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莲花落”这个词是因为一首词“谁作揖来谁唱诺,谁打竹板谁敲拨。谁歌一曲莲花落,醒也共我,醉也共我!”后来学绍兴地方戏曲事才知道原来莲花落也是一个剧种,莫名的,对此有了很大的好奇心,想知道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戏曲才配得上如此优美的名字。
原来得名莲花落是因为唱词中间有“哩哩莲花落”的帮唱过门,故此得名。莲花落也被称之为莲花乐、莲花闹,是绍兴地区现存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但是,通过学习我才知道,早在宋元时期,莲花落就已经流行。而绍兴的莲花落据说从清光绪年间才开始流传,当时有个绰号“长手指甲”的艺人来绍兴卖唱,此后收徒定居在绍兴。他的徒弟们倒也没有辜负这一古老的艺曲形式,创造出了一些被称之为“节诗”的段子和基本唱腔,比如取材于农夫农妇的《娘家节诗》、《长婆节诗》等。这之后又形成了一些长篇,并且不再沿街卖唱,而是登台演出。叙述的故事仍然较为简单,以民间轶事、传说为主要题材,内容夸张、讥讽、幽默,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比如《闹稽山》、《天送子》等等。演唱生动活泼,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因此获得了不少的人气。
在课堂上,我们观看了一部作品,名为《大年三十》,这也是我第一次完整地观看一部莲花落,
因此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作品讲述了说教书先生苏义大年三十从学馆回家途中碰到欲投井自尽的施潘嫂,问明原因,才知道施潘嫂听信算命人的胡言乱语以为施潘已落水身亡,又有债主逼债,走投无路只好轻身。苏先生叹其可悲可怜,急中生智,将自己一年的教书银十两整交给施潘嫂,谎称是施潘因撑船生意忙,只好先托他将银子捎回家中,终于救下一命。但是可怜的苏先生自己家中也已柴米皆尽,苏师母正等着他的教书银去置办年货。回到家中,苏先生自然是不好交差,只好将前因后果告诉师母。无奈之下,师母决定向施潘嫂借银。谁知施潘嫂小气势利,百般推托不肯借银。山穷水尽的苏先生与苏师母只好在饥寒中苦熬着度过大年三十。
正在与饥寒做斗争的苏师母突然想到林嫂家的蕃薯地里尚有蕃薯未收,便让苏先生先去挖几个填饥。苏先生一番思想斗争,觉得自己一时心软不仅自己大年三十都如此凄惨,更是连累家人,只好前去。好巧不巧的,锡堂与林嫂的儿子吉儿在连夜抢收蕃薯,发现有人来“偷”,便躲起来观看。番薯地旁边有一座土地庙,苏先生在挖蕃薯之前虔诚地向土地公公请示,讲明原因要卜爻才决定是否要去偷挖蕃薯。躲藏在一边的锡堂与吉儿听完讲述,已经把一堆蕃薯和一根拐杖悄悄准备停当,并跟随其后。可怜苏先生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再加上粒
米未进,昏倒在路上。锡堂将苏先生背回家中。林嫂也从锡堂与吉儿二人口中知道事情经过,感叹苏先生的不幸,于是带着自家的年夜饭菜来到苏家;施潘返回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事情的前因后果,于是果断也带着十两银子与酒菜来到苏家感谢。三家人在大年三十一同“分岁”。当然锡堂和林嫂的好事也给捅破了,成了一段佳话!
据说这部剧是脱胎于越剧的《秀才过年》,由汪嘉宝老师创作,编曲。家长里短、传奇故事也是莲花落的传统题材。此剧反映的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剧情跌宕,剧中人物个性鲜明,令人感叹。
莲花是谁绍兴莲花落一般以三人一组演出。前期唱调为哩工尺,后期为基本调。哩工尺以唱说者一人主唱,另二人帮唱,其中一人以板、鼓击节,均为徒歌清唱,无丝弦伴奏,按板式分为一板一眼的平板及有板无眼的走板。此剧中却并不是这样,应该是此剧并不是登台表演,而是以电影形式的表演,只不过以莲花落为主题的表演。不过,在表演形式上,还是将“说、噱、唱、做”这四个方面做得相当不错。莲花落的“说表”,大体上分为表白、道白、私(咕)白、表道混合白四种,比如大年三十中的苏先生与师母讲述为什么没带回十两教书银的说。 绍兴莲花落的噱功是利用噱头、笑话作为书头子静场和穿插正书,是绍兴莲花落当前的重要表演
手段之一。 绍兴莲花落是“说唱”并重的曲种,“唱”在表演中占据了非常重的分量,演员通过优美动人的演唱叙述事件、塑造人物、抒发感情,如大年三十中的苏师母的唱功,表现了她贤惠,宽厚的品格。相反,施潘嫂的唱功表现了他尖酸刻薄的性格特点。 四是绍兴莲花落的做功。行”的掌握和运用,用少量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刻画人物性格。如大年三十中的苏先生看到师母要与施潘嫂借钱时流露的那些尴尬的动作。可见他很好面子。
我也从一些资料中知道,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业余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绍兴莲花落观众开始出现断层现象,喜欢听莲花落多为中、老年人,特别是近几年,演出市场逐渐萎缩,观众大量流失,前景不容乐观。在这种环境下,绍兴莲花落艺人们意识到现代社会是多元化、快节奏的,伴随着、观众接受程度的提高,他们对艺术表演的信息需求越来越挑剔。粗俗简土的绍兴莲花落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有所创新。首先在音乐创作和唱腔设计上,现在的莲花落一人引入各种现代音乐元素形成莲花落MTV、莲花落小品、莲花落歌曲等。在表演形式上尝试使用“男双档”、“男女双档”等。在创作不同品种的同时,由于人数、性别等原因,在曲式、曲风、和声、配器上都做了大量的改造和创新,特别是女腔的创立,更大程度上丰富了莲花落可看性和感染力。我相信,在当地政府的重视支持下,新时代的莲花落艺人定能传承莲花落曲艺,虽不说能在全国
范围重新流行,但至少能保证我们经典的文化不至于后继无人,从而造成文化的丢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