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余⽒源流(1)
源⾃新安堂、福建汀州府、清⾼公的前来报到
我家族谱记载:⼀世祖清⾼公在宋仁宗景祐三年从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张坊村到福建汀州府任路判官,被尊为新安堂、福建汀州府余姓始祖。⽣有⼗⼦,即⼀郎、⼆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郎、九郎、⼗郎。⼀、⼆、五、六郎随同母亲黄⽒回转江西抚州府临川县张坊村;三、四郎到汀州府宁化县守⽗亲坟茔;七、⼋郎定居汀州府长汀县;九、⼗郎移居⼴东潮州府饶平县。
从清⾼公在福建汀州府开代,我为第30代孙,现住福建省长汀县(汀州府所在地)。祖宗顺序是:清⾼公、七郎公、五三郎公、华祖公、友春公、汝济公、永坚公、仁⼆郎公、伯⼀郎公、四九郎公、四六郎公、念五郎公、万三郎公、千⼀郎公、宗礼公、琅公、尚秀公、⼦澄公、存兴公、有灏公、嵩上公、迪⽣公、新琳公、寿昌公、接龙公、先勇公
汝济公是⾏正⼀,我们是他四弟汝清(⾏正四,居余坊⾥)之后
余清⾼:⾏天⼀,讳清⾼,字明远,号望峯,公⾃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之張坊。⽣于宋绍兴丙⾠年正⽉初三丑时,卒于庆元戊午年⼗⽉廿九⽇申时,享寿六⼗三。墓宁化县⽩葉之原。
取黄⽒,赠宜⼈。⽣于绍舆丁巳年七⽉⼗五午时。。后偕长⼦次⼦五⼦六⼦居临川張坊
紫⾦余⽒迁福建
⼀、余⽒来源
余⽒之先,上⾄黄帝之⼦⽞嚣,三世⾄羿。传⾄⼗六世⽂王昌、武王发、成王诵、封同弟虞于晋。后州余⽒有苗裔名由余,在晋怀才不遇,离晋游戎。⾚班⽤之,出使聘秦。被秦穆公苦留迟归。戎主⽣疑。由余失宠,并见戎主沉于⼥乐,怠理政事,故弃戎归秦。被秦穆公封为相,与公孙枝为左右庶长。
公元前661年,由余向秦穆公献谋攻伐西戎,攻灭⼗⼆国,使秦成为西⽅霸主。以王⼤⽗赐姓,始以名为姓余,由余是余姓开姓⿐祖。居陕西咸阳县,⾷采下邳为郡。时为周襄公⼆⼗⼋年(公元前653年)。
史载,东晋明帝时,因余⽒忌讳,于⼤宁元年(公元323年)奉帝敕余改为姓佘。直⾄唐代国⼦监余咏上奏唐肃宗,于上元⼆年(761年)批准复姓为余。
据谱载,南北朝时,远祖余共(仕梁)为户部尚书、拜泗州刺史,将分枝⼗七房于泗州下邳郡开籍。帝敕下准姬夏、余、徐、涂、佘、俞、顾、禹、侯、包、韩、鲍等同源⼀脉,并以“盛”字为辈(即夏宁盛、余良盛、徐坤盛、涂贵盛、俞武盛、佘远盛、鲍⽯盛、顾卓盛、侯荣盛、包巧盛、禹⽂盛、韩
加盛)。有余⽒祖先留⾔⼗⼆姓同宗诗:夏禹男⼉出外乡,任⼉随处⽴纲常。⼗⼆男⼉皆富贵,晨昏须赠祖宗⾹。⼀脉传来⼗⼆同,任⼉分发各西东。道通天地凭神佑,⼗⼆男⼉总炽昌。
⼆、迁徒史略
东周由余受姓,居陕西咸阳县。⾄余献(扬⽂)迁河南省新安县。⾄西汉余焕(权彩)迁福建建宁、建安县。传⾄唐朝由余五⼗三世(余隆之⼦)余戭,名渊海,恩进⼠。唐僖宗之际避黄巢乱,暂居福建泽县。余戭长⼦余⽈从,名源清,迁居曲江,为⼴东韶关曲江开基祖。⾄宋朝,余惠光由曲江迁江西奉新县居住。传⾄由余六⼗⼆世,余靖四世余崇龟,⾏名攸瑞,号景望。⽣九⼦,命名⼀贯⾄九贯。其中余⼀贯为⼴东长乐(今五华)开基祖。余⼆贯迁江西临江。余三贯由江西迁奉新。余四贯原居福建樟州。余五贯迁福建上杭县。余六贯迁江西会昌县。余七贯住江西奉新县古⽥。余⼋贯迁江西会昌县。余九贯亦迁住浙江⾦华府。⾄明朝初年,余志铭由江西赣州迁⼴东兴宁⼤坪油洞开基,其后裔散居惠阳、⼴州、四川、湖南、江西、港澳、台湾、南洋等地。⾄明朝初年,余攸远由五华迁兴宁筠⽵开基。后裔迁佛⼭、三⽔、龙川、福建及海外。
