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
2021东北电影产业资源包括地域性电影创作题材、多样化电影节展活动、互动式电影文旅项目等产业发展基本构件。但东北电影产业资源所散发出的浓郁黑土气息除了具有其与众不同的共性,更有其与众不同的特性。东北电影产业资源是中国电影产业整体上行的不可忽视的支撑力量。新时代,在东北全面振兴征程中,东北电影产业资源需要梳理清点、集成创新,个中方向如何把握,尚需思忖、考量。
一、东北电影创作题材的时空取向
东北历史积淀自有其深厚之处,东北电影创作的取材时空久远而辽阔。东北的历史时空无法淡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烽火硝烟。抗日战争第一在东北打响,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最早在东北取得胜利,抗美援朝从东北出师越境作战。出自东北的以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不同时期英雄人物为主人公的电影作品,热血沸腾、气壮山河。抗日战争题材影片《赵一曼》(沙蒙,1950)中英雄的视死如归,解放战争题材影片《林海雪原》(刘沛然,1960)、《兵临城下》(林农,1964)中英雄的智勇双全,抗美援朝题材影片《上甘岭》(林杉,1956)、《英雄儿女》(武兆堤,1964)中英雄的奋不顾身等等,昂扬不屈地凝结着中华民族不甘沉沦、拼搏奋进的大义。
东北宏阔的时代气象、城乡背景,映衬着一批被搬上银幕的现世英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东北大地,以大都市、大乡村、大工业、大农业的独有氛围,孕育出品质出众、品格高尚的标兵式人物,雷锋、潘
作良、郭明义、毛丰美、王桂兰、蒋筑英、蒋新松、黄大
年等人的名字在其中闪闪发光,他们的事迹诞生在东北、流传在中国,不仅塑造了电影,甚至塑造了社会,他们是道德楷模、劳动先锋,他们音容朴实、精神超凡,感动人心、感染未来。
英雄鼓舞、楷模激励是东北题材电影不弃的传
【作者简介】 庚钟银,男,辽宁大连人,辽宁大学教授、马可·穆勒电影艺术研究院院长,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影视文化、纪录片创作等。
庚钟银
东北电影产业资源集成创新的三个向度
电影《英雄儿女》海报
RESEARCH ON NORTHEAST FILMS东北电影研究统风貌,英雄浩气、楷模正气是东北题材电影高扬的
理想风帆。英模题材影片像一面又一面的镜子,对视
人民公仆,召唤青春伙伴,撞击百态人生。英模们纯
净、高尚的心灵,浸润社会、抚慰天下、引领大众。电
影不会被商业尽情收编、不会被市场肆意裹挟,其教
育功能不应弱化、美学格调不应走偏。题材涉及个人、
组织及机构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彩的价值观,题材选
择具有必然的携带正负成分的价值倾向性。东北题材
电影的精神求索曾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产生过强力影
元曲四大悲剧响,尽管因创作价值取向趋于多元而导致这一影响追
求有所变化,但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其主流价值立
场的一贯性目标寻觅意愿殊难松动、未曾脱轨。
题材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演进、观念变革可能生发新的内涵、
承载新的使命。题材本身具有时代认知的超越性,不
能完全被某一特定时代的思想固化、捆缚,任何题材
都是电影叙事的出发依据,都可以进行银幕叙事的重
构、再建。以往,东北题材电影留给几代人难以磨灭的
记忆。如今,新征程,新担当,东北电影题材资源,包
括英模故事,需要再发现、再认识、再拓展、再开掘,
通过缝合、接合、组合、融合等方式方法,促使东北电
影题材升华出动人心魄的新意义,促成东北电影产业
获得区别于中国其他地域的新特征。
历史是地域的根,文化是地域的魂。如何让历史“活”起来?如何让文化“火”起来?以电影为介质对
东北历史文化、山川风貌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再现
和解释,有助于人们端正历史观念,厚重文化情怀。
东北区域置于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圈,东北文化融合了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鄂
伦春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及俄罗斯族等民族的文化
基因。每个民族的故事都有传承的自觉、记忆的期待,
都不会拒绝银幕、疏离观众。电影创作虽不必刻意强
调题材的民族故事叙述,但在作品中融入民族感、区
域感、和谐感,也会添增电影的风格彩、类型特征
等等。
冰与雪,并不只是代表着温度、度;冰与雪,更是一种象征,是坚定乐观、圣洁纯真的象征,它给予电
影的可以是超越所指的所指。在我国,冰雪题材电影
虽有推出,但反响不强。因地理位置,东北冰雪资源得天独厚,恰可将电影作为载体,让冰感耀目、雪味淳厚的故事流通银幕,热烈地展示美丽的东北;更可借助北京冬奥会的强劲东风,获得冰雪体育类型电影的制作契机,并推向世界银幕。
