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 卷 总第 126期 171
研究与交流
收稿日期:2021-2-13
作者简介:卢晔岚(1985—)女,浙江衢州人,记者(中级职称),衢江传媒集团广电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融媒体报道研究。
引言:随着国内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对于男女平等的追求,媒介不自觉地迎合女性体,推出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节目。这样一来,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变得更加多元化——传统“贤妻良母”型女性形象逐渐边缘化,转而从女性视角出发去重塑女性形象,继而在媒体上呈现出更多独立、智慧的新时代女性形象。
一、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
纵观大众媒介所构建的诸多媒介形象,女性的媒介形象
复杂、多变。伴随着国家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的变迁,女性的媒介形象不断被建构和传播,并被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
(一)无性别化的女性形象
20世纪60、70年代,基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客观环境,主流媒体中展现的女性形象多是坚强不屈的“女英雄”、敢于吃苦的“铁娘子”、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战士”。女性性别被模糊,呈现出“中性化”、“无性别化”的特征。虽然,媒介中女性形象与真实生活中的情景大相径庭,但这种“无性别化”的女性形象,迎合了特定历史阶段中强烈的政治诉求。(二)“他者化”的女性形象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思想、文化领域的禁锢不断被打破,原本的女性气质逐渐回归。经济的快速腾飞,推动女性更多地进入社会参与社会劳动,同时也带来了个人意
识、女性意识的觉醒,使得社会对性别差异进行重新审视。这一时期,大众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相比之前更接近现实,暗含女性对自我身份、社会认同的渴望,女性意识形态出现重构趋势。但大众媒介仍然将女性放置在边缘位置,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女性形象多数是宽容贤惠、吃苦耐劳的“贤妻良母”,比如电视剧《渴望》中的刘慧芳。这些完美的女性形象,却是男权视角下对女性的定义,是一种“他者化”的女性形象[1]。
(三)多元化的女性形象
进入21世纪,社会全面转型,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更加多元。同时随着女性教育程度得到提升,在社会分工中所处的层级不断提升,女性对自我身份、自我价值的认同更加清晰,也渴望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从这一时期的媒体报道、影视作品可以看出,媒介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既有传统的“贤妻良母”,又有时尚的“都市丽人”、干练的“职场精英”。比如热播剧《粉红女郎》中
的四位女性:结婚狂、万人迷、男人婆、哈妹,就拥有着迥
异的性格。许多女性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概念中的女性形象,拥有鲜明的个性。媒介拟态环境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媒介女性形象的嬗变与国家意识形态、主流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刻画出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时,女性经济独立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极大地鼓励女性从男权体系中争夺话语权,从而推动着变化。但这种变化,始终与当前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伦理价值取向保持一致。
二、《乘风破浪的》对媒介女性形象的重构
去年以来火遍大江南北的网络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已经推出了两季。这档女团成长真人秀与以往的综艺节目有所不同,邀请的女嘉宾都是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年龄在30岁以上的女艺人。“30+”的年龄和“”们身上鲜明
的个性,是节目的最大“卖点”,也颠覆了对女性的传统认知。而《乘风破浪的》倡导的“拒绝被定义”
的态度,鼓励女性突破自我,真实地做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价值。(一)《乘风破浪的》的价值观输出
节目直视社会上对女性年龄普遍的歧视,认为女性到了30岁以后,就该结婚生子、以家庭为中心,选择安稳,但节目选择打破这一固化观念。“三十而励,在时光的洗练、时代的铿锵中,我们不断更新对世界、对生命提问的能力。”
当代媒介语境下女性形象的重构研究
——以《乘风破浪的》为例
◎卢晔岚
(衢江传媒集团,浙江 衢州 324000)
摘 要:国内以女性为主题的影视节目、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也不断重构着女性体形象。本文以《乘风破浪的》为例,从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嬗变、女性形象的解构和重塑入手,分析女性形象的构建特点,寻求破除女性刻板印象,重构女性形象之道。