叶蕴仪近照三、迁⼊紫⾦概况
紫⾦县各处余⽒家族,为六⼗三世余崇龟长⼦余⼀贯,五⼦余五贯之后裔。
(⼀)余⼀贯族系
1、六⼗⼋世余秀万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95年),⾃五华先迁⾄南雄府珠玑巷,后迁东莞县茶
园⾥,再迁⾄紫⾦县古⽵镇樟槎村⽴基。
2、六⼗⼋世余⽂旺于明朝正德初年(1507年),由五华县⼩拔村迁⼊⽔墩镇秋溪村开基。
3、七⼗七世余良信于清朝顺治年间(1645年),由兴宁县西相朱坑堡阁背村迁⼊乌⽯镇坡湖村荷树湾开基。
4、余良信九世余景和于民国初年(1905年),由乌⽯陂湖荷树湾迁⾄下书村增塘开基。
(⼆)余五贯族系
1、七⼗七世余学秀于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63年),由福建省永定县东门外⼤洲村迁⼊九和镇五⼀村三社坑⼤度尾开基。余学秀⽣四⼦:余有刚,余有常(失传),余有富,余有贵。余有富当代迁居⼴西;余有贵当代迁居青海。余有刚⽣三⼦,余万安、余万兴、余万祥(失传)。据传,余有刚五世时,因清朝末年盗贼蜂起,先后遭两次劫杀,⼈财遭损失,房屋被烧,迁往惠东县杉园村避难。后才返回九和⼤度尾,分发⾄五⼀村安仁塘及⽡溪镇叶塘村三处谋⽣。
2、七⼗七世余钦吾于清朝顺治年间(1650年),由福建省永定县⾦封⾥村⽯壁下迁⼊紫⾦义容镇龙
腾村员墩开基,建有祖祠⼀座。余钦吾第三⼦余守庆于清康熙(1658年)移⾄义容镇南坑村蛇头嘴开基。
3、六⼗⼋世余均志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由福建省上杭县迁⾄乌⽯镇南光村陶坑开基。
4、七⼗⼆世余⽂聪于明朝弘治年间(约1582年),由紫⾦县乌⽯陶坑迁⾄蓝塘镇黄砂村塘⽥开基。
5、七⼗九世余上恩于清朝康熙年间(约1665年),由乌⽯陶坑迁黄塘镇下黄塘⽔东⼭开基
6、七⼗⼋世余觉先于清康熙年间(约1663年),由乌⽯南光陶坑迁黄塘镇拱桥村埔尾开基。黄塘镇拱桥,由余⼋⼗⼆世余啓福,于清咸丰年间(约1862年)由黄塘埔尾迁紫⾦县城⽶⾏街⽴基。
7、六⼗七世余炽庆于明朝洪武年间(约1382年),由江西省奉新县迁⼊紫⾦县乌⽯镇龙湖村秋河开基,建有祖祠⼀座。
⼋⼗⼀世余朝开,于明朝嘉靖年间(约1532年),由乌⽯镇龙湖村秋河迁⼊附城镇中洞。
8、七⼗⼋世孙余京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由梅县程乡官坪迁⼊洋头松坑九曲⽔神野珠⼭下开基。余京之孙余海云于明崇祯年间(约1628年)。分发⾄洋头村岭⽥开基。
四、堂号、祠堂与堂联
(⼀)堂号
紫⾦各处余⽒多⽤“下邳堂”、“新安堂”、“风采堂”为堂号。
“下邳堂”以开基⽴业的⿐祖由余,降世⼭西,⾷采下邳⽽得名。