东北话也是形成东北题材电影地域风貌的独特资源,东北题材电影风格的铸就不可与之失去关联。东北话不光是语言腔调识别的问题,也是文化魅力彰显的问题。东北话主要体征便是幽默,东北人的幽默包含智慧、充满快乐,在乡村、城市里面,在农民、市民当中都可得到体验一二。许多东北人无幽默不说话,这是东北文化基因的自然外显,这种文化基因是因文化流通而来,当应回到作为大众传媒的电影流通中去,为东北题材电影烫上结实的本土声音烙印。
东北题材电影创作资源丰富多彩,不单单属于东北电影人,也属于全中国电影人,甚至全世界电影人。题材选择往往会制约电影创作类型、风格、流派的确立。东北题材电影创作资源,需要电影人、
电影组织、电影机构共同出场规划、挖掘、选择,蕴藏在白山黑水中的故事终将会为中国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电影的规模化呈现提供更多角形象、情节时空。
二、东北电影节展策划的主题导向
直女装姬什么意思电影节展是文化交流的平台,是经济贸易的平台。电影节展需要主题的引导。自1932年世界上第一个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诞生以来,电影节展就具有丰富的主题性。主题通联电影节展定位,涉及电影节展特,关乎电影节展存续。东北电影节展策划,主题导向确立须爽朗起来、鲜亮起来。
创办于1992年的长春电影节,带动了地方文化建设,助推了中国电影产业发展,促进了世界电影艺术交流,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近年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北京电影节、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等,出场不凡,姿态各异。相形之下,围绕东北原有的长春电影节等电影节展活动,予以斟酌、给予变通,提升其影响力、扩大其辐射面,进而深入一步地盘活可挖掘的潜力资源创办新的电影节,恢宏东北电影产业、舒展东北文化姿态,愈显必要而紧迫。
居于东北三省中部的长春市具有区位经济吸附
92
93
2021电影《林海雪原》海报
优势,更有电影文化积淀资本优势。长春电影节对东北亚乃至世界电影产业都应产生照耀力、聚合力,但现在来看,能够引人瞩目的亮点、焦点、热点尚欠补。造成此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与缺少持之以恒的主题品牌打造和文化创新精神拱卫不无关系。权衡利弊,综合考量,相关部门应思考长春电影节如何区别化地举办,或者重新定位长春电影节的可行策略。电影节选片往往具有总体上的倾向性,也有设置主题单元以示特。长春电影节2010年起设立了中国农村电影“金麦穗”奖。乡村振兴需要电影文化的介入,农村文化也需要电影艺术的浸润。但从电影的大众文化属性偏向来看,娱乐性与农村并不容易建立起一种亲密联系,设立中国农村电影“金麦穗”奖具有时代的意义。
通研国内外电影节定位,长春电影节如欲凸显出其竞争力,必须避免同质化,强化其不可替代性。喜剧电影常见,但喜剧电影节国内未曾得见。借鉴国外已有喜剧电影节经验,长春电影节不妨改为长春喜剧电影节,或至少可以设置喜剧展映单元,用以昭告大众自己
卓尔不同的艺术理想。东北人的喜剧得到普遍认同,东北人的喜剧理想应该有一个高层次的释放平台。从传播学角度讲,长春电影节议程设置需要更多活跃人心的话题,全民参与。由一般性电影节向喜剧性电影节转型,借助制造专一性、深刻性、持续性的喜剧话题,原乡气场笼罩下的长春喜剧电影节兴旺起来或可展望。
哈尔滨冰雪电影节1989年开始举办,遗憾的是2013年停办。目前,冰雪运动、娱乐项目在我国渐成铺开之势,华北、西北、华中、西南均有室内滑雪场投入使用,重庆、深圳、上海、浙江、广东已有冰上运动队集训参赛。冬季冰雪运动、娱乐可以有效带动健身、食宿、会展等消费市场,催生和推动相关产业链整体行进,让冷资源变成热经济,为东北经济增长方式和动力变换提供新的选择。擎起冰雪题材电影旗帜,重启哈尔滨冰雪电影节,带动冰雪旅游发展,有理有据,方向清晰,前景广阔。哈尔滨冰雪节始办于1985年,电影节与冰雪节一道在冬季协同举办,可谓珠联璧合。
沈阳是中国电影之父任庆泰的故乡,1999年曾举办过金鸡百花电影节。坐落在沈阳的原辽宁电影制片厂曾生产出《春桃》(凌子峰,1988)等获过国际大奖的作品。创办于2017年的沈阳青年影像节,以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身份亮相,试图通过影像作品的征集、展映、评奖、研讨、创投等活动,为青年影像创作者铺设交流平台,为影像产业提供发展动力,为城市文化增添靓丽景观,在国内外青年体中泛起波光。20世纪70年代末期曾在辽宁大学留学过的威尼斯电影节前主席马可•穆勒先生于2019年访问沈阳时,建议抓住机遇创办沈阳国际修复电影节,其言诚哉。沈阳正在朝着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目标挺进,要否设置高端电影节展,亟待论证。
三、东北电影创作基地的文旅走向
耦合效应告诉我们,体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联合起来,通过相互作用、彼此影响,会产生增力
现象。电影创作基地可搭配地域元素为电影创作提供差异化拍摄场景,更可拓宽其功能创设而成具有浓郁地
