长。在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为统筹部负责人之一。1911年11月广东独立时被推为广东都督。12月随孙至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府秘书长。1912年4月在孙支持下再任广东都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 党后任国 民党广东支部长。1913年6月被袁世凯免去粤督职务。“二次革命”失败后随孙赴日本,继续进行反袁斗争。1914年5月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政治部长,主编《民国》杂志。1917年6月奉
何启南命联络西南实力派,为发动护法运动作准备。9月任中华民国军政府交通总长。1918年5月随孙离广州赴上海。
1919年胡汉民作为孙中山的代表参加“南北议和”,在和会上坚持孙中山恢复旧国会、取消卖国密约的主张。8月任《建设》杂志主编,同情学生爱国运动及新文化运动;发表《唯物史观批评之批评》等文,对唯物史观作些介绍。1921年任中华民国政府总参议兼文官长、政治部长。陈炯明叛变后,协助孙进行讨陈工作。1923年任办理和平统一事宜全权代表。6月任陆军大元帅大本营总参议。赞成孙改组国民 党的决策,参与《中国国民 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与审查。1924年1月被孙中山指定为国民 党“一大”主席团主席之一,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后主持上海执行部。5月奉命回粤,代理大本营事务,兼任黄埔军校教官。9月代行大元帅职权,留守广州。10月兼任广东省长。对商团事变始主妥协,后执行孙中山的命令参与领导平定商团叛乱。1924年以后日渐主张反 共。1925年8月因廖仲恺被刺案嫌疑,一度被拘,旋赴苏联考察。1927年4月与蒋介石合作反 共,主持在南京成立的国民政府并任中央政治会议主席。1928年任立法院长。1931年2月遭蒋软禁,10月获释。后至广州,成为南方实力派反蒋精神领袖。晚年标榜抗日、剿共、反蒋三大政治主张。1935年被选为中国国民 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次年5月2日在广州病故。1930年主持编成《总理全集》
。1933年创办《三民主义月刊》。所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等,为国 民党理论家阐释三民主义的代表作。
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9.17)晚清北洋海军爱国将领。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年时目睹西方列强军舰在中国海区横行,立志献身保卫海疆。1867年(清同治六年),考入福建船政局后学堂学习舰船驾驶。1871年,登“建威”练习舰练习航海,远至渤海湾和南洋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历任“海东云”、“振威”和“飞霆”等舰船管带。1879年(清光绪五年),调北洋水师任职。1881年1月,赴英国接收订购的军舰,驾驶“扬威”巡洋舰经地中海、印度洋回国,遂任该舰管带。1887年,以参将管带职衔再次赴英国,驾驶“致远”巡洋舰回国。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任中军中营副将、“致远”舰管带。以治军严格、忠勇刚正闻名。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指挥“致远”舰勇敢战斗,在战舰受重创侧倾的情况下,全速撞向日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决心与其同归于尽。不幸发射管被敌击中,舰体爆裂沉没,同全舰200余名官兵一起壮烈殉国。
铁桥三
原名梁坤,是晚清时广东武坛“十虎”之首。他自幼爱好武术,曾拜少林寺高僧觉因和尚为师。在觉因的悉心指导下,经数载苦练,尽得洪拳的精髓,还自创了闻名中外的铁线拳。 铁桥三扎起马来四平八正,稳如泰山。相传加上内功发劲,以气催力,脚下的四方阶砖,就会慢慢绽开裂缝,地板也会慢慢地陷入去。他的膂力过人,把双臂向两侧平伸,能挂起四条大汉,步行数十步而面不改容。 铁桥三晚年以授徒为生,曾在广州开办武馆,广交豪杰,除恶扬善。光绪十二年(1866年)铁桥三逝世,享年73岁。
黄省三
番禺化龙镇人,1882年出生于乡村医生家庭父亲黄紫轩常上山采药,为乡亲治病,家里收藏了许多医书。黄省三12岁那年,父亲病逝,家境清贫。他在乡间一家店铺里做杂工,维持生计。但他立志继承父业,每晚关铺后,挑灯夜读,把父亲遗留下来的医书一本一本地钻研、背诵。 1924年,黄省三因被歹徒,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不得不连夜离穗赴港,在香港继续开诊所行医。在这期间,他接触到西医理信论,深感中医只有和现代医学结合起来,取
长补短,才能发扬光大。他学习日文,阅读西方医学原著,以巨资购进显微镜和实验设备,并聘请两位留学德国的西医师协助研究,实行中西结合,从而取得了确诊和用药的良好效果。在当时不少中医墨守成规,连“细菌”、“血清”都不肯相信的年代里,黄省三无疑是我国提倡中西医结合的中华医学新体系的先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