关键词:女性形象;刻板印象;重构媒介形象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1)06-0171-03
传播力研究 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节目开头的这段话很好地阐明了所倡导的价值观。
此前,女团的标准是20岁左右的青春美少女,他们年轻貌美、青春活力,女性形象单一。因此,《乘风破浪的》打破了年龄限制,打破传统对女团的定义。节目透过30位女艺人的“真人秀”让受众发现,原来女性过了30岁,也可以不断突破、不停进取,也可以创造无限可能。中年女性不止有家庭孩子热炕头,还可以热爱自己所热爱的,打破各种世俗加在中年女性身上的条条框框,为女性在职场上创造更多机会。就像节目宣传语: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2]。
节目的价值观输出在一定程度上给女性受众带来精神的慰藉,对处在年龄焦虑、职场焦虑中的女性给予鼓励。特别是节目组与全国妇联宣传部共同发起“巾帼她力量”网络寻活动,关注各行各业的女性奋斗者,传递女性敢于追梦、敢于绽放的时代新貌,让更多女性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二)《乘风破浪的》对传统女性形象的解构
1.外貌形象方面
《乘风破浪的》中的女嘉宾既有“90后”,又有“60后”。们的“不老神话”,改变了传统观念中,女性进入中年以后身材走样、年老衰的印象,进而重塑了这类女性的媒介形象。
2.性格特征方面
30位女嘉宾性格迥异,大多阅历丰富、个性鲜明。比如犀利霸气的宁静、敢说敢做的张雨绮、努力上进的蓝盈莹、时尚魔性的黄龄、酷炫嘻哈的李斯丹妮、优雅知性的杨钰莹、才华横溢的周笔畅......这解构了传统观念里中年女性中规中矩、温婉大方、端庄沉稳的女性形象。可以说节目一开始就通过访谈和真人秀的呈现,重构了女性真实、多元的媒介女性形象。
3.工作能力方面
参与节目的女嘉宾出道多年,不管是歌手还是演员,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有所建树,或者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节目对于个人能力的关注,让受众看到女嘉宾对于工作能力的自我要求。比如,张雨绮在节目中说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实力派站在舞台上才硬邦邦。因此,节目一定程度上撕下了女艺人“花瓶”标签,重构了女性不断突破、勇往直前的媒介形象。
(三)《乘风破浪的》对女性形象的重构
1.节目内容上,拒绝被定义
作为一档女团选秀综艺节目,节目给了女嘉宾展示自己才艺的空间,让受众看到她们身上的闪光点。女嘉宾不仅要唱跳俱佳,拥有过硬的业务能力,还要善于沟通、开展团队协作。赛制通过不断增加舞蹈、歌曲的难度,让们在不断挑战和学习中,提升自我、展现自我,撕掉她们身上固有“标签”,完成自我形象的重构。比如,以《酸酸甜甜就是我》成名的张含韵,一直被打上了青春可爱的“标签”,因此在节目中她努力突破自我。
除了通过比赛、舞台展现才艺,节目还通过无处不在的摄像机,记录女嘉宾的训练、生活,以一种第三者的视角观察她们。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窥视心理,也让受众更有亲切感。因此,训练室、宿舍、休息室都成为女嘉宾们展示自我的“舞台”,进而通过这种间接的手段塑造自己的形象,更好地展现突破自我、专业自信、团队合作、互帮互助等积极的形象[3]。
2.节目形式上,受众广泛参与
节目通过网络展现中年女艺人的工作、生活,镜像地反映现代女性在事业、婚姻、自我中的矛盾,让受众在收看时更有“代入感”,更容易获得情感共鸣。大量的弹幕以及节目播出所引发的话题很好地印证了这点,增强了节目互动。对女性话题以及社会热点话题的设置,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也让受众在话题讨论中,重塑女性形象。
同时,节目设置了现场观众投票、网络投票等环节,受众参与度更高。受众为自己喜爱的女艺人投票,
在各个平台上留言、评论。这就使得女艺人和受众之间建立了共同的圈层,拥有了相似的价值观和信仰,从而使塑造的女性形象拥有更多认同者。
三、父权的“烙印”
虽然节目鼓励女性打破年龄和偏见,保持独立、自信和活力,彰显女性价值,但仍然印刻着父权主义的“烙印”,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传统文化根深蒂固
农业社会决定了在社会分工中,拥有体力优势的男性处于主要地位,成为家庭、社会的“顶梁柱”,而女性处于次要地位。同时,由于儒家学派倡导的“三从四德”等观念的影响,千百年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现实。因此,虽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就倡导男女平等,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价值观仍然占据制高点,最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经济的方方面面。
近些年来,大众媒介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将女性被至于被凝视、被消费的地位,并通过女性气质、性别身份的构建,“潜移默化”地将父权思维导入社会意识。女性会不自觉地依照男性标准来塑造自身形象,追求更苗条的身材、更年轻的面容。比如,身材削瘦的金晨,在吃东西时带秤,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还有节目中频频出现的广告:同款梵蜜琳贵妇膏,让你不再害怕变老。