“新安堂”由余⼋世孙余杨⽂,为东周御史⼤夫,由陕西迁河南省新安县开基。后裔以“新安堂”为堂号。
“风采堂”北宋时,谏议⼤夫余靖,后升为国相。逝后皇御赐在曲江丞相岭建造“风采楼”纪念。“风采堂”、“绍采堂”都出于此。
(⼆)祠堂、堂联
1、余⽒⼤门联
秦卿世德,宋谏家声。
⼋贤世第,三谏家声。
武溪世德,义谏家声。
2、乌⽯龙湖余⽒宗祠
该祠由余⽒六⼗七世孙余炽庆,于明朝洪武(约1382年)由江西省奉新县迁⼊紫⾦县乌⽯镇龙湖村所建。⽂⾰时毁,现重建。
顶梁联:
三谏著家声,祥流东海,⾃汀州、樟州⾄惠州,本本源源,既向闽中昭燕翼;马龙承认恋情
⼋贤传世系,瑞启⼭西,从乐⾢、兴⾢迁永⾢,绳绳继继,还以乌⽯振鸿图。
徐冬冬15分钟 ed2k3、九和五⼀余⽒宗祠
该祠称“炉钵形”。为由余七⼗七世孙余学秀于清康熙年间(1663年),由福建迁⼊永安九和镇五⼀村三社坑⼤度尾开基所建。1993年重修。上三间下两光廊古式⽡房,约120平⽅⽶。此祠有三奇:⼀是祠背有⼤乔⽊,⽵林,但⽡⾯从⽆⽵⽊叶及残渣;⼆是祠内外及檐下,从⽆蜘蛛⽹牵挂;三是天井中间偏右下⽅,有⼀浅湖,直径2尺度,屡填不平,总保持三公分深。此奇数百年来如此。
上堂顶梁联:
系原秦国,由闽省汀州,迹发神光来三社以开基,奕叶蕃昌,俎⾖维新承祖泽;
座镇炉形,⽴坤⼭⾉向,星分井宿缠六度⽽启宇,华堂焕彩,⾐冠济美冀孙贤。
4、青溪员墩余⽒宗祠
该祠⽂⾰时毁,现未复建。
上堂顶梁联:
三谏著家风,祥流东海,⾃汀州、樟州以⾄惠州,⽊本⽔源,发脉⾃来闽省
⼋贤蕃世系,瑞启⼭西,由乐⾢、兴⾢⽽迁永⾢,光前裕后,开基实⾃员墩。
五、家规遗训(选)
(⼀)早完粮(略)
(⼆)孝⽗母⽗母⽣⼦,始⽽怀抱,继⽽教育,长⽽婚配,勤苦艰⾟,虽千⾔万语⽽难书,凡为⼦者,孝顺之道,冬温夏凉,昏定晨省,问其寒暑,搔其疴养,顺其意志,奉其饮⾷;或有溺爱于兄弟,则宜从其所愿;或有得犯于乡党州间,则从多⽅劝解⽽⽆所拂;或有疾则当求医⽽扶持;娱悦之⽅不可少怠。⼈初⽣来⽴⾝做⼈,全在孝⾏为本。
(三)睦兄弟世间最难得者兄弟棠棣。诗⽈:“凡今之⼈,莫如兄弟”,⼜⽈:“兄弟孔怀,急难可见”,
凡为兄弟者须要念同胞之⽗母,勿以⼩仇废懿亲。倘有谓他⼈昆,不顾全⽗意起阋墙变⽣,⾻⾁不惟,谊伤⼿⾜,抑且隐戚亲⼼。要知姜被同床,遂酿家庭之瑞;⽥荆长茂,即成友於之祥也。
(四)笃宗族克亲九族,古帝之⼈不施其恶,君⼦之义,凡属同宗,务宜协与雍穆,有喜相庆,有患相恤,有外侮相保御,勿以富欺贫,以强凌弱,并勿左于他⼈,从中作出崇⾃破藩篱,⼤失宗族党谊,以伤祖宗⽗母。
(五)和夫妇男以⼥为室,⼥以男为家,夫是妇⽽助,妇是夫⽽从,夫妻和⽽后家道成,故夫妻之间、务宜各相敬爱,以昭雍穆,互勉同⼼,不宜有怒,尚偶因不合,怒⽓相加,遽⾏反⽬,不义不顺,家道⽆成。此和於夫妻之所宜也。
(六)隆丧祭(略)
(七)重教育朱⼦云:“⼦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朝⼣讲贯,可以陶养德性,开啓知愚。对上可显亲扬名,其次可知⽴⼼⾏事,持⾝涉世之要。故读书不特为起家之本,亦是保家之助。孟⼦⽈:“贤愚利钝,⾮出乎⼦孙之质,⽽成败实关乎⽗兄之教。”勿以贫难⽽辍诗书,勿以顽钱⽽弃教育。