方风情的文旅空间,强劲电影文旅产业活力,
新春祝福贺词简短拉动地
RESEARCH ON NORTHEAST FILMS东北电影研究方经济增长,带动城乡百姓就业,提高民众幸福指数。
当下正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营造完善的电影文
旅产业环境,构建相应的电影文旅产业格局,满足人
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战术呼应,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路径选择。
电影文旅产业发展面临着如何解决好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关系问题。二者矛盾主导方不在需
求侧,而在供给侧。潜心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用心创造
消费新需求面,是供给侧的责任。供给侧当以融合思
维方法,调配八方热能,点燃创造引擎,提供给市场吸
引力强的、成长性好的高质量产品,满足电影文旅市
场消费升级要求。目前,东北已有的电影创作基地大
芋圆的做法都与文旅产业链接起互动发展关系,产生了不同经济
效益。大连清风小镇影视基地是以关东民俗文化为主
乔任梁死亡图片题,还原大连地域文化特征,再现关东历史痕迹的实
景文化村;沈阳关东影视城是展现20世纪初期带有民
蒋勤勤和孙俪国气质的奉天城区风貌的大型影视城;伊春带岭影视
城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再现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东北小镇
别样景致的影视拍摄基地。这些具有一定异质性的电
影创作基地作为文旅产业资源,其效益不时溢出。在
建的电影创作基地、产业园区,比如鞍山众达文化影
视基地、沈阳中晨电影小镇等,也是强化个性,综合规
划,蓄势待发,链接文旅。
地处南方的影视城往往一年四季易于拍摄多种题材电影,并藉此吸引影迷、游客现场观摩甚至参与
创作。天寒地冻不足以成为东北题材电影创作冬眠的
理由,因地制宜地在冰雪题材方面进行立体创意,出
奇设计,以可持续性思维和产业链意识作牵引,未尝
不能催生以冰城、雪乡为背景的多种类型冰雪题材影
片的问世,牵引文旅产业。
中国电影走过百余年的历程,城乡各地不乏电影文化遗产。电影文化遗产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存在,
作为艺术资源、产业资源,需要整理保护、开发利用,
可以在多维势力的激发下拼合起来、行动起来,在产
业再造过程中得以延伸衍生、赋能增值。长春电影城、
长影世纪城,不只是影视拍摄基地,自建成以来,便展
出独特的影视文化景观吸引影迷、游客。以长春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东北电影制片机构曾创造出中国电影史上的诸多辉煌,成为几代人经久难忘的集体记忆。长春电影制片厂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电影摇篮,创下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多个第一,包括中国第一部新闻纪录片、第一部木偶片、第一部科教片、第一部动画片、第一部短故事片、第一部长故事片、第一部译制片等。长春电影制片厂先后拍摄故事影片900多部,译制国外影片1000多部。曾几何时,“电影城”可以说是闪耀在长春市头顶上的桂冠。长春市作为“电影城”的荣誉和地位岂能时过境迁,奇观性的电影文化符号应当以新姿态响亮地错落在城市空间,为城市文化建设增添厚重底蕴,与城市发展融为一体。长春市甚至可以把城市整体作为载体,广植电影元素,引爆城市多种业态互惠发展。拍摄场地、放映院馆,历史情境再现、明星雕塑置放等,可以作为观者动心、动容的文化想象物和文化联想物点缀城市、渲染街区,涵养城市艺术气质,提升街区文化品位。长春理应成为珠串岁月、令人向往的文化地标。线下需开发,线上可开辟。在大众生活日趋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的今天,研制以长影老电影为线索结构的云端电影旅游线路,让观众通过重温老电影、了解电影史,增添党史、军史、国史、城乡发展史的认知新渠道。长春电影制片厂当年出品过许多译制片,也可以据此设计出网上电影国际旅游消费模式,当然也可以聚合其他区域电影制片机构出品的译制片,开通诸如“一带一路”等云端电影主题旅游线路。“电影城”是一个集合性概念,正如电影是门综合性艺术一样,它所含蕴的资源是体系性的、包容性的。以“电影城”为中心概念整合可能性资源,长春发展成为电影文化旅游产业之都可做深度设想和设计。
电影文旅产业让我们对电影艺术、电影文化增添了新的审视角度。相关部门、机构应共同谋划,联手行动,将东北电影产业资源置于东北振兴系统中考察,寻东北电影产业崛起的着力点,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完善东北电影生态链,健全东北文旅产业链。资源是电影产业的调板,创新是电影产业的调笔,东北电影产业核心竞争力将会得以加强。
94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