因此,《乘风破浪的》虽然展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但强调“逆龄”,无疑将年轻漂亮、身材苗条定义为女性形象的重要因素,仍然没有走出固有刻板印象的局限,反而强化了这一印象。
(二)媒体偏见日积月累
灿烈媒体是有偏见的,这种偏见主要来源于社会意识、过往经验等。随着女性更多参与社会劳动,女性地位一定程度上得到提高,女性渴望在职场实现人生价值。但是,父权、男权依然是当下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男性被“定义”为打拼事业从而获得尊重和社会地位,通过事业体现其核心价值;而女性则被要求“平衡”家庭和事业,甚至家庭被摆在更重
172 传播力研究 2021年06期
第 5 卷 总第 126期 173
研究与交流
要的位置,事业只是作为点缀。
媒体作为现实社会的发声器,不可避免地成为传统男权思维的发声器,将女性物品化、他者化的倾向由来已久,女
性被依附于男权。大热的“大女主”剧中有这样一种逻辑,女性在事业上成功,往往是因为她的外貌,是因为得到了男人的点拨、赏识,而忽略了女性自身的能力。因此,节目中唱跳俱佳的蓝盈莹一心想要赢得比赛,结果被解读为“有野心”、功利心重,人气暴跌。相反,男性会被认为是积极向上、发愤图强。
《乘风破浪的》作为女性题材综艺节目,主要受众体是女性,在给女性传递勇于拼搏、独立自信的精神的同时,也镜像地展现出女性的年龄焦虑、职场的生存焦虑。总之,媒体的偏见由来已久,想要在一朝一夕改变并非易事。(三)女性媒介话语权的劣势
女性话语权是指女性话语权威,女性获得话语渠道进行自我权利的发声。在父权、男权主导的文化中,长期以来男性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媒介话语权。
上文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媒介刻画的不同女性形象进行
了分析。当社会意识需要时,女性就被塑造成“女英雄”、“贤妻良母”;当消费主义泛滥时,女性就与金钱、美貌性感挂上钩......女性形象随着社会需求不断改变。从中不难看出,女性话语权的缺失[4]。
眼下女性节目的火爆,看似是女性地位提高,女性话语权增强,实际是消费主义与男权的共同作用。《乘风破浪的
》中就存在着对女性过度消费和凝视的现象。比如,对
于女嘉宾素颜的吐槽,对于钟丽缇身材变胖的攻击,对于女嘉宾严苛的身材管理.......女性成为被凝视对象,接受大众的评论,而这都基于男性视角。节目不可避免地按照男性
话语规则塑造女性形象,而这种被构建的女性气质、性别身份,反过来强化了父权文化对女性的规训。四、结语
在当代媒介语境下,男性拥有着媒介话语权,女性依然处于次要或依附地位,媒介也不可避免以男性视角观察并反映女性。营造平等的两性关系,不仅是社会学范畴的议题,更需要媒介的关注和改变,为女性提供话语空间,促进两性的平等对话。《乘风破浪的》在打破女性刻板印象,展示“不被定义的女性”、促进女性意识觉醒方面有其可取之处。只有不断加大女性话语权,更真实地反映女性形象,建立丰富、多样的性别话语表达格局,引导女性重新审视社会和自身,不断认识自我,构建起女性主体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打破刻板印象对女性的禁锢,重塑女性形象。
[1]徐瑞.他者的消费——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女主”剧研究[D].曲阜师范大
学,2020.
[2]李潇芸.不同媒介中女性形象的传播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22):99-100.[3]曹晓慧.符号学视角下新媒体节目中女性意义的反传统式解读——以《乘风破浪的》为例[J].视听,2020(10):10-11.
[4]侯若男.综艺节目中的女性主义研究——以《乘风破浪的》为例[J].新
闻研究导刊,2020(21):125-126.
图2 互动大屏数据图
大屏播出能不能播动画?没问题,本来PPT 就自带动态效果,大屏背景使用,效果基本是够用的。又因为PNG 是矢量图,对于要求更高的视频动画也可以将PNG 图形放入AE 等软件,做成动画。再调回大屏背景中应用,或者是视频中叠加使用。Mix and Match 的精髓就是混合嫁接使用,总之就是发挥出手头上的各个软件的长处来完成我们的制作目标。虽然专业视频编辑软件使用便捷,但是很多效果很难制
作出来,为了高效实现各种不同效果,可能还需要更多的
Match,如果有更有能力的小伙伴,可以掌握AE 影视后期制作软件那就更无敌了。AE 强大的路径功能、图形视频处理、特技控制、高质量的视频等强大的功能,可以准确而高效地创造出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为新闻栏目的艺术表现力如虎添翼,给观众耳目一新的视觉体验。
三、结语
先进的媒体技术手段给媒体提供了制作节目的条件和基础,良好的节目制作要依靠节目制作人员的不断创新,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节目作品。在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栏目也必须将目标受众的诉求与栏目本身品牌的基因融入每一分钟的节目里,做到极致,不断作出新的尝试,开拓进取,保持受众体验的满足感、新鲜感。尽管当今众多媒介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新媒体的冲击也日益激烈,但传统媒体只要把握
住了我们的观众,不断提高栏目的制作质量,相信仍然可以获得观众的认可,赢得自身的发展,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1]刘可.直播互动演播室在全媒体背景下的设计和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6(9):319+332.
上接第170页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