(⼋)慎交游语云:“与善⼈交,如⼊芝兰室,久⽽不闻其⾹,与之俱化矣!与恶⼈交,如⼊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与之俱化矣!”⼜云:“近朱者⾚,近墨者⿊,⿇⽣蓬中不扶⾃直,故君⼦必慎。”
张天爱整容前后所与乡党中笃志⼒学,孝友忠信之⼠,朴诚淳厚,好善乐施的⼈是良友也。率⼦弟亲之、近之,舍⼰以从之。⾄以恃势凌⼈、矜才傲物、美⾐粉脸、嗜酒⾏窃、赌博奸淫、⽣事犯法、丧良瞒⼼、欺骗之辈、戒⼦弟远之、避之,⾃省⽽改之。庶交游须正随⽽邪避远也。
(九)崇节俭奢侈为败家之媒,俭朴乃集家之本。凡婚丧宴会,⾐服饮⾷皆当节省,勿尚浮华荩嗜恣之念。愈纵愈狂、美⼜思美,丰⼜思丰,浸淫不⼰,胡可究?不若俭素相安,勿以贪⽽
殁富,勿以寡⽽为多,宁留有余勿致不⾜。语云:“常将有⽇思⽆⽇,莫把⽆时作有时。”省⼀⼰之升免借⼈⼀⽃,诚⾄⾔也。惜财即是惜福。奢费每多促寿。
六、紫⾦余⽒⼈物简介
余⽂兰附城中洞⼈,清光绪年间,授修职郎。
余俊城黄塘镇下黄塘⼈,任解放军铁道兵团参谋。
张悬 吴青峰余百廼黄塘下黄塘⼈,现任湖南长沙铁道学院教授。
余育深附城中洞⼈,解放前某⼤学毕业,曾任⼴州林业厅签证处副处长
希望有属于:“唐⼭”⼀世祖余九五郎的宗亲或知道这⼀⽀的,多帮忙联系⼀下,谢谢!余华的电话:186********
希望有属于:“唐⼭”⼀世祖余九五郎的宗亲或知道这⼀⽀的,多帮忙联系⼀下,谢谢!余华的电话:186********
秀万三⼦:⽂富,⽂贵,⽂寿。我是⽂富公后裔,现居湖南江华县
福建三明尤溪《琼瑶堂》
靖公派下各⽀系详情,请查阅⼴东省韶关市族⼈编修的《北宋名⾂余靖世家谱》。本论坛有全⽂转载。你⼀搜即可见。
余靖世家谱
福建建宁余⽒家族请回贴
醴陵泮川冲余⽒始迁祖岳洲公,清康熙间⾃福建建宁迁⾄湖南醴陵泮川冲。听说始祖公是发⽊⽿起家的。现寻始祖岳州公在福建建宁有关信息。
有关冬至的古诗福建安溪余⽒
第⼀节 源 流
⼀、溯源
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是由祖先名字中的字演变⽽来。轩辕黄帝传⾄周武王,有⼦叔虞,在周成王时被封于唐(今⼭西翼城西)。叔虞⼦燮⼜移封于晋,为晋侯。燮之裔孙晋献公⽣⼦由余,避乱于西戎(西北部的戎族)。后来由余以使⾂⾝份出使秦国,为秦穆公贤德⼤度所折服,秦穆公也⼗分赏识由余的才能,想⽅设法得到他。由余回国对戎王沉湎于酒⾊进⾏多次进谏,戎王不听,于是由余投奔秦穆公,得到重⽤。在由余的辅佐下,秦穆公⼀举消灭12国,成为西⽅的盟主。由余成为秦国的功⾂,居于秦国都城陕西凤翔。去世后,其⼦孙部分以余为姓,以纪念祖先并⽰出⾃名贤之后。由余的后裔成为余姓的主要来源。⼆是春秋时齐国有⼈以余丘为姓,后来简化为余。三是余姓中的⼀⽀出⾃⼤禹的后代。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余被封为越王,⼦孙有⼈以其名字中的余为姓。⼜⼀说称余姓出⾃⼤禹第三⼦空(⼜名罕),被封为余度王,后代以余为姓。此外,也有⼀些少数民族使⽤余姓。 余姓的郡望有下邳、新安、⾼阳、吴兴、南昌等,在当今按⼈⼝多少排序的中华姓⽒中居第51位,约占全国汉族⼈⼝的0.41%,主要分布在四川、⼴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七省,约占全国汉族余姓⼈⼝的77%。
发布评论